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8-12-24 15:55:00 | 来源:川大藏学所 | 作者:川大藏学所 | 责任编辑:


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主办,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藏艺术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七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

10月19日上午8点半,会议在成都家园国际酒店枫丹白露会议厅开幕。来自四川大学、故宫博物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及部分西藏文博机构、浙江大学、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等国内各高校、考古文博机构,以及美国、英国、印度、瑞士、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10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开幕式。为了保证同声传译的质量,本次会议特邀了由哈佛大学、慕尼黑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等组成的同传团队;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博士研究生所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承担了大量会务工作。此外,本届会议还吸引了大量来自各高校、文博部门的学者、学生及其他西藏艺术爱好者旁听。

(会议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熊文彬教授主持。首先,由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致辞,晏世经副校长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首先肯定了四川大学在西藏考古与艺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表示此次会议必将对西藏考古与艺术的交流和西藏考古艺术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后,由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研究员致辞。罗文华研究员对参与此次学术讨论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并指出,过去20年间学术界在藏传佛教考古与艺术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田野工作的广泛开展为研究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共享考古与艺术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遗址与寺庙得到详细调查与研究,大量的展览与书籍的出版也促进了藏传佛教艺术的传播。罗文华研究员介绍,此次会议之后,故宫博物院与止观艺术馆共同举办的“佛陀之光”佛教造像展将于10月23日至12月23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举行。与此次会议一样,“佛陀之光”展览将是佛教与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的一场盛宴。

最后,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四川大学对各位中外来宾表示欢迎,并回顾了十余年前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第一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其他主办与协办单位——故宫博物院及以谢继胜教授为代表的团队与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以及到会的阿里、山南地区文物管理机构的有关专家学者。霍巍教授指出,此次会议是在西藏阿里考古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召开,学者们将在此次会议中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本次会议第一场学术讨论。围绕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成果,马克·阿尔登德弗尔(Mark Aldenderfer)、夏格旺堆、约翰·文森特·贝勒扎(John Vincent Bellezza)、吕红亮、席琳5位学者分别以“史前晚期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高地的贸易:器物风格与科技考古证据”、“西藏札达县琼隆遗址发现的吐蕃历史文书”、“史前时代晚期青藏高原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之间文化互动的动力评述”、“公元前一千纪西藏中部早期畜牧业和文化变迁”、“西藏阿里札达县琼隆遗址考古调查收获与初步认识”为题做了大会发言。发言结束后,在场学者向各位发言人提出问题,发言人一一回应,并与提问者进行了热烈地互动与讨论。

(会议现场学者互动) 

10月19日下午至21日,会议进行了16场学术发言和讨论,近50余位报告人分别就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并与在场学者们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果地交流。

与会学者的发言内容涵盖了青藏高原考古与艺术的诸多领域,时间跨度自史前至清代,会议议程紧凑密集,会场氛围严谨而热烈,热点、焦点问题与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并存。李永宪、张建林、何伟、宋吉香、于春、曹诗媛、赤列次仁等学者对史前时期及历史时期西藏考古中的岩画、聚落、墓葬、植物考古等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朱丽双、李帅、张延清、李翎、董华锋、卢素文、尤利·霍赫洛夫(Yury Khokhlov)等各以藏文蓝黑纸写经、吐蕃印章、青藏高原与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十一面观音像、西藏芒康新发现大日如来及八大菩萨造像、吐蕃时期河西地区的密教遗存等为主题发言,丰富了以往吐蕃时期考古与艺术的研究成果,其中李翎、尤利·霍赫洛夫对吐蕃与南亚类似图像的比对,促进了对吐蕃密教图像来源的思考。王一丁、扎西曲珍、多吉平措以西藏古代建筑遗址的测绘、数字建模,西藏古建木结构中斗拱的传入及演变、布达拉宫法王洞的建筑风格与年代等为主题,对以往较少涉及的西藏古建领域进行了极具意义的探讨。 

10世纪以来西藏历史时期考古与艺术的丰富遗存为学者们提供了极为广泛的研究资料,本次会议发言中,尤其艺术史领域的研究较多集中在10世纪至清代。克里斯蒂娜·卡兰塔里(Christiane Kalantari)、王瑞雷、熊文彬等对西藏西部阿里东嘎石窟佛传、卡孜河谷帕尔宗石窟、吉隆县青嘎石窟壁画等分别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卫藏地区后弘期早期的遗存成为近年国内学者研究热点,如谢继胜对扎塘寺主殿造像配置与意蕴的探讨;以及廖旸、贾玉平、孟瑜、罗布扎西几位学者发言汇聚的“夏鲁寺专题”,分别对夏鲁寺壁画中的吉祥米聚塔、介尊·喜饶琼乃、佛传题材以及夏鲁寺早期建筑空间布局发表了新的研究。罗文华、朱德涛、夏吾端智等对四川石渠嘛哒寺、青海玉树格日村摩崖、青海尖扎县昂拉赛康寺的考察,分享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相关遗存的新发现。元明以来中原及其他地区的藏传佛教遗存是艺术史中另一热点,杜凯鹤(Karl Debreczeny)、迈克尔·汉斯(Michael Henss)、徐汝聪、赖天兵、王传播、李程分别围绕此时期内的唐卡、大藏经版画、居庸关过街塔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金·凯西(Jane Casey)、赫尔穆特·诺伊曼&海蒂·诺伊曼(Helmut F. Neumann & Heidi A. Neumann)、夏吾卡先对西藏绘画中的波罗风格及杰拉康新发现波罗风格石造像的探讨,促进了西藏绘画与波罗艺术的深入思考。克里斯蒂安·卢扎尼兹(Christian Luczanits)、莎士芭拉(Shashibala)、杨清凡、杨鸿蛟、新巴·达娃扎西、田中公明(Kimiaki Tanaka)、张昆晟等各自围绕药师佛、阿閦佛、阿閦佛净土、般若佛母及十方佛、鹿王本生、米扎瑜伽师《108种曼荼罗集》、乃琼寺壁画中的护法神体系等图像题材进行了分析;范德康(Leonard W.J.van der Kuijp)、罗鸿从文献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三怙主题材、16世纪藏地绘画量度文献的精微考察;陈乃华则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西藏唐卡与印度细密画实践的社会性问题。杰夫·瓦特(Jeff Watt)、孜强·边巴旺堆、约尔格·黑穆贝(Jörg Heimbel)、亚尼克·劳伦(Yannick Laurent)、谢光典等围绕西藏艺术史中的一些艺术流派如齐吾岗巴派、钦孜派,及一些重要人物如雕塑大师南喀扎、大库伦喇嘛洛布桑丹木珍与相关作品等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林欢、张雅静、孔令伟则集中对清宫藏品中的嘎巴拉鼓、文殊像及其他密教遗存进行了详细考察。对西藏周边地区相关遗存的考察以国外学者为主,进行了长期考察与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次会议中,克里斯托弗·库柏(Christoph Cüppers)、艾米·海勒(Amy Heller)、陈秉扬各自发表了对纽瓦尔工匠、卡萨王朝造像、木斯塘土钦寺壁画的研究,阿里亚娜·玛奇(Ariana Maki)、林瑞宾(Rob Linrothe)、袁旔(Chong Yuan Chien)则考察了不丹、桑噶、塔克西拉的相关遗存。另还有少数学者提交了论文摘要,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在会议上发言交流。

(会场掠影)

21日晚6时许,“第七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圆满落幕,闭幕式由故宫博物院张长虹研究员主持。闭幕式上,来自印度的学者莎士芭拉向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捐赠了相关书籍。艾米·海勒女士作为完整参与历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外学者,受邀代表与会国外学者发言,她回顾了历届会议,对本届3天会议期间充实的议程、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予以积极评价,并对会议主办方的工作表示感谢。哈比布所长、罗文华研究员、熊文彬教授、谢继胜教授以及霍巍教授等主办方、协办方代表相继发言,再次强调了“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举办对于青藏高原相关研究中,打通考古学与艺术史两个学科领域、促进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意义;同时指出本次会议有很多年轻学者参会,前辈学者们的研究和风范,对年轻学者及学生学术兴趣的培养、学术研究的引导都极具启发和激励;再次感谢国内外学者等出席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等的辛勤付出,对本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对下届会议举办提出新的期待与展望。

此次会议的论文将集中刊发于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的《藏学学刊》。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