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我于1960年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语,1963年进藏实习。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西藏。这一时期,西藏正经历民主改革的伟大洗礼。我所在的拉萨堆龙德庆县乃琼区岗德林乡也经历了这一变革。4个多月的生活,使我走进获得翻身解放不久的农奴中间,对西藏当时的社会结构、生产状况、民风民俗有了切身的感受,翻身农奴对我的关爱和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段生活给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为我此后走进涉藏领域打下了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基础。此后我又3次重返堆龙德庆县乃琼区岗德林乡,看到了这一地方的巨大变迁。值此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我应《中国藏学》杂志之约,于2019年1月11日在拉萨将我1963—2016年间的4次拉萨岗德林乡之行的日记整理并摘要发表出来,作为纪念。
我的第一次进藏日记
(1963年2—7月)
1963年2月12日
进藏旅程。
下午2点35分,火车到达兰州。下车后迅速乘汽车抵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驻兰州办事处。住宿条件很好,四层楼,地板。温暖如家。学校有专人为我们办理进藏实习事宜。
1963年2月13日
兰州海拔1500米。这里空气清新,气候温和,比北京温度稍高。新建筑很多。
参观西北民族学院。该院1950年成立,有语文系(设藏、蒙古、维吾尔语3个专业)、政治系、铁道系(培养青藏铁路和兰新铁路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教育系。同时设有医务科、畜牧科、艺术科和预科。全院现有1500人,校舍是兰州最好的建筑。这里的藏族学生对我们极其热情。
夜12点离开招待所,登上西去的193次列车。
1963年2月15日
火车途经玉门关、嘉峪关。
午12点44分抵达我们乘火车进藏的终点——柳园。
这里海拔2000米,远处是连绵不断的雪山,空气清凉而湿润,微寒。穿上皮大衣。
在西藏运输局住下。这里已有时差,天亮得早、黑得晚。
1963年2月17日
上午买汽车票。
下午1点半乘大轿车出发。公路两边是连绵的雪山,清凉而略有暖意的风吹拂着,平坦而漫长的征途在我们的脚下向着远方延伸。
车至北戈壁发生故障。与李新锐、杨清德、谢广华等同学一起生火为大家做饭,烙饼,其余同学乘临时搭乘的车先行。
深夜抵达敦煌。
1963年2月18日
在敦煌休息,修车。
参观敦煌市容。大西北的风光别致、动人。黄褐色建筑颇多。房屋、院墙、亭台楼阁,均用黄土筑成。有自由市场。
敦煌是世人向往的地方。这里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只能遥遥相望了。
1963年2月19日
上午在敦煌休息。参观城里的大佛寺,第一次与藏族喇嘛聊天。
下午2点出发,汽车继续在戈壁和沙漠中行进。
1963年2月20日
为了抓紧时间,汽车连夜赶路。
凌晨,过当金山,海拔3200米。这是我经历的最高海拔高度,今后,高度还要继续上升。同学们反应剧烈。
夜漫漫。车外下雪和冰雹。
过盐湖。盐铺的公路长30公里,汽车就在盐湖的结晶盐体上行进。这里是盐的海洋。
下午4时抵达青海重镇格尔木。
住在西藏工委驻格尔木办事处的招待所——望柳庄。从西藏出来到格尔木就离柳园不远了,从柳园就可以坐火车返回家乡。所以在藏干部把这里叫“望柳庄”。只有西藏的干部才能有这种感受。
听说格尔木过去是一片荒滩,“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海拔2780米。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以西通往新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藏途中经过这里,搭起了一座帐篷城,此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1963年2月22日
格尔木办事处赵书记来住地看望大家,并介绍情况。他是河北人,1956年到这里工作。他说,从这里进藏要经受“格尔木的考验”,在这里容易想家,动摇,害怕,想走回头路。头痛、不想吃、不想喝不是病,是高原反应。现在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来了,就要吃苦受罪,要经得起考验。
1963年2月23日
下午离开格尔木。晚5点到达喇赤台,并在此睡觉。
1963年2月24日
晨4点出发。过不冻泉、五道梁。
下午2点45,杨静柏吸氧气。此时,山风呼啸,车内气氛暂时紧张。
过五道梁时高原反应加剧,李鸿阳、李侠祯、王俊琦反应尤其强烈。我的自我感觉良好。头昏,极力克制。
1963年2月25日
西藏,我来了!
翻过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口就进入西藏了。几年来的理想成了现实。
我看到高山上青草泛绿,我看到牦牛山羊遍山坡。藏胞较多了。此地人民生活贫困,衣服破旧,满身油污。男子留一条长辫或数条小辫。高原的早晨极冷,但太阳升起后温度又骤然上升。我基本上经受住了考验。几天来情绪高,食欲旺盛,谈笑风生。我知道,情绪是胜利的催化剂。
漆黑夜里白茫茫,沙漠雪山放眼望,祖国大地任我走,一心直奔新西藏。
祖国男儿志四方,理想花朵正开放,青春年少欲何为?发奋图强建边疆。
1963年2月26日
穿过崇山峻岭,先后途经黑河(那曲)、当雄、羊八井。一路上泉水淙淙,经幡、佛像、牦牛群不时可见。下午5点抵拉萨。
布达拉宫,我终于看到了你!
正值藏历新年,欢乐的藏胞成群结队。
住西藏工委第一招待所,位于八廓街南面。据介绍,这是参加1959年叛乱的一个贵族的房子,很大,二层楼。楼上有走廊。
晚上与招待所的服务员玉珍聊天,第一次喝酥油茶、青稞酒,晚饭第一次吃到糌粑。
1963年2月27日
洗澡,洗掉一身疲劳。
藏族人民这些天正在欢度藏历新年。藏装鲜艳漂亮,特别是少女的服装,穿在身上苗条、大方,很吸引人。
藏历年期间举行“传大召”活动,僧人云集拉萨。第一次见到大昭寺,金碧辉煌。门前磕长头的人五体投地连续磕拜。高音喇叭正播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真是“天上地下”!
1963年2月28日
到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联系工作。筹委文教处处长多杰才旦要求我们实习要结合当地中心工作。
1963年3月1日
拉萨终日阳光普照。
取出行李,买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报告的活页文选,了解西藏当前政策。
漫步布达拉宫脚下的街道。石筑碉房上经幡与国旗迎风飘扬。山石险峻。布宫后面的龙王潭里柳树成行,碧波荡漾,虔诚的藏传佛教教徒手持转经筒漫步前行。磕长头者三步一跪,气喘吁吁。他们在祈求吉祥和幸福。如今,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毛主席连接在一起了。
1963年3月5日
确定在堆龙德庆县实习。到堆龙德庆县委联系工作,转团组织关系。
1963年3月6日
拉萨市委宣传部的吕同志来住地介绍西藏情况,要点如下:
一、阶级划分
1、农奴主阶级
包括农奴主(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和农奴,握有封建特权,自己不劳动,靠剥削为生的土司、活佛、千户、大头人、宗以上各级官员是其代表)和农奴主代理人(代表农奴主直接经营农奴主庄园,不参加主要劳动,或收入超过劳动所得50%以上者,如管家、谿堆、措本、左札和少量大差巴。上层喇嘛、格西等应划为宗教职业者)。
2、农奴阶级
包括富裕农奴(占有农奴,参加劳动,剥削贫苦奴隶,剥削收入超过50%者)、中等农奴(依附农奴主,生活依靠自己,受轻微剥削,剥削他人不超过25%)、贫苦农奴(依附农奴主,有少量土地,出卖部分劳动力。贫苦差巴、堆穷)和奴隶(无生产资料,无人身自由)。
阶级路线是:依靠贫苦农奴,巩固地团结中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最反动的农奴主。
二、当前阶级斗争情况
中印边境战争后,西藏的农奴主及其代理人造谣说:“达赖要回来了”“汉人长不了”“印度有一种武器,比拉萨还大”“达赖到拉萨来过”。一些地方出现叛匪回窜、抢群众牛羊、残害基层干部等事件,还有散发反动传单等情况。国际形势一紧张,农奴主就翘尾巴。拉萨还有与外商和私商的斗争,还有暗藏的特务。
三、五年不办社的问题
我与印度、尼泊尔实行的是两种社会制度。办社要慎重,对外影响很大。
西藏目前生产落后,文化落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不成熟,急于改变所有制会犯“左”的错误。太快了会脱离群众。
四、政权问题
基层政权刚试点,要通过普选巩固政权。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较快,但政策水平、工作作风还有一定问题。
五、群众觉悟问题
提高很快。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报告敌情,支援马、草。
六、西藏还未产生资本主义经济
吕同志要求大家过好生活关,要吃糌粑,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把握不好的事要先请示,办完后要汇报。
上午到布达拉宫前全班同学和老师合影,都穿着老羊皮袄。
1963年3月7日
离开拉萨,乘汽车抵堆龙德庆县。
听县委庞书记作报告。这里正在进行民主改革。
一、生产问题
3月15日左右,早熟作物开始播种(蚕豆)。要积肥送肥。每克[1]地施肥1500—3000斤。当地过去有些施肥习惯,但不浓厚。互助组和个人要开展竞赛。开辟肥源。
整修渠道。去年这里雨水大。
种子需要检查、精选。有困难的,由政府解决。
扶持贫苦农奴、奴隶购买牲畜。目前15%的农户耕牛不足,解决不好易两极分化。最需要的一定要解决。乡里成立议价委员会。
安排群众生活问题。要进行检查。自身不能解决的,由国家解决。一旦发生问题,对党和人民政府影响不好。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要注意。
二、互助组问题
五年之内稳定个体经济。西藏现在是民主革命阶段。互助组可以解决单干不能解决的问题,增强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交流经验,培养将来的办社骨干。本县的互助组一度出现偏快的倾向,1960年时办互助组过大,是初级社的架子,给生产带来一定困难,脱离小农经济的现实。互助组有常年和季节性的两种。要生产就离不开互助,这是大多数群众发展生产的要求。
三、组织建设
乃琼区还有3个乡没进行普选,要解决基层的刀把子问题,纯洁基层政权。6月开县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县人民委员会。
县委办公室郝主任也向我们介绍了当前的有关政策。并介绍乃琼区全是藏族干部。
1963年3月9日
实习队抵达乃琼区。这里临山,河水清澈见底,树木较多。远眺可见布达拉宫。
1963年3月10日
同学们要分成3组,分别到色玛乡、加热乡和岗德林乡。
与区委书记马光辉(藏族)研究工作。
晚上分组。我将到岗德林乡。
该乡的基本情况是:户数171户,794人。耕牛82头。代理人2户,一户参加叛乱;共12人,有土地44克,2头犏牛。富裕农奴6户,45人,土地223克,12头犏牛,12头耕牛。中等农奴16户,134人,土地477克6升,20头耕牛。贫农12户,531人,土地1915克,44头耕牛。奴隶27户,72人,土地290克6升,6头耕牛。
乡长更祖(群众),副乡长达桑、次仁央宗、大次仁顿珠(团员)。委员:班觉(党员、团支书)、土丹(预备党员,生产委员)、西洛(中农)、吾珠(预备党员,贫农,治安委员)、洛桑(群众,女,生产委员)、多吉(群众)、卓嘎(群众)、小次仁顿珠(团员,秘书)、苟加(群众)、贡嘎(群众,女)、次仁巴珠(群众)。
全乡3名党员,5名团员。目前11户缺种子共110克15升。
全乡6个村:加亚村、岗沟村、卡嘎村、热西嘎村、岗德林村、岗嘎萨村。共23个互助组。
与我们联系的区干部是阿佳巴桑(巴桑大姐)。
1963年3月12日
正式进驻岗德林乡恰嘎村。
住进小次仁顿珠家,一个贫苦农奴家庭。石头垒的二层房,牲畜在下面,人住上面。房子很小,窗子也很小。屋里烧牛粪,石头土墙被烟熏得黝黑发亮。他父亲藏历年时不慎摔伤,但仍腾出地方让我睡,还说不要我担心。
晚上第一次吃“突巴”,这是用糌粑面做的面汤,有点野菜,加盐,挺好喝。
从现在开始我必须与藏族同胞用藏语交谈,因为这个语言环境没有人懂汉语,这就逼我必须说藏语。好在我胆子大,不怕说错。没想到,主人说听得懂我说的藏语,还说我发音准,这使我说藏语的胆子更大了。
晚上了解村里的情况,小次仁顿珠非常热情,还教我好几首民歌。
主人把我的行李放到里屋,是阿爸安排的。后发现是小次仁顿珠夫妇的屋,很不好意思。
1963年3月12日
一夜没怎么睡着。天一亮就赶紧起来了。这是我在翻身农奴家的第一个夜晚。
清早起来,和阿爸、阿妈啦打招呼,只能说藏话了,说不好,他们就耐心教我。很快我就学会早上问候的藏语了。洗脸时,阿妈啦给我倒的是热水,家人对我真好!
昨天离开区里之前,大家都按定量领了自己的糌粑、酥油和砖茶。进住地后马上把这些东西交给房东,从现在起,要和他们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早晨自然是吃糌粑。我开始学习抓糌粑,也是要从头学。茶是砖茶熬的,事先熬好很浓的茶汁“茶古”,做茶时在开水里放两小勺茶汁,再加点盐,是咸的。装清茶的陶壶“扣地”放在火盆上,茶水倒进碗里,滚烫。阿妈啦在碗里放一小块酥油,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漂在茶水上面的一层油,有香味。抓糌粑也不容易。开始在茶水里的糌粑面总往外洒,也抓不成团,家里人看我直笑,小次仁顿珠就手把手教我。紧张得我出了一身汗。这是生活关,必须要过!
我住的卡嘎村19户,90人。有2户奴隶(阿努、仓决)、2户中农(扎西、欧赛)、15户贫农。有土地359.5克。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蚕豆、青稞、豌豆和苜蓿。
第一次参加村里的会,研究缺粮户的问题。全村20%人家是自足户,60%多是余粮户,还有10%多是缺粮户。还研究了把粮食口袋和铁锨等农具优先卖给贫农和奴隶的问题。
1963年3月4日
今天的工作是解决缺种子的问题,了解政府下发的工具是否给了真正需要的人。开会时学了藏语歌。
下午帮助阿努和巴桑平地。他们边劳动边唱歌、讲故事。
站在地头可以遥望布达拉宫坐落在大山的脚下。
村里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也给我跳舞。小次仁顿珠的妹妹扎桑整天劳动,跳起舞来是那么活泼。
1963年3月15日
和农民一起修水渠。这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和翻身农奴一起劳动,一起喝酥油茶,吃卡赛(藏式油炸果子)。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往日的奴隶、差巴、朗生奋步急走地挖土、背石头。这是在为自己劳动啊!
1963年3月16日
上午运肥,中午喝糌粑糊糊“突巴”。
下午写团支部工作计划,参加互助组研究修水库的会。
1963年3月17日
随大次仁顿珠乡长到各村解决粮食问题。贫富不均:富者满院酒香,贫者口粮不足。我们在为贫苦农奴办事,心情是愉快的。
明天要回区里集中学习,大家恋恋不舍。一画匠给我送来了写有农村情况的词汇,阿努说你们走了我们会很想你们。在劳动人民之间生活多好啊!
1963年3月19日
回到区上,了解各组实习情况。县里的李书记与大家谈话,他说:“氧气少就要多吃点政治。”这话很有道理。他要求我们做好乡干部的参谋,不出头露面去干。要尊重西藏群众的生活习惯,主动和群众打成一片,看不惯也不能脱离现实。宣传互助组、合作社要注意,要像讲故事一样地做宣传工作。
1963年3月20日
继续在区上学习。
1963年西藏的任务是:1、支援解放军边防部队,保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正确认识中印边界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2、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办好互助组,巩固、发展、提高互助组。粮食增产4%—6%,牲畜增长5%—7%。3、普选,把民主革命搞彻底。4、财经工作,发展生产,保证供给。盐粮交换,对私商利用、限制,打击奸商。5、文教卫生。6、宗教,加强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7、社会治安。
本县工作:农业增产5%。当前工作是积极送肥,兴修水利,还有工具、种子。目前全县有51个常年互助组。
1963年3月21日
下午返回岗德林乡。晚上帮老乡背泥巴做土坯。
1963年3月23日
上午参加加亚村分牲畜会。下午开乡干部会,统计耕牛贷放情况。晚上开村居民会,会上对耕牛分配出现新意见。普布次仁过去不要,现在要,奴隶出身的阿努自愿让给他。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我,要我决定。因为对情况不太了解,我不能武断作决定,于是又了解了情况。最后我说,大家同意的事我也没意见,不过大家要注意互相帮助,现在大家都有困难,国家也有困难,生产发展要靠大家自己努力。阿努是劳动人民的榜样,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会后,又和阿努聊得很晚,我们应该帮助最困难的群众。大次仁顿珠和阿珠都说我这种做法很对。这是我到乡里以后第一次独立处理群众问题。
1963年3月24日
和乡里群众一起去加热乡的觉木隆修水库,路上走了一个半小时。大家沿着山脚前进,流水淙淙,歌声嘹亮,藏族同胞热情很高。这是多么动人的劳动场面啊!几千名过去的农奴、奴隶使出全身的力气背石头、运树苗,互相竞赛,有时甚至跑起来,有人摔倒又爬起来。他们是在为自己干活啊!
劳动时看到老乡中咳嗽的很多,这里多么需要药品,多么需要医务工作者!
1963年3月25日
帮助洛桑等家运肥。后到他家中坐。过去他是哲蚌寺的喇嘛,民主改革前还俗。屋里有达赖喇嘛的像。但他谨慎地对我说:“这是剥削喇嘛。”
晚上参加岗德林村群众会,干部批评了没有参加头一天修水库的人。
1963年3月26日
全天送肥。送完后举行开耕仪式,祝愿丰收,挥洒糌粑、青稞酒,并将其和吉祥石头一起点燃。欢腾的场面。我也喝了不少青稞酒,有些醉意。到西藏后,性格都变得开朗了。
1963年3月27日
与班长刘新家一起去色玛乡看望那里的同学。晚上参加普选学习会,至深夜12时。
1963年3月29日
上午备课。下午到乡民办小学给孩子们上第一课:“热爱伟大祖国,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学校在一个只有土坯墙的院子里,孩子们都坐在地上,眼睛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用藏语讲课是第一次,在这些翻身农奴的后代面前,我变得放松起来。
徐盛老师[2]说在小次仁顿珠家住不方便,让我搬到达桑家里住。
1963年3月30日
帮助达桑家运肥,他家盛情让我喝青稞酒。
晚上翻译一个统计表,参加岗德林村民会。夜11点回家。
1963年4月1日
4月了,北京天气已经渐渐变暖,桃花即将开放,而西藏气候变化仍然剧烈,有时烈日炎炎,有时冷风刺骨,雪花纷飞。
我在这里生活,每天和勤劳的藏族人民一起。只有和人民在一起才能感到力量的存在、生活的乐趣、知识的可贵,也只有和人民打成一片才会更加热爱事业,珍惜自己的青春。
在乡小学的第二堂课安排上音乐课,讲简谱、高低音、音符,和学生们一起唱《少先队员之歌》。
1963年4月3日
土旺老师昨日来辅导藏语。
上午与谢广华一起备课,下午给小学生讲故事,教唱《东方红》。
晚间开村委会,分配耕牛,村民仓决很希望得到互助组的帮助,但因劳力少,各组都不愿意。
1963年4月4日
上午浇水,李侠祯在小学校教《共产儿童团歌》。曾维毅反映她所在的组内耕牛分配不合理,想用抓阄的办法解决。
1963年4月5日
晚上与解放军格尔木汽车团、黑河汽车队、油库等领导同志开会,研究解决浇地用水、军民关系等问题。连夜送区干部巴桑回区。罗绍森到乡小学给学生讲故事。
1963年4月8日
上午劳动,种地,打畦。学习互助组政策文件。
1963年4月13日
调整住地。依依不舍地离开小次仁顿珠和达桑,搬到曲密欧阿旺顿珠家。
整顿互助组的工作开始了。昨晚开互助组会,我介绍自己,谈来此的目的,至深夜12时。向阿旺顿珠了解互助组的情况,订工作计划。晚上参加全乡群众大会,内容是肥料、种子、植树、团结等问题。
1963年4月14日
今天在家里播种,连做4顿饭,备酒,做藏式食品“巴杂蘑古”。
1963年4月15日
要在劳动人民中扎根!劳动人民创造着世界。他们纯朴、可亲、爱憎分明。我要以他们做靠山,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奴隶的阶级感情是鲜明的,晚间与次仁扎西及其妻子聊天。鼓励他们努力生产,克服困难,彻底翻身。去罗桑尼玛、央金卓嘎、仓决曲珍家,与多吉强堆爸啦聊天。
1963年4月20日
西藏高原上气候变化剧烈,几天来雨雪交加,雪粒大似小冰雹,早晨较冷,但是太阳一出来,寒冷即被驱走,温暖了大地。
田野上青草发芽,柳枝抽条,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跳着。勤劳的藏族人民伴着嘹亮的歌声豪迈、热情地劳动着,他们一个节奏、一个旋律,像诗,又像音乐。他们用劳动创造着人民的春天,也在迎接自己的春天。
1963年4月22日
读报见3月10日达赖叛乱集团公布“西藏宪法”。
一边是蓬蓬勃勃地建设着自己的新生活,对美好未来无限向往,黑暗腐朽的旧社会正被埋葬;另一边却声嘶力竭地叫嚣西藏“独立、解放”。我在西藏生活,我亲眼看到人们对党对毛主席是无比热爱的,我看到社会主义阵地在西藏巍然屹立,我更看到党的思想如春风化雨深入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的心田。西藏正进行着几个世纪来最伟大的翻天覆地的革命。西藏在前进。革命的西藏万岁!
1963年4月30日
太阳高挂在天上,春天来到了西藏,风卷着沙粒飞扬,田野换上了新装。人间的春天来到了西藏,拉萨平原响起了劳动的歌声,松烟升起,青稞酒飘香,披红挂彩的牦牛神气昂扬。田野一片青绿,种子已破土出芽。
“好男儿志在四方”,祖国辽阔大地到处都有小伙子、姑娘参加建设新西藏的大军。就在我们的这个地方,我就接触到了四川人、福建人、河北人、陕西人、北京人、东北人。尽管操着不同的口音,可是,我们的心声是一个:“长期建藏!”
1963年5月5日
最近写汇报、调查、开会,每天晚上12点多才睡,确实感到累,但是很快乐。
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是真挚的。房东阿旺顿珠说:“党的政策像白色的宫殿一样纯洁,党和毛主席就是宫殿的柱子。”
1963年5月9日
参加加热乡普选活动。西藏劳动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选举自己的人掌握政权。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太阳灿烂地照耀着,林卡里人欢声笑语,这个过去高级僧侣避暑的地方,如今成了人民的乐园,柳树成荫,藏胞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庆祝这个难忘的日子。
林卡的背后,群山耸立,岩壁峥嵘,坚强勇敢的藏族人民就像这些岩石一样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着自己崭新的生活。
发选票了,人们双手接过选票,严肃、激动地行使自己的权利,选举自己的掌权人。翻身农奴多数人不识字,就在候选人背后放一个碗,选谁就在他背后的碗里放一粒蚕豆。
公布票数,发当选证书,洛桑诺布获得了最多票数。这个过去的奴隶如今成了人民最爱戴的人,风向变了,换了人间。多少人在这个时刻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向毛主席像敬礼。
1963年5月10日
西藏人民要革命,他们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大领主,现在他们又开始和自然作斗争,次仁巴卓说:“虱子、跳蚤、臭虫是新的三大领主,也要和他们斗争。”他的话道出了西藏人民的心声。
1963年5月12日
拉萨河畔。高原上的日光浴。
我们和徐盛老师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洗澡,在沙地上曝晒,多么神奇的地方啊!在这里,你穿棉袄不觉得热,你穿单薄的衣服也不觉得冷,只当进行冷水浴。
前些天,徐盛老师把现在内地很流行的藏族民歌《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也叫《金瓶似的小山》)译成藏文,写在纸上给我,他知道我喜欢唱歌,让我学会后再教给学校的孩子们。
1963年5月17日
基本完成了整顿互助组的任务,一个月来紧张地了解情况,想办法,学习政策,收获是很大的。
一个民族跨越几个世纪赶上先发展的民族,这中间有多少艰辛啊!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任务正是要在人们还未完全觉悟之前,及时而顺利地把他们引导到繁荣幸福的道路上,因此,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必须要提高思想认识,改造自身的任务也很重。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现在男人负责家务劳动,女子是主要劳动力。
1963年5月19日
农牧区的藏族群众善于开玩笑,封建礼节很少,年轻姑娘活泼、热情,开玩笑无拘无束。长期以来,藏族人民在黑暗的农奴制度下生活,接触不到最新的思想和文化,因此乐趣也不能引导到最高境界。新思想的传播是比经济革命复杂得多的事情。
1963年5月20日
藏胞善喝茶,早起第一件事,晚上临睡前均要喝茶,茶有清茶、酥油茶、奶茶等多种,均放盐,有时放鲜酥油。
继续收集西藏民歌,情歌、苦歌占大多数。
1963年5月21日
我渐渐能用藏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真正的劳动人民,只要你和他心心相印,你就会触到他们那善良、朴实的心。
藏族好抽鼻烟,不善抽香烟。鼻烟清代从内地传入,用烟叶做成,黄色,从鼻孔中吸入,从口中吐烟。据说吸完胸部不疼,且清凉(内中放有香料)。
1963年5月22日
藏胞把我当做他们的孩子,给我牛奶、肉、蚕豆吃,我也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
不杀生的观念在藏区还是很流行的,今天帮助爸啦送饭,见地上有虫,我便踩死一个,他立刻说:“不要杀生!”
1963年5月23日
西藏妇女善劳动,每天劳动十三四个小时,且歌声不断,乐观向上。
生活水平低下,菜很少,几乎光吃糌粑,有时做些菜或粥,用手抓糌粑。夏天在露天睡。
我看到,藏胞喝突巴后一般不洗碗,而是用舌头舔得干干净净。喝酒时一般不准备菜、饭,边唱边喝。男子留辫,长且带穗,盘至脑袋上。文盲较多,识字人少。
1963年5月27日
参加劳动。藏族妇女是多么朴实、多么勤劳啊!我们边干边唱,她们教我藏族民歌,我教他们唱电影《洪湖赤卫队》插曲“小曲好唱口难开”。
最近,开始下雨了,藏族人民正欢欣鼓舞进行田间管理工作。
1963年5月28日
《互助组整顿报告》要点
一、步骤
1、摸底,培养积极分子。(1)互助组历史,生产情况。(2)互助组内阶级情况,相互关系。(3)互助组坚持办下来的原因。(4)存在问题。
2、鸣放。
3、继续摸底,开奴隶、贫苦农奴会,提出整顿方案。
(1)还是组成一个互助组,组织生产时可分为两部分,团结起来力量大,先进集体的荣誉是从团结互助、努力生产的基础上获得的,应该往前走而不是往后走。
(2)选出两个组长,目的是加强领导,共同商量,正确地领导互助组的生产,掌握住领导权。
(3)开全组组员会。
二、几个问题
1、两个组长及其相互调换问题。
2、富农与富农、中农与中农、富农与奴隶是否不能在一个组。
3、办季节组还是常年组由组员决定。
4、一个组分两摊是否犯办联社之错误。
三、几点体会
1、整顿目的一定要讲清,消除整顿就是要办合作社的不正确看法。
2、整顿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互助组的领导权问题,切实树立奴隶、贫农的领导优势。
3、加强前途教育,正确认识合作社的重要性。
4、个别访问对了解情况有好处。
《藏语实习第二阶段小结》要点
1、围绕中心工作实习,整顿互助组。
体会:党中央“稳定发展,五年不办合作社”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马列主义的两个革命论(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适用性。
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贯彻阶级路线,不同阶级的不同感情,劳动人民感情的提高。
锻炼工作能力,群众观点。
实习与中心工作之关系。
2、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对藏族劳动人民的认识、感情又有所变化。
西藏政治上翻身(普选),经济上生产落后,体力劳动繁重,生活水平低,菜少,物资缺乏,卫生条件差,西藏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
我应该尽一切力量为劳动人民服务,为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努力。作为一个学藏语的人,更应发奋图强,努力学习,适应艰苦环境,做好长期建藏的准备。
在会话水平上有进步,熟练了些,表达方法有增加。
收集生词450个、民歌50首、谜语一则。
必须到劳动人民中间去学习,只有真正的劳动人民语言才是丰富、生动的,坐在屋子里能背几个生词,但是学不到劳动人民语言的优美。
总之,这一阶段,在工作和学习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自己应该珍惜这段宝贵的学习时光,进一步鼓足干劲,克服缺点,以充沛的热情迎接第三实习阶段,争取带着更多的实习成果返回北京!
1963年5月29日
到区上总结第二阶段实习工作。
“西藏地区经过平叛和民主改革,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已被推翻,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已被摧毁。但是,反动的农奴主阶级分子并不甘心灭亡,仍然在进行造谣破坏、反攻倒算、阴谋复辟,特别是1962年印度反动派向我边境大举进攻前后,这种复辟活动空前猖狂。他们组织反革命集团,策划叛乱,暗杀基层干部,残害积极分子,恐吓群众,篡夺基层组织的领导权,破坏党和人民政府政策、法令的执行,秘密遣返外逃反叛分子,组织复叛,农奴主阶级一直利用民族和宗教旗帜煽动群众同我们斗争。”(摘自西藏工委宣传教育提纲)
1963年6月6日
又回到热情的藏胞中间,他们是多么可亲啊!只有生活在人民中间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充实。
本阶段要收集单词400—500个、 诗歌30—40首、故事5—10篇。
1963年6月7日
今天是藏历四月十五日——萨嘎达瓦节。
早晨,虔诚的人们背着散发着香味的树枝到附近寺庙或庭院中点燃,预祝风调雨顺。
晴朗的西藏早晨极目远望,云卷云舒、炊烟袅袅……
1963年6月9日
父亲来信中告诉我:“学习一种语言,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有恒心、有勇气,要虚心,日积月累,循序而进;要和当地人民交朋友,经常操用藏语。训练口耳、能说、能听,大到心里想什么事,能用嘴表达出来;耳朵听到的能立刻在脑子里反映出完整的句子。平时学过的单字、语汇,要尽量利用,运用于实际;新的语汇也要不断增加。”这些教导和经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1963年6月14日
几天来一直在区上开会,听各乡汇报。
夜晚,人们围坐在蜡烛前,促膝交谈,颇有感触:
静静高原不眠夜,烛光笑语论豪杰,百万农奴闹革命,红旗漫卷东风烈。
1963年6月16日
藏族人民在前进,新思想在闪光。一位藏族群众阿曲拾到曲水县一干部的文件包交给我,内有五反材料,82发子弹,今晨我起早赶到县里把东西交给组织部周部长。
1963年6月17日
早上,同马桂珍、李鸿阳同学一同去拉萨看病,风景秀丽的拉萨市郊,草坪、溪水,如诗如画。走渴了买几个藏萝卜——“宁玛”吃,香甜水多可口,就像吃水果一样。
步行3个小时到拉萨,第一次走进八廓街西北角的拉萨藏医院看病,里面都是藏族患者,全部使用藏语藏文。我也用藏语向大夫讲述病情,大夫说,我患的是痔疮,便血是长期缺少蔬菜大便干燥所致。给我开了藏药。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藏药。
1963年6月19日
拉萨这个日光城是世界上少有的,白天阳光普照,夜晚细雨飘降。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人们从家中走出,去上学、去工作、去劳动;街上,大喇叭里播送着新闻、歌曲;沿路卖蔬菜、肉、衣物的遍地皆是,熙熙攘攘。拉萨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963年6月20日
在我看来,翻了身的农奴、贫农感情更纯朴些。
有些人还把命运寄托于未来,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幻境中,去磕长头,去烧香,去摇转经筒,喃喃自语。可喜的是新的一代在成长,街头上,少先队员唱着学雷锋的歌曲,红领巾映着笑脸在阳光下闪光。
西藏的领导力量在加强,最近从全国各地又陆续调来1200多名区级以上干部支援西藏工作。
1963年6月21日
回乡,步行数十里,沿途风光秀丽,气候变化无常。晚上参加村里征购牛粪会。
1963年7月6日
至加热乡看藏戏。布景、场地简单,服装鲜艳、出色,唱腔高昂、优美、粗犷,故事情节曲折,夹杂舞蹈,身段步子与京戏亦有相同之处。唱戏中间,敬献哈达、青稞酒的人络绎不绝,藏胞在林卡中间烧茶、喝青稞酒。
早晨刚下了场好雨,阳光下,人们显得更加欢畅。
加热乡是著名的觉木隆藏戏团所在地,是藏戏的发祥地之一。觉木隆寺也是一座著名的寺庙。
1963年7月8日
今天写实习总结,分手的时间快到了,心里是不好受的。
实习成绩是巨大的,使我在思想感情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更加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思想方面,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西藏的看法,专业思想,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西藏是实行民主改革、进行民主革命的地区,这里工作产生的影响巨大,党的“稳定发展”方针政策英明正确。
2、整顿互助组的体会,革命必须一步步走,社会需要一步步改造,互助组的形式适应当前藏族劳动人民的生产水平和觉悟水平。
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农民私有观念的存在。要做好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有的放矢,不乱发议论,要贯彻阶级路线,坚决站稳脚跟,明确为谁办事。
3、对西藏的认识更加明确,受到的启发更大,因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专业思想,增强了为藏族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我最大的感受是,藏族是革命的民族,是发奋图强的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富有创造性和无穷智慧的民族。
西藏人民要革命,1959年夺回了自己的天下,现在开始了和自然的斗争,开始了更深入、曲折的改造思想的人与人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
3月15日与3月底两次修水库的难忘场面。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大自然要由群众的智慧来改造。
6月中旬各乡乡长、党员会,烛光下的夜晚。要革命,要前进,要克服困难,不能满足于现状,藏族干部在成长。西藏人民在继续革命,在努力地提高觉悟。
普选的启示:进一步巩固革命政权,是西藏革命深入的标志。
收购牛粪。把农民引向国家和集体的广阔天地。
藏族人民爱憎分明,阶级感情深厚,对党对毛主席、对北京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民族不分先进、落后,一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存在是由各个民族的统治阶级造成的。
困难也存在,改革时间不长,生产方面的落后思想,西藏工作的艰巨复杂,革命的长期性。
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水平低,几乎全是手工劳动,木制工具占有一定比例;土地有计划地使用不够;杂草极多,除草占了大部分劳动力;缺少施肥习惯;在劳动力安排上也受一些迷信思想之阻碍。
生活卫生:生活水平较低,缺乏蔬菜,医疗条件差,并受一些迷信思想束缚,一些病不能及时治,致使死亡情况较多。
民主改革后贫富差别的存在,举办互助组之必要性。
社会发展道路不太清楚,社会主义、合作社、人民公社是什么样?有群众问:“马克思是谁?毛主席是男的还是女的?”视野、眼界还不太宽阔。
尽管存在问题,但觉得年轻人就是要干一番事业,就要改变环境,运用藏语言的武器,宣传党的政策,让社会主义阵地在西藏更巩固。
1963年7月11日
到马区长处参加研究中心工作之会议。
短短的3个多月,我们和藏族人民之间建立了感情。分手的时间快到了,人们都满含着依依惜别的目光。
1963年7月12日
阿旺顿珠给我一毛巾口袋的蚕豆,让我带给爸妈和弟弟、妹妹吃。我把裤子、画、针等东西送给他。
1963年7月13日
下午开互助组全体会议,告别。一种痛苦的离别深情,我讲了一个半小时的话。
次仁扎西做卡赛请我吃。
在与岗德林乡干部告别会上发言,希望大家加强团结,劳动人民是一家;认清民主改革后为谁劳动;建立各项制度;要移风易俗;要提高警惕,不能忘记过去。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回京以后一定努力学习,两年后来西藏工作。
1963年7月14日
准备撤离,开各家主人及委员会,发言。晚上参加会至12点,与阿旺顿珠共进晚餐(糌粑、土豆)。
阿妈又给我送来了饼和蚕豆,深情啊!
夜深了,但怎么能睡着呢?我在这已经习惯,对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产生了深深的感情。这里的人民喜欢我,相信我,关怀我,我也尽力为他们工作,藏汉民族有时竟忘掉有什么区别了。
我只有回北京后加倍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希望。
用藏文写诗一首,纪念和藏胞的友情。
1963年7月15日
依依惜别的深情。
爸啦吾珠带上酥油茶、鸡蛋和哈达至家中为我送行。出门时又碰上阿妈,他们用最高级的敬语祝我身体健康,祝我一路平安,眼眶中含满泪水。刚要出去与邻居再见,又遇阿努到我家送我饼、蚕豆、杏,阿妈又送我鲜奶渣。
10时,最后看一下住了几个月的熟悉的院落、房屋,把行李驮上马背,阿旺顿珠亲自牵马。
起程了,路上招手送行的人陆续不断,次仁顿珠嘱咐我们回北京好好学习,好好团结,人们都嘱咐我们以后一定来。
一定来,这是我实习后更加坚定的信念,人民是可爱的,天下劳动人民是一家,这里不分民族、不分老少、不分文化高低,大家都是相亲相爱,有着火辣辣的热情和纯朴的阶级感情的。
一定来,让青春在高原上开花、放光。
二、重访岗德林的三则日记
2011年8月30日
1963年初春,我以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身份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大地,走进的第一个农村就是岗德林乡。在那里,我和正在经历民主改革的翻身农奴一起建立基层政权、开展生产、移风易俗,在朝夕相处中,我学习藏语,并且取得很大进步,能够和老乡们交谈,在村民会议上发言,在乡民办小学教孩子们唱歌。4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和勤劳、智慧、开朗、豪放的藏族人民。使我坚定了为藏族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献身的决心,也开拓了我终生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而奋斗的人生道路。岗德林,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名字。
这些年来,岗德林声名鹊起,成了西藏知名度很高的一个地方。从广播、报纸和网上我得知,在堆龙德庆县这片土地上,建起了拉萨经济开发区,岗德林建起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水果生产合作社。在网上能收集到几百条有关岗德林的报道。这些信息一次次让我兴奋。我知道,岗德林正在和西藏同步前进。但是,我的那些藏族朋友,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哪些老人还健在,都使我魂牵梦萦。我一次次地下决心,要重访岗德林,要看看当年我所熟悉的那片土地和那里的父老乡亲。
在一座藏式庭院的门前,向导丹增吾珠停了下来,告诉我这里就是48年前我的第一个房东次仁顿珠的家。
这是一扇大型的藏式民居大门,大红色的基调,雕梁画栋,屋顶有牦牛角装饰,洋溢着祥和的情调,使我顿生出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48年前,我走进的次仁顿珠的家是个很破旧的房子,那是我在西藏的第一个家。
现在我看到的房子是几年前新盖的,属于“安居工程”。这一代新房早已实现人畜分住。依照古老的习惯,新的藏式民居仍然讲究房屋离开地面而建,这样既防潮,又有一种居高望远、敞亮明快的感觉。新屋前是一个一二十平方米大小的平台,实际上就是一座花坛,几十盆花草,把这座农舍装点得红红火火。牵牛花爬满了一墙。我不禁感叹:半个世纪了,次仁顿珠也过上好日子了!
我和次仁顿珠的双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我用纯正的岗德林口音的藏语问候他:“好久不见了,一切都好吧!”他也用同样的话语问候我。
和次仁顿珠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从交谈中我得知,听说我要来,天还没亮他就招呼二女儿卓嘎去挤奶,用鲜牛奶给我打甜茶,用新鲜酥油打酥油茶。喝茶时,身边的记者饶春燕问我:“这次喝茶不用吹了吧?”我说:“不用了,时代不同了。”次仁顿珠也连连说:“喝多少都有。”我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原来在来岗德林的路上我向小饶介绍了当年的实习生活,我告诉她,当时每月的酥油定量是一人半斤,我把从乃琼区里领来的酥油和糌粑如数全部交给房东,对于一个家庭的藏族同胞来说,半斤酥油是个很小的数字,但在当年,那是一个月的定量。为了每天都能让我感受到酥油的味道,那时藏族房东只能每天切下指甲盖大小的一小块酥油放在我的茶碗里,酥油遇到热茶水就迅速融化,在茶碗里形成一层薄薄的油星浮在表面上,这就算是酥油茶了。喝茶时要先轻轻地把表面的一层油吹开,只能喝下面的茶水,否则把茶面漂浮的油星一口喝下去,会使主人感到很尴尬。时间长了,也就成了我的喝茶习惯。那个时候,翻身农奴家家都是这么喝茶。次仁顿珠说喝多少都有,也和我心领神会,那天给我打酥油茶他足足放了三四两酥油。我知道,我和他一样是不会忘记刚刚翻身解放的那个年代的生活的。
谈笑间,次仁顿珠还不时把煮熟的新鲜土豆剥了皮,递到我手里,让我吃了一个又一个,好像是要把这些年没吃到、没喝到的东西都补上。说来也奇怪,这天的酥油茶格外好喝,略带咸味的土豆也格外好吃。我不但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酥油茶,还喝了主人特意打的甜奶茶。
交谈中,我不时拿出当年实习时的照片,日记中记下的地名、人名请他们辨认,并询问他们的现状及下落。次仁顿珠告诉我,许多老人都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成长起来了,并且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他对我们那次的实习生活记忆犹新,连住在岗德林乡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都能说出来,还说我当时经常坐在酥油灯下写日记。
次仁顿珠领我参观家里的库房,又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库房里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天花板下吊着一排排风干肉,地上的盆里装的是大块的酥油,沿着墙堆放的是一袋又一袋青稞,足有二十几袋,一两千斤。记得40多年前,次仁顿珠家里只有一个糌粑口袋,里面装了半袋糌粑。许多翻身农奴口粮不够,每月还要接受政府的救济和补助。我们当时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政府新拨给的青稞、牛羊、茶叶等补助发放到哪些农户。次仁顿珠说,现在家里吃糌粑是随吃随磨,吃新鲜的。他打开盛满糌粑的做工精巧的木桶,一股糌粑的香气迎面扑来,我抓了一点放到嘴里,果然是细腻滑润,略带清香。据我所知,现在堆龙德庆县的糌粑在西藏也是知名品牌了。次仁顿珠说,本来要给我带些糌粑走,但这些已经是几天前磨的了,下次来给我磨最新鲜的糌粑带回北京。
我沿着楼梯走上房子的顶层,藏式房屋的顶层是平顶,足有30多平方米。站在这里,恰噶村尽收眼底:地里一片金黄,青稞刚刚收割完毕,麦垛一簇簇地堆放在田间,四周是一座座藏式民居。
次仁顿珠告诉我,这都是近年来西藏在全区实施“安居工程”的产物。村里的村民大都搬进了新房。“村村通”工程使这里的老百姓能看藏汉两种语言的电视,收听北京和西藏的藏语广播。站在屋顶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少民居屋顶上都立有2009年第一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时,党中央国务院赠送的接收广播电视信号的“锅盖”。此后我们所到之处,家家都可以看到中央代表团赠送给他们的高压锅以及国家有关部门赠送的电视机等礼品。许多人家舍不得用,把赠品摆放在领袖像下面,以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亲历了民主改革的最初年代,加上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他们的这种感恩之心,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离开次仁顿珠家前,他在拉萨工作的外孙子到自家的蔬菜大棚里摘了一口袋大大的彩椒,有红的,也有黄的,一个足有3两重,他让我们带回家尝尝新鲜蔬菜的味道。他的女儿边巴还装了几十个自家养的藏鸡蛋让我带回家吃,这不禁又使我想起当年离开岗德林时的情景。
2014年6月11日
再次看望我的“老房东”次仁顿珠。
几年没来,岗德林又有新变化。
变化最大的还是次仁顿珠家。这个50年前的6口之家,现在已经发展到20多口人了。72岁的次仁顿珠已经做了曾祖父。次仁顿珠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家正在盖两栋新房,一栋是他自己的,一栋是大女儿家的。他领着我走出院门,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这两栋房子的土木结构已经完成,二层是住屋,三层(顶层)是平台,可以晒青稞、冬小麦,也可以做家人休闲和聚会之用。他告诉我,年内房子就能建成, 我连忙说,到时我前来庆祝“康苏”(乔迁之喜)。
他在煤气灶上烧开水,在电动搅拌器里放进好大一块酥油,给我打了一壶热腾腾的酥油茶。我端起内地生产的瓷茶碗,茶香飘溢,满口温馨,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们又拉起了家常,了解了土地承包和农村医疗保险的情况,还有儿孙们的近况,都是些让人欣慰的事情。
临走时,次仁顿珠拿来一包林芝优等松茸干让我带回家做菜吃,说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还给了我一大坨刚刚打出来的酥油,那是用自家奶牛的牛奶生产的。知道我喜欢吃糌粑,次仁顿珠又给我装了一袋新磨的糌粑,他让我品尝一下,糌粑一到嘴里就像融化了一样,香甜可口。次仁顿珠说,知道你特别爱吃糌粑,能喝酥油茶,可惜那时的酥油太少了,平时只能喝“恰汤”(没放酥油的清茶)。
我将从北京带来的最新款型的半导体收音机送给他。电池已经装好,还调出了10个广播频率,他只要按下不同的键就可以收听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藏汉语广播,还能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藏语节目。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工作在国家电台,一直做着向藏族同胞传播国内外信息的工作。这次特意送他一台高档的半导体收音机,也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
汽车披着落日的余晖向拉萨驶去,沿着峰峦叠嶂的山路,我们先后穿过青藏铁路的乳白色大桥和拉萨经济开发区,还看到一大片不知名的正在施工的庞大建筑,我的“第二故乡”变化很大。
次仁顿珠,我还会来看望你和你的全家,为你的新房落成祈福!
2016年7月20日
下午,前往堆龙德庆县岗德林第三次看望次仁顿珠。
出乎意料,这次找他可真不容易。由于岗德林村地处拉萨至山南和日喀则、阿里的交通要道上,最近又被列入拉萨十三五交通规划中,称为“西环互动立交工程”,这里将建3层立交桥,包括东嘎立交桥和双向6车道的高速路面,近50米的路面将大大提升拉萨市的交通水准。岗德林就在这一规划的范围之内。因此,车走到这里,我们就迷路了。 原有的路标找不到了,公路两侧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工地,大型运输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几经周折和询问,最后由一位四五十岁模样的中年妇女达瓦卓玛引路,我们才来到次仁顿珠新建的二层楼房前。
车在路口停了下来,次仁顿珠一眼认出了我,连忙跑了过来,我们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走进次仁顿珠的新居,让我感慨万分,这是一栋藏式二层楼房,建筑面积大约有300平方米,共有7间房子。客厅、卧室、库房、厨房应有尽有。客厅里挂着次仁顿珠退休证明,上面的文字表明,退休前他是岗德林乡的副乡长,30年的工龄;藏式柜上的一大堆奖状显示,他是多年的优秀共产党员,最近的一次证书是2016年7月颁发的。
我把从北京带来的上次见面所拍摄照片的相册送给他,翻开相册,往事又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和次仁顿珠一起计算他家的人口。
次仁顿珠一共有5个孩子:4个女儿,1个儿子。老伴已去世多年。
大女儿边巴今年50岁,女婿已病故5年,他们有3个孩子:大女儿达瓦玉珍,31岁,在阿里措勤县工作;二女儿洛桑,毕业于西藏大学医学系,25岁,现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当医生;儿子拉巴旦增,21岁,在拉萨做交警 ,他有两个儿子,是次仁顿珠的重孙子,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了。
次仁顿珠的老二是儿子拉巴次仁,50多岁,已退休,原来在县里工作,妻子边巴。他们有两个儿子:格顿在家务农,索朗达瓦20多岁,原来在派出所工作,由于喜欢运动,是足球运动员,经常去内地参加比赛。
次仁顿珠的老三是女儿土丹,40岁,丈夫已去世。她有两个女儿:诺布卓嘎,20多岁,中专毕业后在那曲安多县工作;娜琼,19岁,在岗德林蔬菜基地工作。
次仁顿珠的老四是女儿巴桑卓玛,由于从小腿脚不灵便,一直在姐姐边巴家生活。
次仁顿珠的老五是小女儿卓嘎,在岗德林蔬菜合作社种菜。女婿年扎是当地人,在县里开环卫车。他们有一个儿子米玛,16岁,在拉萨二中上高二。现在次仁顿珠和他们住在一起。
今天很巧,家人都不在。次仁顿珠就领我逐一参观他们的新房。边巴的旧房子上又加盖一层,增加了三四间住房,正在装修;她在住房旁边又盖了一栋二层楼新房,也已完成土木工程,正在装修,做房顶和墙裙的彩绘绘制工程。这些房子都没安排人住,全部是空房。我不禁感慨不已,开玩笑说,以后我来你家有地方住了,我可以住一间屋子写作。次仁顿珠马上对我说,没有问题,你住哪间都可以,欢迎你来!
站在屋外的路上,我数了一下,这一排一共三栋二层楼房,都是次仁顿珠和他的儿女们的。民主改革50多年,次仁顿珠家的生活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次仁顿珠还告诉我,由于拉萨发展的需要,高速路修好后,这里还要大发展,他们将来要搬到统一修建的安居楼里。过几年后我如果有机会再来看望次仁顿珠,那将又是一幅什么景象啊!
作者:张小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总编辑,已退休。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
———————————————————————
[1]此处“克”为西藏传统计量单位“藏克”,1藏克约28市斤,1藏克地即播种1藏克青稞种子的土地面积。
[2]徐盛,男, 藏族,又名多吉,1934年2月生于拉萨,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教授。1952—1954年在拉萨社会部工作,195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预科高中班,1956—1958年到社科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训练班学习并参加藏语普查工作,1958—1978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教研室任教,1978年任民语系副主任。1984年后任中央民族学院院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院级调研员、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2011年1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徐盛老师毕生从事藏语文教学工作,除教授本科生、研究生外,还先后教过苏联、捷克、蒙古、匈牙利、日本、美国的留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成为国际知名藏学家,如捷克的高马士教授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