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现代教育发展60年——西藏自治区原教委副主任强俄巴·多吉欧珠口述记

发布时间:2019-04-03 15:00:00 | 来源:《口述西藏百年历程》 | 作者:文字整理:旦增 | 责任编辑:

回顾西藏和平解放和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成果,有助于揭示西藏教育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加快西藏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增进对西藏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全面了解。

我叫强俄巴·多吉欧珠,藏族,1928年生,西藏拉萨人。 1952年任解放军西藏军区干部学校教员;1955年后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筹备处干部、文教科副科长,西藏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行政干部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自治区政府参事;1976年后任自治区教材编译局干部,1980年后任自治区教委副主任、全国中小学藏文教材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西藏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状况都比较了解,下面我就谈一谈西藏教育60年的巨大变化。

一、第一个大发展时期(1951年—1978年)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随着首批新型现代学校的创立,在政治局面非常复杂的情况下,现代民族教育开始显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参加西藏教育工作的,亲眼目睹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

《十七条协议》规定:“依据西藏的实际,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根据这一精神,1952年,中共西藏工委反复同噶厦商谈,在各阶层人士的积极配合下,8月15日,拉萨小学正式成立,这是和平解放后西藏地方诞生的第一所小学。

开办拉萨小学借鉴了昌都小学的经验,成立了最高领导机构董事会,下设校长一级领导。校董事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和董事都是西藏当时的重要人物,有西藏军区司令员,有噶厦的高级官员,有西藏著名的学者。当时学校招收第一届藏族和回族学生共400人,学生大部分来自拉萨、山南等地区,有上层人士子女,有商人子女,也有城镇居民子女和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一律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每人每月分配40块银元,发一套夏季和冬季装,对那些无依靠的困难学生,一切费用都由学校承担。学校教师由三方面人员组成:第一是噶厦委派的著名学者,第二是从社会上聘请的人员,第三是从进藏职工中选调的,总计藏、汉族教职工40多人。整个学校分10个教学班,主要开设藏语文、算数、自然常识等,全部课程用藏语进行教学。

1955年,学校有在校生600余人,教职工50余人,成为当时全区教学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较好的完全小学。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学生已超过1000人,同年,学校改名为拉萨市第一小学。此后,西藏其他地区陆续办起了小学,如江孜小学、那曲小学、日喀则小学等,到1959年年底,西藏有小学462所,其中公办小学I2所,民办小学450所,在校学生16300余人,其中公办小学3300余人,民办小学13000余人,有教职工580人。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后,我就参加了教育管理工作,担任筹委会文教处副科长。同年9月21日,西藏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开学了。为建立这座学校,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经与地方政府和上层爱国人士多次协商,拨出100万银元作为建校经费,建起了教室、图书馆、办公室和宿舍,所有的窗户都安装了玻璃。

学校位于布达拉宫西北面的加热林卡,建校初期,有教师58人,学生650人,这些学生以拉萨小学的毕业生为主,还有江孜、日喀则等地的小学毕业生。当时设有3个初中预备班、5个初中班、两个师范班和1个喇嘛学经班。1957年,拉萨中学停办了学经班,整顿初中班和师范班,当时学生减到213人,均为少数民族。教职员工34人,其中汉族14人、藏族20人。

1958年,学校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招收了78名学生,开设了两个边境少数民族班。政府对学生实行供给制,每个学生每月45块银元,教学方面开设了藏语文、汉语文、政治、数学、生物和地理等课程,各科以藏语授课为主,并规定初中为4年制。

1963年,拉萨中学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同年,第一届高中生21人毕业,其中8人参加了全国高考统一考试,分别被录取到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成为西藏第一批藏族大学生。

西藏教育从1959年民主改革到1965年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到1965年西藏各地已有公办、民办小学共1800多所,在校学生有6.6万多人;有普通中学4所,在校生1059人,教师90人。

民主改革以后,为了适应小学的不断发展,从1960年起开始筹建拉萨市师范学校,1961年建成开学,将拉萨中学招收的两个短期师资训练班和两个师资班转入师范学校。翌年,也就是1962年,因师资不足,撤销拉萨市师范学校。1965年在原西藏地方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师范学校,这是西藏的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面向整个西藏招生,1966年3月正式开学。在校学生465人,学校设有藏文班、汉文班,其中汉文班全是高中毕业的汉族学生,其他均为藏族学生。学制分别为2年、3年,培养目标为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该校于1969年停办。

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西藏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这一时期,大力兴办成人、职业教育,除了创建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公学等干部学校以外,还举办了各种业余文化学校、夜校等,让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学习文化和技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西藏工委、自治区筹委会还选拔了1000多名藏族学员,送到内地民族学院学习。

随着西藏公学的迅速发展,1965年4月,中共西藏工委决定将设在陕西省咸阳市的西藏公学改制为高等院校。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8月15日正式开学。学院设有藏语文系、师范科、会计科、农业科、卫生科、畜牧兽医科、预科、报务训练班等。通过保送推荐的办法,主要招收西藏的藏族、门巴、珞巴等民族学生。学生入学后,未达到中学文化水平的先到预科学习文化基础课,然后分别转入各专业科系学习。据1965年统计,当年学院有在校生2251人,其中本、专科生363人,中专生1888人。这是西藏的第一所大学,它标志着西藏现代教育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西藏现代教育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当时西藏已经有了自己的教材编译机构。1960年7月,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小学教材编译组,初期有5名工作人员。1962年11月,中共西藏工委组织部批准将小学教材编译组划归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作为下属机构,业务上由文教处教育科负责。1964年,编译组改为编译室,下设小学藏语文编译组、小学数学编译组、小学汉语文编译组、初中数理化编译组等,人员增加到22人,我曾一度负责这项工作。

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国的铺开,西藏的教育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各学校陆续停课,西藏一些学校的师生也开始破“四旧”,大搞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政治运动为课堂的运动,无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西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一度被撤销。

二、第二个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9年)

西藏教育的第二个大发展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逐步普及小学教育……尽快地把民办小学转为公办”,“有计划地发展初、高中学校”。从1982年起,开始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调整,达不到条件的坚决予以撤销或合并。

1985年,国家为在西藏普及小学教育,帮助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拨出专款在西藏农牧区实施了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的“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制度。对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的全面落实,极大地减轻了西藏农牧民的负担,巩固了学生的入学率,降低了流失率。至80年代末,全区小学达2453所,在校生144809人;全区中学68所,在校生23226人。

中央在帮助西藏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相结合,支援西藏教育。制定了教育援藏工作“长期坚持,努力搞好,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的方针,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河北、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分别支援西藏有关地市和中等专业学校,对口支援省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西藏的教育给予了极大帮助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全国共选派援藏教师6810余名,他们为新西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了西藏的教育问题,明确指出学校教学要以藏语文为主,教学内容要适合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由内地19个省市为西藏办学,共办3所西藏中学、16个西藏班。

1985年7月,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认真的筛选,内地西藏初中班首批招生1300人,分赴上海、重庆、陕西、江西、浙江、湖南、安徽、山东、河南、云南、河北、湖北、辽宁、江苏、天津、山西等16个省市的17所中学就读。1987年,北京、兰州等地的3所西藏中学开始招生。1989年7月,首届内地西藏班1162名初中生毕业,具体分流情况为:升高中300名,升中等师范学校(6所学校)300名,升中等专业学校(16所学校13个专业)562名。

至1992年年底,内地共有19个中央部委和25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75所学校在为西藏培养人才,1992年在校初中生4961人、高中生871人、中师生822人、中专技校生2505人。此外,同年内地西藏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279人,进入内地各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内地西藏中等师范班毕业生300名,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西藏自治区关于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的有关精神,为充实区内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决定在当年内地师范学校毕业生中,录取200名到西藏大学(120名)和西北师范大学(80名)学习藏语文和其他课程,学制2年,毕业后享受大专学历。未被录取者分配到区内小学任教。截至当年年底,内地西藏班(校)已有1000名中专学生毕业回藏参加工作。

1985年—2000年,内地办学累计招生22754人,学生来自西藏自治区的5个地区,入读学校分别为重庆、上海、陕西临潼、安徽合肥、浙江绍兴、辽宁辽阳、江苏常州、山东济南、河南郑州、云南昆明、湖北沙市、河北石家庄、江西南昌、湖南岳阳、天津、山西太原、北京、西藏民院(预科)、广东(惠州、佛山、中山)、福建三明、江苏南通等地的内地西藏班。1989年—2000年,初中毕业生累计分流(升学)14595人,其中高中录取4398人,分别考入北京西藏中学、天津红光中学、成都西藏中学、昆明陆军学院西藏高中部(另外,2000年岳阳西藏中学录取80名,郑州四中录取40名,重庆西藏中学录取40名,南通西藏中学录取80名,沙市六中录取40名,拉萨中学录取120名),高中录取人数累计为4798人。中等师范学校录取3486人,升中等专业技术学校671 1人。

中央和有关办学省市为西藏班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生入学后的衣食住行、医药和西藏派出的藏语文教师的工资等费用全部由国家供给,每年中央补贴200万元,其余由西藏负责。西藏班(校)的教师除了藏语文老师和生活管理老师由西藏派出外,其他的都由当地教育机构择优配备。教职工工资和教学经费等全部由分担办学的省市支付。

内地的西藏班和西藏中学,在全区很受欢迎,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内地去学习,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刚到内地因为不适应炎热和潮湿的天气而生病,有的学生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理,尤其是从农牧区来的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在学习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结构不断优化。3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完备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障,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以藏族为主体、结构合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已形成。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还制定了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西藏自治区结合西藏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先后制定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实施了《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扫盲工作规划》《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扫盲标准及评估验收办法》《普及义务教育标准及评估验收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通过制定具有地方特点、体现西藏实际的法规、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管理行为,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藏语文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为保障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规定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藏族学生,必须把藏语文列为主课,其他课程原则上以藏语教学为主;小学藏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教学,中学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为主,其他课程逐步实行藏语教学。区内大中专学校藏族学生把藏语文作为必修课,并具体规定毕业生应达到的藏语文水平,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不予毕业。区内大学、中专和中学的升学考试,藏族学生必须考藏语文,同时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考藏语文。农牧区成人扫盲全部使用藏语教材,把藏语文识字率作为是否脱盲的评估标准。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藏文教材的编写和翻译,不断充实编译力量,加快教材编译步伐,积极编译出版各科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西藏一直注重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西藏,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30年来,西藏现代教育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进入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为西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回顾西藏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历经了艰难曲折,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健康发展。但由于西藏特殊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现代教育起步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薄弱、不稳固;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繁重;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机能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仍明显不足,办学条件仍需大力改善;“两基”攻坚和巩固任务艰巨。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精心部署、认真实施、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是全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各高等学校立足西藏实际,寻求特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创新队伍建设,强化自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高校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开展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评选为突破口,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藏医药、藏语言文学、藏族音乐美术等一批具有民族特点的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西藏3所本科院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西藏高校有本科专业108个,专科126个,硕士授予单位3个,硕士授予点18个。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校生达到520人。2006年,西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形成了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文理交融、整体提升的办学格局。目前全区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2008年,全区本专科院校6所,在校学生总数达29409人,是1978年的14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 7%。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途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区高级中学由1978年的12所增加到23所(含完全中学),普通高中招生由1978年1121人增加到15468人,在校生由1978年1970人增加到44593人,高中入学率由1978年的5.3 %提高到51. 2%。

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牧区学校的综合功能。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了职业教育基础性、战略性发展地位,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全区各级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上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标准,加强课程建设;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双师型”要求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积极探索既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又符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实际的职业教育模式。

深化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行“一校两牌”办学模式和“双证书”制度,初级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区各县中学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初中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全员选修实用技术,努力使学生做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回乡能致富。进一步加大了农科教结合力度,以服务为宗旨,依托县中学(即县级职教中心),实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2.5万多人(次)。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城镇学前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努力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鼓励、加强引导,调动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我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更为合理,数量、知识结构基本满足学校的规模发展和课程改革需求。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业务考核管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教师任用办法,推行教师交流制度,鼓励有志青年到基层学校任教,实施“师资定向农村分配计划”,实施教师引进计划,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农村基层学校。建立教育基金和表彰优秀教师制度,实施教师“十、百、千”培养工程、“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计划,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牧区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保障“两基”,扩大义务教育规模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体设施基本达到规定标准。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具备专业要求的实验、实习基地配套,完善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高等、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水平。60年来,全区普通高中配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自治区重点高中开通网络课堂;全区初中配备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班班通”;全区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德育工作不断加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西藏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全区各级各类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断加强。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全区教育系统建立反分裂斗争的长效机制。始终不渝地把维护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旗帜鲜明地揭批达赖,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

在过去60年的时间里,西藏的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我退休前,在教委工作了很多年,分管过教材的编写,负责过民族教育研究工作。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我区教育的投资,西藏的办学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总之,西藏的现代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整个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布局都初具规模,与和平解放前后、民主改革以后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较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距离,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选自白玛朗杰 孙勇 仲布·次仁多杰主编《口述西藏百年历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