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健康事业的曙光之地——西藏首座人民医院——昌都地区人民医院院长扎西次仁口述记

发布时间:2019-04-03 15:00:00 | 来源:《口述当代西藏第一》 | 作者:文字整理普次仁翻译道帏·才让多杰 | 责任编辑:

我是土生土长的昌都人,生于1959年12月,现已50岁了。我1983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1995年10月至1998年5月,担任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职务。1998年5月至2002年3月,担任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职务。从2002年3月至今,担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和院长职务。这是我的个人简历。现在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谈谈西藏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发展历史。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同年12月,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同时,建立了昌都解放委员会医疗卫生支队。卫生支队不仅承担昌都解放委员会工作人员的疾病预防治疗任务,还要承担藏族同胞的医疗救治工作。当时,医疗卫生支队娴熟的医疗技术、专业素质以及不收任何医疗费用的佳话,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最终传遍昌都地区,使预防治疗人数日益增多,加重了医疗卫生支队的工作负担。本来医疗卫生支队每星期上街一次,宣传预防知识,同时深入群众进行两至三次的治疗预防工作。但是,由于病人平时不便赶往地区解放委员会医院看病,拖延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为了给藏族群众提供方便,1951年8月初,在一所昌都市区的平房里建立了小规模诊所,张军爱同志和夫人谭英汉同志在此为病人做检查治疗工作。同年8月底,54师安排几位卫生人员到昌都工作。12月,小规模诊所从昌都市区平房搬到昌都强巴林寺东南角、以前藏军军营所在地,医护人员从以前2人增加为7人。同时,挂牌建立“昌都人民诊所”。这是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前身。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结束了昌都人民有病难治疗的可悲历史。

在昌都人民诊所的基础上,1952年9月2日,昌都解放委员会卫生支队、18军第三事务室卫生所合并,正式成立昌都人民医院。以藏汉两种文字挂牌为“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这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家人民医院。医院全部医疗器械和设备、药品均由18军卫生部、西南军区卫生部提供。当时的院长由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卫生支队队长韩震担任(1952年9月至10月)。医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设备非常落后,医护人员仅有13人、床位18个,病房、医务室、药房等总共只有六七间房屋。1952年10月,韩震院长派往西南军区医学院学习,谢仲三同志担任院长(1952年10月至1953年11月)。

1952年,中央卫生部决定建立民族卫生事务大队,管理当地医疗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建,向昌都派遣。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昌都民族卫生事务大队(以下简称“昌都民族卫生大队”)于1952年9月23日从祖国各地起程,准备为昌都地区人民做医疗服务工作。昌都民族卫生大队由首都北京及上海、江苏、南京、江西、广西、四川等省市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及医学专业学生构成。大队中有医师20人、护理员15人、药剂师5人、拍片医生1人、助产师47人。另外,还有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财会人员共计108人。配备医疗器械、各类药物、两台X光机、供电机器一台。自启程以后,经过3个多月的千辛万苦,终于在1952年12月3日到达昌都。

昌都民族卫生大队从人力和物力两方面给刚成立的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注入了新的营养,就像为刚刚盛开的雪莲花注入了新的生机。

1952年,昌都人民医院有内科、外科、产科、儿科、眼科、口腔科、化验室、药房等科室。虽然分成几个科室,但由于缺乏医护人员,往往一个医生要负责不同科室。1953年,昌都民族卫生事务大队队长王真同志担任院长(1953年12月至1957年9月)。昌都民族卫生事务大队副队长卢璋担任副院长(1952年8月至1957年)。他们是卫生大队的两位元老。在他们的带领下,昌都人民医院门诊部新设了五官科、中医科、针灸科、放射科。医院业务人员增加到150余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和关心西藏卫生事业,关心藏族人民生命健康的体现。

在旧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差,得了病也无法治疗。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成立后,不论病人的病情轻重,都不需要承担任何医疗费用。免费就医是西藏解放时期,人民解放军在进行预防治疗的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的一项特殊医疗制度。这种医疗制度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一方面医治了藏族同胞的疾病,另一方面,抚慰了旧社会遭受阶级压迫的藏族人民的心灵创伤。当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同志,也为西藏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他们在为病人检查治疗的同时,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1953年,昌都卫生大队和地区人民医院合并,实施“两块门牌、人员统一”的政策。1954年,在昌都卫生大队的指导帮助下,昌都地区7个县建立了卫生所。这不仅减轻了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负担,而且给昌都人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众所周知,昌都地形险恶、山峻路窄、交通不便,与拉萨相距1200余公里,与成都市相距1500余公里,东西两边都与外界相隔甚远。昌都人民医院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保障昌都人民生命健康的工作。1953年4月,昌都人民医院首次举办藏族初级卫生人员培训班,从昌都、甘孜、巴塘、云南迪庆等地招收20多名学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学习汉文、民族政策、卫生知识等。

1954年11月24日,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新门诊大楼和新病房竣工完成。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新医院矗立在西藏东大门。医院所在地为昌都寺东南坡下广场,医院大门面向东边公路。医院外观雄伟坚固,内部设施配套、设备齐全。20世纪50年代,不仅在西藏、连祖国内地的很多地方都没有如此规模的医院。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如此高水平的昌都人民医院,证明了党中央、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关心西藏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

新医院建成后,内设立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口腔科、五官科等。同时,增加化验室、放射科、治疗室、药房、急诊室等。二层住院楼内设有设备齐全的手术室、接生室、婴儿室,有80余张病床,针对病人病情分科治疗。治疗仪器堪比内地的一些医院。护理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而且能进行简单的手术。医院对所有群众实施免费的医疗服务,并且对生活贫困的病人提供免费的餐饮,赢得了藏族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无限爱戴。1954年12月,昌都人民医院举办第二期藏族初级卫生人员培训班。参加这次培训的学生有23名,平均年龄在17—18岁。一个多月的理论学习结束后,于1955年1月中旬将这些学生派往医院不同科室进行实习,而且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实践操作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分成甲、乙班,利用早晨时间,学习藏文、汉文、数学等知识,下午讲授技术操作知识。培训学习结束后,除一两名学生留在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外,其余的学生都分配到各县医疗卫生所,为各县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新生力量。后来,这些学生大都成了各县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

当初,昌都民族卫生事务大队100多个医务人员中,大部分留在昌都地区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务工作。1956年5月,医院举办“藏语文学习班”,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参加学习班,举行藏语听讲比赛,使汉族同志能够用藏语与病人交谈。这个方法加深了藏汉民族团结,更重要的是方便了医疗工作。

1955年7月,昌都民族卫生事务大队全面完成了任务。1957年初,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民族卫生事务大队的多数同志调往内地工作。2月13日,昌都地区举办第三期藏族初级卫生人员培训班。学生60余人,学习时间延长至半年。学习内容为卫生常识、护理方法、急救方法等,进行全面认真的培训。这是他们在西藏高原上撒下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良种,体现了老西藏人艰苦奋斗开创新事业的精神。民族卫生事务大队大部分同志于这一年年底调回内地工作,只留下部分科室的技术人员和骨干。上述三次人员培训,在培养藏民族自己的医疗卫生人员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年,昌都人民医院设立藏医门诊部。有三名藏医专家和十余种藏药。翻开了昌都人民医院藏、汉、西医三种治疗方法结合的历史新篇章。

这样,昌都人民医院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较大规模、从不完善到软硬件的完善,历经了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形成如今的规模。其中,18军54师的卫生人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昌都民族卫生事务大队的卫生人员、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卫生支队的卫生人员洒下过辛劳的汗水,贡献了热血青春。同样,也包含着昌都各行各业人士和各个民族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党中央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医疗卫生事业在西藏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终于结满累累硕果。

在50年艰苦创业的历程中,昌都人民医院的广大干部和工作人员,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在医疗卫生事业这一特殊服务行业中,始终宣传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是我们昌都人民医院永远不灭的精神动力。

(节选自白玛朗杰孙勇仲布·次仁多杰主编《口述当代西藏第一》,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