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时远: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

发布时间:2021-11-08 14:38:28 | 来源: | 作者:郝时远 | 责任编辑:

在新近结束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继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庄严宣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出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部署。

▲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的“百年茶馆”,游客和当地茶客一起舞蹈。赵戈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纲者,有所总统而不散也”。把握“纲”才能统揽全局,实现纲举则目张的政令统一和整体成效。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是使这一事关全局之“纲”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使民族工作的所有任务和内容之“目”,为“纲”所引领、为“纲”所提振、为“纲”所成就。因此,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的精神实质,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确立的信念。这一信念,既来自对党的百年历程中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信和坚守;也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深刻体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有领域都必须聚焦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民族工作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光明前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伟大成就的取得,而显得更加清晰、更加亮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平台上,共同迈入新时代、共同聚焦新的历史方位、共同展望这一光明前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阐释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时,首先就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历史方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空坐标,是时、势造就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所昭示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景,所具备的是实现这一目标“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由此决定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顺应时势、对标历史方位、遵循主线,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要求。民族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的统一,动机、效果和目的的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赋予民族工作领域的时代使命,是十八大以来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集中体现的根本标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力量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中国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在各民族“多元”整合、认同、凝聚为中华民族“一体”的进程中培育、成长、凝炼和升华,这是一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不断“铸牢”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论断,是保障和实现这一“铸牢”过程的根本统领。

古人解读“纲举目张”,释其意为“言大小政事,皆无废坠也”。今天,我们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要求“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就是要开创民族工作“大小政事皆无废坠”、精耕细作的新境界、新自觉,在实践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通常理解的经济领域指向,而是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方位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这是我们理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思想遵循。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因为这个“纲”决定和体现着“高质量发展”的“质”。认识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本质要求,才能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才能在工作实践中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一重要讲话,既体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又突出了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以及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的自觉性。这一重要讲话,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顺应时代变化,就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共同性,就是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增进共同性,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时代使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包括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的经济社会生活平等共享、共同富裕的大同;也包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认同。

因此可以说,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大同”,是建立在不断缩小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基础上的。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从思想方法上不存在“尊重”或“包容”的选项,各民族、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持续不断地缩小,以实现全体人民平等共享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实现共同富裕。而以“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为归旨的“大家庭认同”,则是建立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基础上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集大成,这是历史赋予中国、赋予中华民族的基质禀赋。“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所强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揭示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关系。这是56个民族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文化,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性中,形成根植中华大地、浸润各族人民、昭示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文化,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文化复兴。

新的时代征程上,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包括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任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田园”共享,中华文化认同浸润全体人民的“精神家园”共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培育、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民自觉,就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为“主线”。“纲”对全局的统领,“主线”对各领域全过程的贯穿,决定了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意识,实现“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就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的谋划和实践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的重大现实意义,赋予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西晋哲人杨泉说:“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这对我们深化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的重要论断,具有深沉的历史文化启发意义。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1年9月28日第5版,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