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教育家顾嘉堪布积极参与抗战宣传

发布时间:2021-10-22 14:00:59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藏族教育家七世顾嘉堪布,1897年生于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区水关乡西河村的一个牧民家庭。父亲索南彭楚(藏族),母亲东科尔吉尔(裕固族)。他自幼生活在汉、藏、裕固人密切交往的环境中,加之父母从小的引导和教育,成年后通晓了汉、藏、裕固等三种语言。

1901年,也就是他4岁时,被选定为六世顾嘉堪布的转世灵童,称“呼毕拉罕”,定法名“罗桑青利嘉木措”。入寺后,由长沟寺史喇嘛为启蒙导师,精心研习佛学。9岁时,入马蹄寺学经。17岁时,他到青海互助县佑宁寺深造。他学习刻苦认真,深得土观呼图克图的赏识。1922年因奔父丧回慈云寺。丧事毕,受却藏寺土观呼图克图之命,主持红湾、慈云、莲花、西藏、文殊五寺,并正式坐床,取得堪布之称。

顾嘉堪布虽长于佛门,精于佛经,但受新文化影响,思想进步,视野宽阔,知识渊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研究。他把如何促进社会文明,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帮助牧民发展生产,改善牧民生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他常利用讲经的机会,结合现实,教育猎人不杀母鹿,不断生路;教育牧民不杀胎羊,少杀母畜,爱护牲畜;教育群众勤劳节俭,不染恶习。他主张各民族团结、互助、友爱,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实现这个愿望,他鼓励牧民定居放牧,将分散在水关河一带的十多户牧民从各处搬到西岔河,帮助盖起房屋,分给土地,教会耕种。为妥善处理好土地纠纷,他清理旧界,力主实行租用土地合同制。对汉族租种藏族、裕固族的田地签订佃租合同,严格遵守合同,减少纠纷。他爱教、爱民、更爱国。抗战爆发后,他在慈云寺抗战建国大会上,对各族群众用裕固、藏、汉等语言,讲述“守边御侮,守土有责,使民族生存”的团结救国宗旨,并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还亲赴兰州向驻军献上祁连山区的土特产,表达祁连山区牧民支持抗战救国的心愿。

生活在祁连山区的藏族、裕固族群众,由于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生活十分艰苦。顾嘉堪布深深感到,只有兴办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摆脱落后与贫穷。他常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以文化促进文明,以文明推动经济发展,是改善牧民生活,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于是,他以兴办教育,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牧民生活为己任,积极主张兴办祁连山藏民学校。1939年他与马罗汉和蒙藏委员会酒泉调查组成员一起组织“祁连山藏民抗战建国宣传团”,挨门逐户地向牧民群众宣传兴办教育的意义,消除牧民群众的思想顾虑,在广大牧民群众的支持下,他们靠募捐筹款先后办起了西藏寺、慈云寺、红湾寺、马蹄寺、莲花寺、明海寺6所小学,共招收了年龄在7—22岁之间的171名学生。各校校舍设在各寺院改造后的房屋内。同时,还成立了校董事会,顾嘉堪布任董事长,马罗汉任副董事长,各处喇嘛头人为董事,聘请蒙藏委员会酒泉调查组成员为名誉董事。各学校开设国文、算术、体育、音乐、常识等课。汉文教员从酒泉等地聘请,藏文教员由各寺喇嘛、法台、管家义务担任。在办校过程中,因经费、校舍、教学等方面的困难较多,顾嘉堪布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奔走于各校和群众之间,作耐心细致的工作,逐一解决问题。由于顾嘉堪布为祁连山区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被誉为祁连山区文化教育的“创办者”。他创办的学校毕业的大部分学生,解放后都成了自治县的第一代民族干部,为肃南县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蚕丝吐尽身自灭”。顾嘉堪布在为祁连山区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付出极大的心血与辛劳后,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间──1944年9月14日在酒泉钟楼寺圆寂,享年41岁。

原文标题:《藏族教育家顾嘉堪布》

来源:张掖地方志网(http://www.zhangye.gov.cn/szb/dzdt/gjzy/201810/t20181017_109486.html)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