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8-09-21 08:00:0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现场

2018年9月20日上午,由 主办、 青年藏学会承办的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 青年藏学会倡议,并以“新时代、新思考、新使命”为主题,旨在加深中国藏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对话与交流,为涉藏智库建设工作培养青年人才,推动中国藏学的创新发展。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 总干事郑堆,副总干事柳应华、华彦龙、廉湘民及来自藏研中心和全国各地的70余名青年藏学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 副总干事柳应华主持,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 总干事郑堆致辞。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致辞

斯塔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受中央书记处书记、统战部部长尤权同志委托,其与中央统战部的一些同志参加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一是对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这次会议是 根据党中央有关西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藏学人才队伍培养,加强藏学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二是表达对藏研中心的感谢和慰问。中央统战部涉藏工作多年来一直离不开各条战线各个方面专家学者的帮助、支持和关心。从国家西藏大政方针的制定到具体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上,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各个方面有力地支持了中央统战部所负责的,尤其是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承担的西藏工作方面的任务。三是希望今天与会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总书记曾经讲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藏学研究事业到底往什么方向发展,在国际藏学界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很多程度上要靠新一代青年藏学工作者的努力。为此对青年藏学工作者提出如下希望:第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坚持中国藏学研究的正确方向。第二,要扎扎实实学习好古今中外藏学研究的最优秀的传统和最新的成果,不断提高我们的素质和本领。第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做好我们的藏学研究工作。

总干事郑堆致辞

郑堆总干事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力奋斗。青年藏学工作者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是我国藏学研究人才队伍中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在学术研究最前沿,在调查调研第一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在藏区发展各领域,在学术交流大舞台,越来越多地活跃着青年藏学工作者奋斗的身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大青年藏学工作者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带领下,通过自身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一支有理想、有信念、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藏学人才队伍。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青年藏学工作者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郑堆总干事向与会的青年藏学工作者提出几点希望:一是青年要志存高远,在新时代肩负起藏学人的光荣使命。二是青年要增强“四个意识”,把握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三是青年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发挥藏学研究为涉藏工作现实服务的作用。四是青年要求真创新,勤于学习,勇攀藏学研究学术高峰。   

青年藏学会会长拉先加发言

青年藏学会会长拉先加介绍了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的筹备情况。首届研讨会获得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积极响应,共收到170余位的报名申请。青年藏学会及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论文质量优先、兼顾区域平衡等指导思想,充分考虑民族、年龄、所属机构等因素,筛选出70余位与会青年学者。根据论文选题、学科分类和会议组织等需要,经充分讨论后,将参会学者分为4个研究小组进行。

在大会发言环节,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教授韦仁忠、 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班玛更珠、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博士生张昆晟、青海大学藏医学院副教授扎西东主、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江琼·索朗次仁、 社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健等6位海内外学者分别以《生态旅游视域下的社区参与和政府角色扮演:以西藏旅游为例》《古代藏族与西域的法律文化交流——从<吐蕃三律>到<卫拉特法典>》《伏藏教法(གཏེར་ཆོས་)文本的话语权——从伏藏师(གཏེར་སྟོན)的本位观点谈起》《ནད་མེད་ཚེ་བསྲིང་གི་རྣམ་བཞག་དང་འབྲེལ་ཏེ་ལུས་ཀྱི་རང་བཞིན་དགར་ལུགས་དང་ངོས་འཛིན་ཞིབ་འཇུག基于藏医治未病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研究》《吐蕃古老氏族额(རྔེགས)氏名号流变考》《藏地商业伦理构建与藏区的创新发展实践》为题进行大会发言。

在接下来的两天,参会学者将围绕藏学基础研究、现实问题研究、语言文化研究、藏医药研究4个专题进行小组讨论。

研讨会期间,主办方还将安排学者们参观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 图书馆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