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 联合主办的“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3月2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向“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的编写出版和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是 为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年精心组织和策划的重点项目,举全中心之力,并发挥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的职能,协调全国藏学机构的有关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写中。可以说,“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丛书”凝聚着藏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心血和智慧。丛书既对过去60年西藏各项事业经验成就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也对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与思考。
中国藏学出版社社长洪涛介绍了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情况,“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以海量的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忠实记录并还原西藏民主改革迈出的每一步,力争准确、客观地呈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历史原貌。在丛书编写出版过程中,各编写组上高原、下基层,广泛收集最新资料,分头编撰各卷各章,几经修改统稿,拿出了高质量的作品。他表示,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研究应该是长期坚持并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课题,中国藏学出版社会继续深挖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研究的学术成果,继续做好新时代的重大主题出版与学术传播工作。
随后,斯塔与 党组书记安七一共同为“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发布揭幕。
丛书发布会后,举行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共同回顾和总结了60年来西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积极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气氛热烈。
中央民族大学的班班多杰教授以“藏传佛教寺庙民主改革的伟大制度实践及宝贵成果”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在民主改革以前,政教合一制度下的西藏,寺庙衍生出政治与经济合一的权利实体,寺院上层僧人与底层的僧众之间形成了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是对藏传佛教本质属性的异化,对寺庙与僧人功能的扭曲。1959年起,伴随平叛和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寺庙民主改革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并对寺庙实行民主管理。寺庙民主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果:宪法进寺庙,依法管理寺庙和僧人,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寺院管理制度;以寺养寺,解决了寺院基本费用与僧人的生活来源问题。这是引导坚持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方向,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管理寺院的最早尝试,取得了宝贵的成果与经验。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白玛措副研究员的发言就“民主改革与西藏历史巨变”这一主题,不仅展示了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社会面貌与人民生活状况的鲜明对比,而且介绍了民主改革以来,党和政府对西藏民族干部的培养,基层政权的建设,对藏学研究不断深入的推动,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等方面的成就。
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德吉卓玛研究员的发言围绕“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指出民主改革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是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遵循慎重稳进、政教分离、信教自由的基本原则,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落实利寺惠僧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公保副院长的发言主题为“砥砺僧才培养,笃定护国利教”。他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社会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制度下,伴随着民主改革的步伐,藏传佛教也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1987年9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帮助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北京成立,从培育人才着眼,不断拓宽僧才培养渠道,为藏传佛教健康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高级佛学院的成立是藏传佛教教育从传统经院式向现代学院式的转变,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藏传佛教人才培养模式。自成立以来,高级佛学院积极组织开展教义教理阐释工作,充分发挥藏传佛教界的爱国力量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胡岩教授的发言围绕“西藏问题与涉藏问题”两个概念展开,他指出,西藏农奴制的废除这一历史和文明的进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这是一个确凿的历史事实,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否认这一点。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使西藏农奴获得彻底翻身解放,西藏各民族得到新生,60年来西藏社会取得的各项成就,都从这一天开始。通过相应的纪念活动,可以向世人介绍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情况,批驳达赖集团散布的谎言,澄清国际社会部分人士的错误认识。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是历史事实自己不会出来开口说话,还是要有人来进行研究,进行阐释,应该把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传递下去,批驳谬误,以正视听。
中国藏学杂志社黄维忠社长介绍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中的《民生卷》的有关情况。《民生卷》内容涉及人口、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生活、民族交往与交流等领域,该书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实践发展历程,并充分利用相关材料,真实反映了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变迁,取得的巨大成效,突出展示了西藏民生领域的特点。
历史研究所梁俊艳研究员在发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与编撰《大事记》有感”中谈道,废除农奴制、实行民主改革是西藏走向光明的起点,西藏自治区成立后,中央政府把西藏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相结合,为西藏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西藏帮扶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先后6次召开西藏工作会议,支持西藏发展。西藏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西藏取得辉煌成就的原生动力。
图书资料馆张子凌副研究馆员介绍了《文献资料卷》编撰工作。《文献资料卷》以尊重历史、注重时效、着重权威、看重准确、侧重合理、节选和全选方式交替进行作为编撰原则,聚焦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包括重要纪念日的有关内容,共收录了8个方面的150份文献资料。她还对编撰过程作了扼要回顾。
中央民族大学喜饶尼玛教授在“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的发言中,引证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调查研究,均表明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是“必须摧毁的制度”,在旧西藏,不少上层人士对封建农奴制度也持否定的看法。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及进藏官兵严格执行《十七条协议》,西藏人民积极支持民主改革,西藏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歪曲历史、否认事实的现象仍在发生,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
当代研究所王小彬研究员的发言主题关注“西藏民主改革的巩固”。民主改革50年时设立了“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现在60年时又在筹备建立“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这些都是纪念民主改革的举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主改革又重新给予了正确的评价。他指出,我们可以从民主改革中总结出几条经验,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处理好统一战线与群众工作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层关系,党在西藏的工作才能取得辉煌的胜利。
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就“民主改革促发展,家国情怀铸楷模——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60年历史变迁”,以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为例,结合课题组收集的资料和经验,介绍了玉麦乡的概况,以及民主改革后玉麦乡取得的巨大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发展事业的历史性突破,社会保障事业日益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围绕“西藏农村60年变迁”作了发言。徐平曾对西藏班觉伦布村的帕拉庄园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他回忆自己1995年第一次去时,班觉伦布村破败不堪;2004年再去时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班觉伦布村经历了从1959年以前到完成民主改革,再到人民公社时期,后来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改善,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转变,发展旅游业,大力普及教育。徐平最后强调,研究者应该记录西藏农村民主改革60年来发生的变化,讲好西藏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的发言为“论西藏牧区的民主改革政策、实施及其意义”,他指出西藏牧区具有海拔高、面积广、人口稀少、同质性强的突出特点,并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领主对牧区部落的统治、财产和生活资料的占有情况、领主对牧民的剥削形式等几个方面对1959年以前的西藏牧区概况作了简介。牧区的民主改革措施包括《牧区工作十条》、“三不”“三反两利”等政策,取消各种苛捐杂税和不合理的劳役,使牧业得到恢复,为牧业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篇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周润年教授谈及“西藏民主改革60年教育发展的成果与经验”,他指出,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教育的发展,西藏的现代教育事业在“世界屋脊”的特殊条件下发展壮大,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西藏教育事业从小到大、结构优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他认为,发展西藏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必须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必须从西藏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把握好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发展西藏教育,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社会经济研究所扎洛研究员的发言围绕“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具体的数据分析说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积极向好的态势,宏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旅游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他认为,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西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国支援西藏发展。
历史研究所严永山副研究员在“再现社会主义文化在西藏的发展与繁荣——以《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丛书·文化卷》编纂为例”的发言中指出,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哲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公有化,文化教育的社会主义化。丛书《文化卷》具有3个显著的特点:以民主改革为分界点,重视前后对比,体现60年来西藏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以不同阶段为发展面,分析内在动因,总结60年来西藏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以现有成绩为立足点,探索发展规律,展望新时期西藏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社会经济研究所杨涛副研究员以“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启示与展望”为题,介绍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从而得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启示:即正确认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正确认识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所处阶段、正确认识中央支持对西藏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冲突”的重要贡献、正确认识西藏生态建设的综合功能。最后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展望:期待西藏成为中国及世界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
图书资料馆张子凌副研究馆员还就“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地方性法规刍议”作了发言,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自治区的立法不断发展完善,可以说从法律制度上巩固了民主改革的胜利成果,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自治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全面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孙宏年研究员的发言“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伟大意义——以旺钦(杰)平措事件为中心的分析”,从微观角度观察西藏20世纪50年代培养民族干部的情况。他首先梳理了“旺杰平措事件”的西藏社会背景,借助当时的报纸报道等相关资料,剖析事件的进展与各界不同的立场和反应,这一事件最终发展为一场要求保障人权的运动——免除藏族干部的人役税,可以说是西藏“废奴”的阶段性成果,也充分说明民主改革当时在西藏已经打下了思想基础,是西藏人民的迫切需求。
(执笔:张宁)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2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