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地理面积997万多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人口3161万人(2006年)[1]。英裔居民占42%,法裔居民约占26.7%,其他欧洲人后裔占13%,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纽特人)约占3%,其余为亚洲、拉美、非洲裔等。其中华裔人口已占加拿大总人口的3.5%,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即白种人和原住民以外的最大族裔。华裔人口中25%的人是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其余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1970年10月中国同加拿大建立正式外交关系,2010年是中加建交40周年。近几年随着移居到加拿大的藏族人数的增加,从事藏学研究的人员也逐渐增多。笔者对搜集到的有关加拿大的主要涉藏研究机构和人员的情况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加拿大的主要藏学研究机构和人员
一、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
多伦多大学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大学,创立于1827年,到现在已有6万多名学生,14个院系,30多个图书馆,以及300多个专业课程。由于其规模、声望以及影响力,多伦多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及加拿大国内的顶尖学生。目前多伦多大学已连续多年排在加拿大大学的榜首,世界排名前20位。多伦多大学的人文系、宗教系开设有佛教课程,对佛教研究比较重视。主要教授有:
1、弗兰西斯·盖瑞特(Frances Garrett)她是宗教研究系的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藏传佛教和亚洲的佛教与医疗传统,在大学中主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佛教研究、藏传佛教和藏语言文学等课程。最近她的学术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西藏宗教史及其与西藏其他形式的思想与文学产品,例如医学之间的关系。她最近发表的有关文章探讨了围绕西藏学术思想发展的争论所具有的意义,西藏人是如何在医疗心理学与佛教对身体的描述、思想与文学的形成之间达到协调与平衡。她最近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藏人宝贵传统中关于吃饭的有关信函》(Eating Letters in the Tibetan Treasure Tradition),载于《国际佛教研究会》(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32:1-2,2010年。
(2)与S·Craig,M·Cuomu和M·Schrempf等合作编写《藏语语境中的健康、医学和现代性》(Health,Medicine,and Modernity in Tibetan Contexts),哈雷(德国):藏族和佛教国际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2010年。
(3)《开采身体的花蜜:西藏文学中的美食术与营养吸收术》(Tapping the Body’s Nectar:Gastronomy and Incorporation in Tibetan Literature),载于《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s)49(3):300—326,2010年。
(4)《最终通向医学之路的炼金术:准确地理解<心经>在礼仪传统中的位置》(The Alchemy of Accomplishing Medicine(sman sgrub):Situating the Yuthok Heart Essence Ritual Tradition),载于《印度哲学》(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37(3):207—230,2008年。
(5)与Vincanne Adams合作发表《西藏医学与宗教典籍中的三个通道》(The Three Channels in Tibetan Medical and Religious Texts),载于《南亚传统医学》(Traditional South Asian Medicine.)8:86—115,2008年。
(6)《西藏的宗教、医学与人类的萌芽》(Religion,Medicine and the Human Embryo in Tibet),此书为Routledge出版社“批判研究”之佛教系列的一种,2008年。
(7)《藏传佛教中关于造物主的叙述》(Tibetan Buddhist Narratives of the Forces of Creation),载于Jane Marie Law & Vanessa R·Sasson合编的《想象胚胎:神话、宗教与文化中的尚未诞生者》(Imagining The Fetus:The Unborn in Myth,Religion and Culture)一书,该书200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8)《西藏医学史中的批判性方法》(Critical Methods in Tibetan Medical Histories),载于《亚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66(2):368—387,2007年。
(9)《佛教与13世纪西藏医学的历史化》(Buddhism and the Historicizing of Medicine in Thirteenth Century Tibet),载于《亚洲医学:传统与现代》(Asian Medicine:Tradition and Modernity2(2):204—224,2007年。
(10)《西藏文学中的化身与萌芽:叙述性的书信与关于认同的文章》,载于Mona Schrempf编《西藏医学中的声音:历史与人类学的视角》,此书由荷兰莱顿的Brill Publishers出版。
2、邵颂雄(Henry Shiu)他是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人文学系的副教授,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香港,1990年移居加拿大,是著名佛教大师谈锡永的弟子。邵颂雄从大学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多伦多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早期大乘佛教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现代佛教在加拿大的传播。他近几年经常回国讲课,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访问教授和《汉藏佛学研究丛书》的编委。他的主要著述有:
(1)英文论文:《70年代以后的佛教》[2]、《佛教放生行为:历史、环境、大众关怀和经济问题》[3]、《香港藏传佛教修行的两种趋势的分化》[4]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佛教研究》(Canadi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No 1(2005)等。
(2)汉文著作:《如来藏二谛见:不败尊者说如来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圣入无分别总持经:对勘与研究》,同谈锡永、沈卫荣合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汉藏佛教两种“本体”义的探讨》,载于《贤者新宴:王尧先生八十华诞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129—139页。
《黑白溢彩:荷洛维兹的艺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
《略谈近代汉土学术界对如来藏的诠释与研究》,载于《如来藏论集》,台北:佛教出版社,2005年。
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许多华人称之为卑诗大学,以下简称UBC)始建于1915年,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早的大学,起初为研究性合作机构,后来逐渐发展为综合性大学。2010年的第十二届国际藏学会议就在该校举办。UBC的亚洲研究所的现代西藏研究比较强,主要研究人员有旅居加拿大的藏族学者次仁夏加和麦克佛森。
1、次仁夏加(Tsering Wangdu Shakya)他出生于1959年,在西方被称为是在西藏文学、当代西藏及西藏与中国关系等问题上学术成果丰富的历史学家与专家。他出生于拉萨,后来迁往印度。他于1990年主持召开了第一届近代西藏研究国际会议,后来在牛津大学任教。1999年至2002年他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西藏研究项目组担任研究员,目前任职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亚洲宗教与当代社会研究中心。
他出版(包括与他人合著)的主要著作有:
(1)《看见拉萨:1936—1947年英国人对西藏首府的描写》(Seeing Lhasa:British Depictions of the Tibetan Capital 1936—1947),伦敦Serindia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本书研究的是很少被人注意的英国高级殖民官员与西藏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书中附有许多英国使团人员在拉萨拍摄的未公开发表的照片。
(2)《龙在雪域:1947年以后的现代西藏史》(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伦敦Pimlico出版社1999年出版。这本书在西方影响较大,《纽约时报》称它为“对现代西藏的最准确历史描述”,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它为“极富学术价值的鸿篇巨制”。对西方人的这些溢美之辞,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它。
他还经常在国际性杂志上发表有关西藏的评论,例如《时代周刊》与《新左派评论》。
《西藏问题》(Tibetan Questions,51,May-June,2008,PP.5—26.),载于《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No51。
《雪域之血:针对王力雄的回答》(Blood in the Snows-Reply to Wang Lixiong),载于《新左派评论》No.15,May/June 2002。
《解决西藏问题》(Solving the Tibetan Problem),载于《时代周刊》亚洲版,July l7,2000.
《瀑布与香花:现代西藏文学的发展》(The Waterfall and Fragrant Flowers,Development of Modern Tibetan Literature),载于《国际写作太平洋杂志》(A Pacif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Writings),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Vol.12,No.2.pp.28—40.
次仁夏加目前正在从事一个大型的研究项目,研究内容是:“西藏语言使用中的变迁。”
2、西奈格·麦克佛森(Seonaigh MacPherson)她是教育学博士,在印度的西藏尼姑项目(Tibetan Nuns Project)担任教师,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担任研究人员,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系任职。她曾经参与“可持续性遗产中最佳实践的一个跨国的、国际性的比较研究”等课题研究。
她于2010年出版《教育与可持续性:流亡者、原住民与少数民族的学习》(Edu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Learning across the Diaspora,Indigenous,and Minority Divide),该书是她近10年在印度和北美对流亡藏人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探讨流亡藏人语言和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挑战。她还参加编辑过与西藏(或藏人)有关的许多著作,如流亡藏人中的教育(2011),载于J·班克斯编辑的《跨文化教育百科全书》(美国SAGE出版社出版)。
她还在学术刊物或网络上发表过许多文章,例如:
(1)《流亡藏人:适应西藏以外的生活》(2008),载于《移民信息资料》(Migration Information Source)。
(2)《新兴流亡者中的多元语言实践:以藏人为个案的研究》(2008),载于《流亡者、原住民与少数民族教育国际杂志》2(3),第188—216页。
(3)《藏英双语项目中的文化接触与身份认同变化》(2005),载于TESOL Quarterly,39(4),pp.585—607。
(4)《可替代性的启蒙实践:藏传佛教寺庙教育》(2001),载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3(1),pp.97—114。
(5)《记忆基因:作为记忆物的西藏流行诗歌》(2001),载于Language and Literacy:A Canadian Educationale-Journal,3(2)。
在2010年于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国际藏学会议上,她提交了《西藏教育与可持续性:西藏基础教育政策与示范学校》的论文。
三、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
卡尔顿大学建于1942年,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是加拿大著名的公立大学。该大学在公共事务与管理、高科技等领域中名列前茅,享有盛誉。
1、布莱恩·吉文(Brian J.Given)他是卡尔顿大学的社会和人类学教授,加拿大西藏事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有佛教、加拿大流亡藏人及西藏文化。他有关藏学的著述不多,但善于演讲,在加拿大渥太华影响很大,主要著述有《加拿大人百科全书:藏人部分》(The Encyclopedia of Canada’s Peoples/Tibetans),目前正在写一部关于加拿大藏人的书。
2、安吉拉·苏麦吉(Angela Sumegi)她是卡尔顿大学宗教系副教授,出生在印度,1962年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2003年在渥太华大学获宗教学博士学位。她主要研究佛教和萨满教及宗教对死亡的回应。她的主要著述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梦想的世界:第三空间》(Dream Worlds of Shamanism and Tibetan Buddhism:The Third Plac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8.)和《了解死亡:在世界宗教里的认同和来生》(Understanding Death:Identity and the Afterlife in World Religions.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2010)。
四、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麦吉尔大学位于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建于1813年,其前身是由著名慈善家詹姆斯麦吉尔(James McGill)捐赠成立的。麦吉尔大学比较重视藏传佛教研究,1999年加拿大沼田基金会(the Numata Foundation of Canada)非常慷慨地给麦吉尔大学宗教系20年拨款,专门设立了基金支持佛教研究,每年邀请一位佛教领域的教授到该校授课。2010—2011年的沼田访问教授是德国汉堡大学的多吉旺秋(Dr.Dorji Wangchuk)。
1、拉拉·布雷斯坦因(Lara Braitstein)她是宗教研究系研究印藏佛学的副教授,教藏族古典文学、大乘佛教、金刚乘佛教和藏传佛教课程。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藏族和印度佛教、藏族古典文学和佛教密宗梵文文本传统。她的主要著述有《觉悟的路径》(The Path to Awakening,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ara Braitstein)。她目前在做的课题有《萨惹拉的金刚歌:翻译和分析萨拉哈的金刚》(Saraha’s Adamantine Songs: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Saraha’s vajra gītikā)和《再现红帽派:对第十世夏玛巴曲珠嘉措的研究》(Recovering the Red Crown:a study of the 10th Shamarpa Chodrup Gyatso)。
2、图登晋巴(Thupten Jinpa)他1958年出生于西藏。他是麦吉尔大学宗教系的兼职教授,曾在印度南部的甘丹寺获格西学位,并在那里教了5年的佛教认识论、中观哲学和佛教心理学。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哲学学士学位和宗教学荣誉博士学位。他目前是位于蒙特利尔的藏文典籍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Tibetan Classics in Montréal)的主任。他的主要著述有《自我,现实和藏族的理性思维》(Self,Reality and Reason in Tibetan Thought)。
五、加拿大其他大学的涉藏研究人员及硕博论文目录
詹姆斯·爱普(James Apple)他是卡尔加里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宗教系教授印藏佛学课程的副教授。他的主要著述有《成佛之路》(Stairway to Nirvana)和论文《公元9—14世纪〈现观庄严论〉文献在西藏的发展与分类》。
杜斯卡(Susanne Aranka Dusk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他的论文是《和谐思想与争端解决:散居在印度的流亡藏人的法律民族志》(Harmony Ideology and Dispute Resolution:A Legal Ethnography of the Tibetan Diaspora in India.),2008年。
田津(Tian Jin)曼尼吐巴大学硕士,他的论文是《谈判背景:以一个藏族学生视野中的中国内陆的一个藏族寄宿班为例》(Negotiating contexts:a case study of a Tibetan boarding class in inland China from a Tibetan learner’s perspective),2007。
六、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The Canadian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1968年10月成立的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是加拿大最大的中国学研究机构,其中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史研究的专家占加拿大中国学研究者的1/2。协会办有《新闻通讯》,定期发简讯,还吸收中国的学者和单位入会。协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2010年10月底该协会在首都渥太华大学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大型研讨会。
七、加拿大亚太基金会(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
该基金会是加拿大联邦议会于1984年设立的独立的、非赢利的国家智囊机构,其目的是为加拿大公众,特别是商界、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提供信息、咨询和相互交流等服务,以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亚洲的发展,并更加有效地参与到亚太地区事务之中。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总部设在温哥华,并在加拿大的其他地区设有办公室。它得到了来自联邦、各省和私人机构的资助,包括来自加拿大外交部、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和加西经济多元发展署(Western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Canada)的经费支持。它的活动集中于加拿大在亚太地区的贸易活动,但它与学术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将学术融入到它的活动中去。与高等院校和其他中国研究机构的不同之处是,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所从事的完全是关于当代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的专家学者数据库中收入有约400名专家学者的资料,其中从事同中国有关的研究的有174位,其研究领域主要是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文化等。
八、北美汉藏佛学研究会[5]
北美汉藏佛学研究会(The Sino-Tibetan Buddhist Studies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人谈锡永创立的,有二十余位国际知名佛学家加入。谈锡永(Tam Shek-Wing),笔名王亭之,广东南海人,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28岁时学习藏传密宗,于38岁时获得宁玛派金刚阿阇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任《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学术委员会首席顾问,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
北美汉藏佛学研究会正在从事一个新的佛学研究项目,将中国汉传及藏传佛学进行结合研究,为此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佛学研究者,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成立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并为此中心主讲佛学课程。他还是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哲学系、首都师范大学等学府的兼职教授,主讲如来藏的思想与修持系统。 《汉藏佛学研究丛书》是北美汉藏佛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 的合作项目,“主办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打破汉、藏佛学研究间的此疆彼界,使汉藏佛学研究与印藏佛学研究一样成为当代佛学研究的主流,并团结海内外有志于汉藏佛学研究诸同好,共同营造汉藏佛学研究的繁荣”。[6]该研究会至今已出版《汉藏佛教艺术研究》《圣入无分别总持经对勘与研究》《如来藏二谛见——不败尊者说如来藏》和《辨法法性论研究》(英文)等专著4种,即将出版的有《梵藏汉妙吉祥真实名经对勘》《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论集》《黑水城汉、藏、西夏文藏传密教文献研究》《大乘要道密集汉藏对勘研究》《四部宗义宝鬘释论》《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二)等6种专著。
他早期的佛学著述,收录于张曼涛主编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通俗佛学著述结集为《谈锡永作品集)。主编《佛家经论导读丛书》,并负责《金刚经》《四法宝鬘》《楞伽经》及《密续部总建立广释》之导读。其后又主编《宁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他所译经论,有《入楞伽经》《四法宝鬘》(隆钦巴著)、《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克珠杰著)、《大圆满心性休息》及《大圆满心性休息三住三善导引菩提妙道》(隆钦巴著)、《宝性论》(弥勒著,无著释)、《辨法法性论》(弥勒著、世亲释)、《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事业洲岩传)、《决定宝灯》(不败尊者著)、《吉祥金刚萨埵意成就》(伏藏主洲岩传)等,他还据敦珠法王传授注疏《大圆满禅定休息》。
九、高原透视(Plateau Perspectives)[7]
高原透视是1998年在加拿大注册的非赢利组织,它的成立是为了保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社区可持续发展及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总部设在蒙特利尔。它主要在青海玉树尤其是治多县开展工作。它与当地县政府及一家NGO一一青藏高原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The Upper Yangtze Organization)合作。从1999年到2004年,高原透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以及治多县的卫生部门合作开展了一个公共健康研究项目,评估治多、曲麻莱和杂多三个县藏族社区的健康状况和致病因素。
大体看来,加拿大藏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加拿大的藏学研究不繁荣,从事藏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且大多是一些青年学者。第二,研究领域狭窄,主要集中在藏传佛教、藏医和对流亡藏人的社会学调查研究。第三,研究者中的藏族人越来越多,并在学术研究中崭露头角。随着移居到加拿大的藏族人数的增加,以及这些青年学者的崛起,加拿大藏学研究的成果也将不断增多和繁荣。
————————————————————————
[1] Statistics Canada.2006 Census.
[2] Shiu,Henry C.H.“Buddhism After the Seventies,”in John Harding,Victor Sogen Hori and Alexander Soucy,eds.,Wild Geese:Studies of Buddhism in Canada.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pp.84—110.
[3] Shiu,Henry C.H.and Leah Stokes.“Buddhist Animal Release Practices:Historical,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and Economic Concerns,”Contemporary Buddhism,Vol.9,No.2(2008),pp.181—196.
[4] Shiu,Henry C.H.“The Polarity in the Two Trends of Practicing Tibetan Buddhism in Hong Kong,”in Monica Esposito,ed.,The Image of Tibet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Paris:EFEO,L’image du Tibet aux XIXeme-XXeme siecles,2008,pp.11-36.
[5] http://www.stbsa.org/zh/association/zh.mastertam.aspx.
[6]沈卫荣:《汉藏佛学研究丛学》编辑缘起,http://www.ewen.cc.
[7] http://www.plateauperspectives.org/.
(本文作者:周卫红,选自《中国藏学》2012年第1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