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王小彬、王惕贝: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和实践经验

发布时间:2021-08-03 08:00:00 | 来源: | 作者:王小彬、王惕贝 | 责任编辑:

image.png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工作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百万农奴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奠定和巩固了国家政治统一和行政整合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跨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述的指导下创造了新辉煌。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成功案例和红色经典,也是新时代新阶段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西藏必须继承弘扬的红色基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实践经验

【作者简介】王小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惕贝,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藏学》2021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D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21)02-0018-11

和平解放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并组织了西藏地区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稳定、发展等各项工作。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生机盎然,寺庙和谐、佛事和顺、宗教和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得到巩固。 

01

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全部工作,分为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改革开放和治边稳藏步入新时代四大篇章。这四大篇章又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若干个阶段。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各个阶段的基本目标有异,党中央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策略,采取了切合实际的具体举措。

1.第一个时期:和平解放时期(1951—1959)

实现和平解放这一阶段从“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提出,到确定和平解放方针,争取和谈,实施昌都战役,促使达赖派出和谈代表到北京谈判,再到1951年5月23日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有力地推动并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维护协议和执行协议这一阶段,是指从1951年到1959年,史称“前八年”。经过与伪“人民会议”的斗争,迫使达赖撤销鲁康娃和洛桑扎西两司曹职务。1954年,争取达赖、班禅同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同年,中央确定“六年不改方针”。“前八年”主要做上层统战工作,同时兼做影响群众工作。落实《十七条协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开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

进军西藏,巩固边防按照《十七条协议》及附件一的规定,从1951年9月到1952年6月,以十八军为主的各路进藏部队先后到达拉萨,进驻(抵)太昭、江孜、日喀则、山南隆子宗、亚东、察隅、改则等国防重镇,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任务,结束了西藏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

统一处理西藏一切涉外事务 1952年9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外事帮办办公室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的领导下,具体办理西藏地方的一切涉外事宜。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同时互换照会,取消印度继承的英国侵略西藏遗留下来的特权。1955年中国和尼泊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56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取消了尼泊尔在西藏的特权,中尼友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至此,完全实现了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特别是印度、尼泊尔两国在西藏的驻兵和平撤离西藏,彻底结束了外国在藏军事存在的历史。

实行生产自给,解决军需民用中央政府作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及“精打细算,生产自给”等指示,提出“保障军需,兼顾民用”,“统一采购,紧缩开支”等一系列财经政策。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后,首先从羊毛出口贸易着手,解决军需民用问题。中央政府拨款400亿元(旧币),以高于出口印度市场的价格,收购西藏积压的羊毛,打击了上层反动集团囤积居奇,挑拨、破坏藏汉关系的图谋,上层人士为此获得丰厚的利润,也体会到中央政府是切实维护藏族人民利益的,在经济上逐渐减少了对帝国主义势力的依赖和联系,积极向中央政府靠拢。

开展统战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推动下,1952年4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及班禅行辕人员自青海返回拉萨,实现了班禅与达赖的友好会晤。西藏工委不间断地进行工作,解决了达赖与班禅相互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1953年,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被选为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6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成立。1954年9月,达赖和班禅联袂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同时,西藏组成参观团或观礼团到内地参观、访问,自1952年至1957年间组织了13批1000多人次到内地参观,增进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和各民族的团结。

积极开展现代化建设,兼顾影响群众工作,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藏工作人员和藏族群众修建康藏、青藏公路和当雄机场,兴修水利,建设现代工厂、银行、贸易公司、邮局、农场和学校等。西藏工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开展社会救济、救灾活动,免费为群众防疫治病,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西藏各阶层和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平叛改革后西藏地区各族群众对新中国认同的全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第二个时期:民主改革时期(1959—1966)

平叛改革从1959年到1966年,即“后八年”。1959年3月,西藏地方反动上层发动全面叛乱,人民解放军迅速平叛。国务院命令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代行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平息叛乱,同时实行民主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是为了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西藏地方与国家整体的一体化。西藏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划分社会阶级成分,确立了新兴政权的社会政治基础;开展对三大领主的控诉和斗争,培养藏族人民的政治主体意识,达到对新政权的认可;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将土地、牛羊等生产资料分配给农牧民,以提高广大藏族群众生产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唤醒了藏族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民主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主建政的过程。西藏发生叛乱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结束了几种不同性质政权并存的局面。

成立自治区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选举产生了西藏各级权力机关和政权,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民主改革后,西藏翻身农奴开始享受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西藏历史上首次通过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地方政权。至1960年年底,全区建立了区级政权283个,乡级政权1009个。1962年8月25日,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决定建立西藏各级选举机构。到1965年8月,人民选举产生了县、乡两级国家政权,并选出了出席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65年9月,西藏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

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社会变革,不仅结束了延续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改变了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还在封建农奴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型政权。对于西藏来说,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经济与社会同时发生革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领域必然要发生全面性的制度更替。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的权力、制度和组织力量逐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到西藏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宣传发动,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群众组织发展十分迅速,许多乡、县和地区,往往先建党后建政,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权在西藏迅速建立起来。

民主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农奴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农牧民的个体所有制,使西藏农奴获得翻身解放。这个解放的过程所具有的实际的政治功能和政治意义,不仅仅在于解放民众,而且在于使西藏的发展顺利地融入了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改变广大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提升西藏群众对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认同。显然,这些政治意义都具有国家整合的价值。通过民主改革,共产党得以将西藏僧俗民众纳入国家权力体系的运行轨道,顺利实现了国家建设的目标。

3.第三个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65—1976)

社会主义改造从1965年到1976年,西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民主改革完成后,西藏建立了劳动人民个体所有制,实行“稳定发展”方针,即稳定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发展农牧民个体经济,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西藏于1965年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至1975年年底,基本完成了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牧区的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变个体农牧民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确立起来。虽然当时处于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历史环境,加之西藏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并与之结合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而且实践证明公社体制也不完全适合西藏社会的实际,但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来看,西藏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社体制的政治整合价值不可低估。公社体制不仅成功地在西藏建立了和内地基本一致的各级各类政治组织,西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建设西藏确立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后,在10年的时间里保持、促进了西藏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统计数据表明,1971—1980年的西藏党委、政府在第四个、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保证了经济较快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1972年6月至7月,中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西藏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西藏面临的形势,提出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恢复被破坏的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重大问题。工业方面,在实施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城镇工商业改造的同时,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兴建了一批“小而全”的工矿企业。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电力、建材、森工、纺织、印刷、食品等中小企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牧业方面,1973年2月,西藏农牧业战线掀起了“远学大寨,近学列麦”群众运动。1973年,拉萨、山南、日喀则等主要农业区绝大部分县粮食产量创造历史最高纪录,阿里普兰县粮食增长近两成。西藏牧区1973年各类幼畜达到400万头,比1972年增长5%。1974年,西藏粮食再次获得大丰收,总产量比1973年增长15%以上。其他各种粮食、水果等也获得大丰收。交通运输业方面,西藏修建了一批公路、桥梁、机场。“文化大革命”初期,由部队管理地方车辆,确保进藏物资的运输。1972年,驻藏部队将交通运输业转归地方管理。

社会主义改造对西藏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建立起全国一体化的社会经济运转模式,使西藏社会控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前所未有地加强。在观念上对西藏传统的等级、阶级、宗教、风俗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冲击,在政治上巩固了民主改革以来的革命成果。不仅如此,西藏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得西藏原有的政治体系、治理体系、组织方式以及一些相关的价值观念被逐渐瓦解,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整体。如果说民主改革运动使西藏百万农奴在政治上获得了翻身,奠定了国家持久整合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公社化体制则在此基础上全面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新制度,大大推进了西藏和祖国政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完成了政治整合这一历史使命。

4.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前期(1976—2012)

按照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内在逻辑来分,西藏改革开放时期又可分为5个小的阶段。

拨乱反正、起步探索阶段(1976—1989) 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西藏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1980年3月,中央书记处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下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均使用简称,如二次会、六次会等),提出了西藏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确定了“减免放”的政策,即减轻农牧民负担、免征免派购、放宽政策,标志着西藏农牧区经济改革的起步,西藏开始了工作重点的转移。

1984年2—3月,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召开了“二次会”。确定了“一个解放,两个转变”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一个解放”,即解放思想;“两个转变”,即西藏经济要从封闭式经济转变为开放式经济、从供给型经济转变为经营型经济;制定了“两个长期不变”的经济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确定了第一批援藏工程43个项目。西藏长期存在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开始被打破,标志着西藏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同时,西藏面临着达赖集团利用开放之机进行渗透破坏,组织策划20世纪80年代末拉萨骚乱的严重局面,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平息了骚乱。

在曲折中前进,转折性发展阶段(1989—1994) 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了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代表自治区党委所作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指导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对统一思想、促进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个转折点”。进入转折性发展阶段后,西藏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狠抓思想和组织建设,在宗教事务管理上建章立制,严厉打击各种分裂活动,局势渐趋稳定。经济建设方面,通过抓重点工程、深化各项改革,经济发展由此前的徘徊不前甚至下滑走向了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以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第一个里程碑”的加快发展阶段(1994—2001) 1994年7月,党中央召开了“三次会”。在邓小平关于“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围绕“两件大事”,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在经济方面,研究和解决发展差距、优惠政策和制约因素等问题,为西藏制定了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补贴、外贸、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企业改革等八项优惠政策;还确定第二批援藏项目62项工程,形成了援藏工作的新格局。在政治方面,制定了同达赖分裂集团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史称改革开放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以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第二个里程碑”的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2005) 2001年6月,党中央召开“四次会”。以“两促进,一加强”为重点的新任务,提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仍然要继续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促进加快发展问题,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仍很繁重;二是促进稳定问题,西藏面临的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会议分析了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了促进西藏从加快发展到推动跨越式发展、从保持稳定到实现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确定了117项重点建设工程,成为改革开放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阶段(2005—2012) 200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西藏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1月,国务院确定西藏“十一五”建设项目。200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项目188项工程顺利实施。2008年3月14日,达赖集团在拉萨等地组织策划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西藏各族人民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同分裂集团开展斗争,牢牢地掌握了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2010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五次会”。“两个矛盾”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西藏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会议提出“七个更加注重”的新指向和“六个重要”的新定位。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会议总结了“四次会”以来,特别是平息“3·14”事件以来西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对确保西藏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突出解决民生问题,统筹谋划,实现西藏科学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统筹研究部署涉藏省州工作产生了重要作用,成为新世纪西藏工作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5.第五个时期:治边稳藏新时代(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西藏进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西藏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为新时代西藏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如何治理西藏,进一步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西藏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深刻的思考。2013年,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西藏代表团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针对新时代西藏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六次会”和“七次会”,发表了重要讲话,还针对西藏的重点工作作出了大量的批示、指示,多次致信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论述的核心思想,是总书记的原创性重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确定了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与以往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指导思想相比,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提法,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统帅四件大事和四个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七次会”对西藏工作的部署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高度重视各民族共有观念和整体认同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一届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看待和谋划西藏工作,不仅有助于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的维稳工作新机制,确保了社会局势持续和谐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创新寺庙管理,开展干部驻寺,深入实施“六建”“九有”等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不断完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抵御达赖集团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移风易俗,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迈出新步伐。

脱贫攻坚创造奇迹“十三五”期间,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2019年,西藏最后一批19个贫困县正式脱贫,西藏全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提升以“十三五”规划完成为例,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工程建成投运,日喀则至吉隆,滇藏、新藏铁路和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水利设施日益完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防洪抗旱能力持续加强。能源保障和信息化设施日益完善。

结构调整加速推进,新产业培育发展不断壮大实施青稞增产、牦牛出栏行动,培育壮大了高原生物产业。西藏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培育壮大了文化旅游产业。西藏电力实现了从紧缺限电到富余输出的历史性转变,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全面推开,培育发展了现代服务业。城乡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培育发展了边贸物流产业。加快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空间布局,将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等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带动全区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边境、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边境县户籍人口稳步增长,边境发展取得新进展。以拉萨市为中心、地区城市为节点、县城为基础、具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在青藏高原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基本实现了乡镇、建制村通客车。

社会与民生事业力度空前近年来开展的教育、医疗等人才的“组团式”援藏工作,为西藏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加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城乡就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全面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保障全面发展。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事业持续加强,困难残疾人生活、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西藏已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不断加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生态建设不断推进。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以上重要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当代治理西藏的鲜明实践特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藏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成功范式的一个缩影。 

02

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三条线索

历史不是人物、事件和文献的简单堆积。研究历史,理清基本脉络、基本线索非常重要。基本脉络、基本线索是对历史走向的一个基本把握。稳定、发展和凝聚人心始终是贯穿西藏工作的“三条线索”,也是贯穿西藏改革开放进程的“三条线索”。

稳定工作西藏的改革开放进程并不一帆风顺,曾经发生过两次波折。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四起拉萨骚乱;其次是2008年“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根本原因都是达赖集团在西方敌对势力支持下的渗透和破坏。

西藏反分裂斗争的特殊性、复杂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达赖集团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是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特别是利用历史形成的达赖的宗教地位和影响来进行的,其政治面目以民族、宗教的外衣包装起来,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十四世达赖是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的总头子,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是在西藏制造社会动乱的总根源,是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最大障碍,是披着宗教外衣祸藏乱教的政客;达赖集团是代表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主阶级残余势力、受国际敌对势力支持和利用、破坏西藏发展稳定、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我们同达赖集团和支持他们的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不仅是民族、宗教、人权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政治斗争,必须坚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人心、强基固本的对达赖集团斗争方针不动摇。

发展工作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西藏具体情况相结合,顺应西藏发展的形势,制订出符合西藏发展实际的工作方针,实现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梳理新时期以来西藏发展工作的历史过程,能够增强对西藏发展工作的认知,更好地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改革开放中,西藏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加快发展时期,从跨越式发展到科学发展时期,再从科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发展的主题经历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过程。

西藏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体现了鲜明的特点:初期的起步阶段,按照生产关系要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规律,实行放开搞活,休养生息,西藏免除农业税,比全国早了二十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让西藏自己在市场的大海中游泳,而是动员全国支援西藏,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项目承包的“交钥匙工程”到援藏省市和西藏各受援地县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促进了西藏各地的均衡发展。大力加强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西藏经济的后发优势逐渐成为现实。进入新时代,在“六次会”上确定“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民生、生态导向,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从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来看发展,认为“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展的战略和思路要着眼于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中的短板弱项就是发展的问题导向,要把有限资源优先用于解决社会稳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展的过程和成果就是稳定的基础和保障,越稳定越发展、越发展越稳定,发展和稳定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凝聚人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尽快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尽快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反分裂斗争的最重要物质基础。”西藏是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十四世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主义势力,从来都没有放缓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作斗争的步伐。在西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必须凝聚人心力量,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未来西藏工作目标任务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社会治理、生态建设、边境安全等方面,更加突出了反分裂斗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工作。要在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上持续发力,破解事关西藏长治久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七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凝聚人心的论述有了新概括:改善民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和目标,凝聚人心则是要将各族群众的精气神凝聚到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上来,凝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上来。凝聚人心要突出三个结合: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结合起来,把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把民生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凝聚人心不能只依赖民生改善这一条路径,民生改善也只有最终内化为人心凝聚,我们的工作才能说真正地做好了、做到位了。

抓住稳定、发展和凝聚人心这“三条线索”,就打通了新时代西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三条线索”,提纲挈领,贯穿始终,符合实践的逻辑、历史的逻辑。 

03

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的实践经验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工作人员、西藏各族儿女和全国各方援藏力量的“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握和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治藏方略,彰显出当代西藏治理的实践特色。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西藏工作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解放西藏、经营西藏、建设西藏的过程中,党的正确、坚强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但由于西藏自然、历史、地理及民族和宗教的特殊情况,复杂敏感问题特别多,所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尤有特色,中央为确保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对西藏工作抓得特别紧,指示特别多,也很具体。革命和建设年代,特别强调和坚持集中统一的领导,全区党、政、军、民在西藏工委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拧成一股绳,上下一致、统一思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使中央的方针、政策得以完整地、准确地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从治国理政、边疆治理、稳藏安边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强调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七次会”重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从战略全局上认识加强党对西藏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2.形成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1990年7月,胡锦涛在西藏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西藏工作“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思想。“五次会”对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在理论上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提出了当前西藏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六次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上来,凸显“治边稳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七次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理边疆理论与实践的杰出体现。从“六次会”的治藏方略到“七次会”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完整提出了党的治藏方略并将其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在西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飞跃,更彰显了大国执政党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责任与担当。

3.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

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江泽民在“四次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区和战略部门,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一种战略,对西藏这样的地区,就可以而且应该采取这样的战略”。胡锦涛提出“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指出“没有跨越式发展,西藏就不可能跟上全国发展步伐;没有科学发展,西藏跨越式发展就难以持久”。习近平强调“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又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些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关于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每一阶段的发展,既延续了前一个阶段的成果、走势,又更加注重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符合西藏发展的环境和目标,形成西藏发展的新常态。

4.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重点做好扶贫攻坚、扩大就业、发展教育、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好西藏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从民生问题入手,达到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目的,是党的西藏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稳定的基础,是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是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不仅是经济工作,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5.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着力建设美丽西藏

西藏的生态环境既十分重要,又非常脆弱。“五次会”确定了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西藏的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七次会”提出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道路,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极大地丰富了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内涵。

6.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

“三次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决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首批对口支援西藏的有14个省市,从1995年开始实行,开始暂定为期10年。“四次会”决定,对口支援再延长10年。对口支援基本上是由内地两三个比较发达的省市支援西藏的一个地市,西藏自治区的直属机关由相应的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同时增加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参加干部援藏工作。西藏74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五次会”根据西藏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提出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2020年;要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七次会”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全国援藏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西藏实现快速发展的特殊措施,对西藏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7.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任务艰巨,只有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能力、锤炼优良的作风,才能完成好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

8.坚持反分裂斗争方针,牢牢掌握主动权

西藏稳定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达赖集团,必须坚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人心、强基固本这一对达赖集团斗争方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加强寺庙管理是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持续稳定的“牛鼻子”。要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作为藏传佛教界必须遵循的原则,把不受境外势力操控作为寺庙管理的底线。

9.加强边境建设

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边境建设事关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影响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加强边境建设,要深入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小康村建设进程。要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强起来,成为扎根边陲的哨兵、坚不可摧的哨所。加强边境建设,要深入推进边境地区军民融合发展,做到经济社会和边防建设统筹推进,人民生活和边防实力同步提升。 

04

结语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西藏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当前西藏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藏工作中成功运用的光辉典范,是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源泉,更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缩影。

如前所述,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工作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积极开拓创新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在改变历史上西藏治理方式的同时,紧跟历史发展脉搏,适时注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并使之凸显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西藏作为一个占我国陆地面积约1/8的边疆民族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两屏两区五地一通道”的重要战略定位。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必须坚定西藏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新起点呼唤新担当,新征程更需新作为。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发展和进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在崭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实践中,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将精气神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凝聚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安定、维护民族团结上来,凝聚到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上来。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西藏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