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第七届国际藏学研讨会(7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于1995年6月24日落下了帷幕。会议自6月18日起整整进行了7天,是在奥地利格拉茨市南36公里的色高古堡举行的(1995.June.18th—24th,GRAE,Seggau Schloss)。
纵观这次会议,有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组委会主席也是本届研讨会主席恩斯特·斯坦克尔奈教授(Prof.Dr.Ernst Steinkellner)在开幕式上宣布,此次大会共有285位代表注册登记(实际上参加者超过了三百人),包括29个国家。除了曾参加历届会议的一些国家的代表以外,第一次参加的有以色列、新西兰、爱沙尼亚、西班牙、泰国和爱尔兰等,而斯洛伐克的代表也是在与捷克分治后第一次参加的。正如斯坦克尔奈教授所说的,这“充分说明西藏和藏族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也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学者对她产生了兴趣。”
二)内涵广:此次会议提交并宣读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一共达244篇之多,内容极为丰富。会议不得不分设五个会场,按内容分人类学、艺术与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宗教学和传统科学等八个小组。此外,还设置了“电脑技术在古藏文中的应用”、“山神祟拜”、“藏文大藏经的传播”等六个专题演讲,至于“雪域探寻吐蕃遗踪”、“锡金的跳神的历史纪录”等五次幻灯或录相演映与解说也是很受欢迎的项目。
三)合作好:自1992年8月在挪威第六届会议上,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藏学——佛学系取得主办本届会议的举办权后,会议筹委会主席斯坦克尔奈教授主动与中国驻奥大使馆通报联络,当时,中国驻奥大使胡本耀和文化参赞孙书柱当即表示祝贺和支持。在筹备期间,现任大使王延义和文化参赞贾建新两次亲到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与斯坦克尔奈教授会谈,表明中国政府的一贯意向:“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成员,藏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藏文化受到举世学术界的重视,正如汉文化、满文化、突厥文化等受到国际间的重视一样,正是我们国家的光荣。我们愿以自己的努力协助奥方办好此次大会”。对此,奥方十分感谢。中国派出了24位代表,分别来自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西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东噶·洛桑赤列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平措次仁院长、 胡坦、洛桑副总干事等专家在各自领域内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的各国代表的欢迎。奥方作为会议的东道主,与中国代表保持密切联系,互通声息,亲密合作,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本届改选大会常任主席时,旅法藏族学者噶尔美·桑木旦·坚参以绝对多数票当选,即为明证。
四)收获多:通过这一次盛会,检阅了在国际范围内藏学研究各个领域内新的成果和新的发展;近期涌现出的一批新的青年学者,表现不俗;中国的藏学研究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国际藏学界更加务实地与中国同行建立了学术联系,为今后的友好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议期间西藏社科院与奥地利科研部签订了双方合作、研究、交流人员的协议,中国学者应邀到法国、挪威等国从事学术交流,可为明证。
6月25日,中国代表带着温馨的友情,离开奥地利这个美丽的欧洲花园之国、音乐、艺术之邦,飞回本国,回味着驻奥大使王延义先生在6月17日会议前夕,在使馆招待奥方筹备会成员和全体中国代表时所说:
“奥中两国相距万里,我国西藏高原绮丽风光和特有的西藏文化联系着两国藏学界和两国人民,友谊之树,世代常青,学术成果,枝繁叶茂。”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