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文文献中的历史类文献最受研究者关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敦煌吐蕃历史文书(P.T.1288 + IOL Tib J 750 & Or.8212/187),直接或间接的研究著述为数不少。其中,直接研究的著述如下:1940-1946年,巴考(J. Bacot)、托玛斯(F.W.Thomas)、杜散(C. Toussaint)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Documents de Touen-houang Relatifs à l’Histoire du Tibet)一书在巴黎出版,引起了一股研究吐蕃史的热潮。1971年,麦克唐纳(A. Macdonald)《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Une Lecture des Pelliot Tibétain 1286,1287,1038,1047 et 1290)长文刊于巴黎出版的《纪念拉露藏学论集》(études Tibétaines Dédiées à la Mémoire de Marcelle Lalou)一书中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开始对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进行系统的译释。王尧、陈践于1980年出版《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增订本,2012年再次作了少量修订,并收入《王尧藏学文集》中(中国藏学出版社);黄布凡、马德则于2000年推出《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一书,吸纳了学界相关研究的些许新见。而新近的研究则为英国青年藏学研究者道特森(Brandon B. Dotson)的《吐蕃大事纪年——首部藏史文献译注》(The Old Tibetan Annals: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ibet’s First History),该书于2009年由奥地利科学出版社(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出版。
道特森是西方藏史研究的新晋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西藏地方宗教和佛教,尤其是国家与王权的关系。他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现为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研究学者,课题项目负责人,古藏文文献在线(the Old Tibetan Documents Online,简称OTDO)项目②编辑之一。他的研究方向也涉及中国内地的宗教仪轨、历史与民间故事。发表的文章包括《吐蕃王朝的占卜与法律——骰卜在借贷契约、赔偿、婚姻法和征兵制度中的作用》(Divination and law in the Tibetan Empire: the role of dice in the legislation of loans,interest, marital law and troop conscription)[1](P3-77)、《吐蕃前期宗教仪轨的冲突与融合》(Complementary and Opposition in Early Tibetan Ritual)[2](P41-67)、《吐蕃王朝外交中的“甥舅”关系》(The‘Nephew-Uncle’Relation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of the Tibetan Empire)[3] (P223 -238)、《论吐蕃法律与宗教仪规术语“khrin”》(On the Old Tibetan term khrin in the legal and ritual lexicons)[4](P77-97)等。2006年,道特森创办国际青年藏学家研讨会,并于2007年伦敦第一届研讨会上当选执行董事。他的博士论文(2007)研究方向是对西藏现存最早的史料——《吐蕃大事纪年》的翻译研究(即本文介绍的著作)。目前,他正研究西藏历史故事起源问题,同时对《吐蕃赞普传记》(Old Tibetan Chronicle)原始文献残片进行翻译注释。[5](P231-2447)2010年,他被德国宏博(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授予所加·科维拉加奖(Sofja Kovalevskaja Award)。③藉此奖项,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中成立了为期五年由他负责的学术研究团队(2010-2015),该项目名称为《吐蕃王权与宗教》(Kingship and Religion in Tibet)。
《吐蕃大事纪年——首部藏史文献译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对《吐蕃大事纪年》作了简要介绍,并指出其在藏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文中具体分析介绍了吐蕃的王位继承与婚姻,王室手足与宗族兄弟,母亲、祖母、王后和嫔妃,外戚与宗亲,王朝婚姻与对外关系,王朝扩张,赞普廷帐与政事会,行政管理与行政官员,土地与税收,征兵制度、交通网和预警系统,政府官员,吐蕃王朝的位阶和等级,贵族与贵族官员,裙带关系、连坐法、交易和财产继承,平民、臣民与奴仆,位阶次序和指挥系统,最后分析了《吐蕃大事纪年》中的语言学与正字法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两个版本的《吐蕃大事纪年》,即版本一:P.T.1288,IOL Tib J 750,版本二:Or.8212(187),并对其内容进行转写与注释。为了让读者更为清晰地理解书中内容,作者加入五部分附录,内容如下:其他文献中的编年记事,王位继承制,《吐蕃赞普传记》和雪碑(达札路恭纪功碑)中记载中原京师的陷落,《吐蕃赞普传记》中的“大相制”,墀松德赞、墀德松赞、墀祖德赞于各自法令中体现的政权形式。
第三部分,以Guntram Hazod注释绘制的吐蕃疆域区划和重要政治地点图册为依据,重点考证卫藏地区存在的古代邦国及一些重要地点。具体包括:卫藏地区的主要政区、上古诸邦国、十八采邑、四翼中心区与边界、四翼区划、《吐蕃大事纪年》中卫藏地区的地名———年噶(Nyen-kar)的考证。
著述最后详细列出吐蕃王室居住地、政事会地点、外来访团表格和“王室大事”术语汇编,以及《吐蕃大事纪年》地名、人名索引。
该论著着重分析了吐蕃的内部制度,并跨学科重点解释古藏文文字的释义,如从语言学角度解释了诸多专属名词。道特森先生旁征博引大量有关吐蕃史古今著作,佐证了许多史实,对许多常识性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等。作者在注释转写过程中尽量保持原始文献的正字法特点,并对转写内容逐条进行解释翻译,同时书本最后列出写卷图版以便广大学者研究。再有他能够准确引用包括三维地图在内的所有图样,并对其进行注解,这是难能可贵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附:全书目录:
前言
序言与鸣谢
第一部分 绪论
《吐蕃大事纪年》引言
吐蕃王朝简史
《吐蕃大事纪年》对吐蕃史的贡献
继承、婚姻以及吐蕃王室世系
王室手足与宗族兄弟
母亲、祖母、王后和嫔妃:外戚与宗亲
王朝婚姻与对外关系
历史地理与《吐蕃大事纪年》
王朝扩张
赞普廷帐与政事会
《吐蕃大事纪年》中的行政与执政官
土地和税收
征兵制度、交通网和预警系统
《吐蕃大事纪年》中的公职人员
吐蕃王朝的等级和位阶
贵族与贵族官员
裙带关系、连坐法、交易和财产继承
平民、臣民和奴仆
位阶次序和指挥系统
《吐蕃大事纪年》的语言学与正字法特点
第二部分 《吐蕃大事纪年》
《吐蕃大事纪年》版本一:PT 1288,IOL Tib J 750
《吐蕃大事纪年》版本二:OR 8212(187)
“《吐蕃大事纪年》残片”
附录
附录一 ——其他文献中的编年记事
附录二 ——王位继承制
附录三 ——《吐蕃赞普传记》和雪碑中记载中原京师的陷落
附录四 ——《吐蕃赞普传记》中的“大相制”
附录五 ——墀松德赞、墀德松赞、赤祖德赞各自法令中体现的政权形态
第三部分 卫藏地区的王朝
Guntram Hazod注释绘制的疆域区划和重要政治地点图册
1.引述语
缩略词
2.主要政区
3.上古诸邦国
3.1图3.1注解
3.2早期卫藏地区存在地方王国的证据——上古诸邦国与四翼重要地区新发现的墓葬
4.十八采邑
5.四翼中心区与边界
6.四翼区划
7.《吐蕃大事纪年》中卫藏地区的地名
7.1图7.1-2注解
7.2年噶(Nyen-kar)的考证——拉萨河谷(Skyid-chu)王室驻扎地与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
7.2.1初步评论
7.2.2年噶的考证
7.2.3韦氏(Dba)王国——拉萨河谷的邦国表格与术语汇编
王室居住地、政事会地点、外来访团表格和“王室大事”术语汇编
参考书目
缩略语
引用的吐蕃文献
参考资料
索引
《吐蕃大事纪年》地名索引
《吐蕃大事纪年》人名索引
《吐蕃大事纪年》中影印的图版
P.T.1288,IOL Tib J 750和Or.8212(187)
————————————————————————
[注释]
①该书有汉译本,参见耿昇译,王尧校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②有关古藏文文献在线项目的详细情况,请参阅黄维忠:《古藏文文献在线项目及其<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文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③该奖项由宏博(洪堡)基金会和德国教育与科研部联合赞助,每两年一次,每次8-12人,用于奖励来自世界各国及所有学科的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学者和科学家。
[参考文献]
[1]Kapstein, M.T. and Dotson, B. (eds.),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Early Tibet. Leiden: Brill, 2007.
[2]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128, No.1(Jan-Mar 2008).
[3]Dotson, B., Kalsang Norbu Gurung, Georgios Halkias and Tim Myatt, (eds.), Contemporary Visions in 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Fit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Young Tibetologists.Chicago: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09.
[4]Turin, M. and Zeisler, B. (eds.), Himalay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Phonology, Semantics, Morphology and Syntax. Leiden: Brill, 2011.
[5]“Sources for the Old Tibetan Chronicle: a fragment from the non-extant Chronicle pothi.”In Imaeda, Y., Kapstein, M.T.,and Takeuchi, T., (eds.),New Studies of the Old Tibetan Documents: Philology, History and Religion.Old Tibetan Documents Online Monograph Series, Vol. 3 (Tokyo: Institute for th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frica and Asia, 2011).
(作者:张旭,摘自:《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