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问题研究
在2009年度的藏学宗教研究方面,重头戏依然是藏传佛教研究,另外,在苯教研究、宗教艺术研究、考古以及在多元文化交流方面的著述也很丰富。
(一)藏传佛教研究
在内容上,是就佛教经典、教派、教义、哲学思想、道场、信众、法器等进行研究。在方法上,主要以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法进行研究。长期以来,历史学研究法是藏传佛教研究的主流倾向,在这种倾向下,主要还是使用文献学方法,对所占有的史料进行考证、梳理来进行研究。这一类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藏传佛教研究中所占比重较大。
2009年有几部重要的关于藏传佛教历史的专著问世。其中,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克珠群佩主编的《西藏佛教史》,是一部近几年来关于藏传佛教历史方面内容较为完整的专著,对读者了解藏传佛教发展史很有帮助。该书内容翔实,叙述简洁,引用的信息资料比较丰富。全书分22章。第1—3章叙述了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史;第4—19章详细介绍了噶当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藏传佛教五大派和觉朗、息结、觉域、夏鲁、珀东等小派的历史及其哲学思想和独特修法、主要寺院等;第20章“西藏佛教的各种制度”简要介绍了寺院组织制度、学经制度、政教合一制度、活佛转世制度等;第21章“西藏佛教文化”概述了藏传因明学、西藏佛教史籍、《大藏经》以及文学、艺术、医药学、天文历算等;第22章概述西藏当代佛教,涉及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贯彻执行、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寺庙爱国主义教育等重大问题。书后附有“西藏佛教大事年表”等5个附录。
另外有两部专著,是关于藏传佛教在历史上外延式发展的情况研究。第一部专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改萍所著的《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该书着重对藏传佛教在元明时期在内地发展的情况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是一部研究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发展现状的重要专著。全书分3章15节系统论述了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背景、历史演进、教派、分布地域、思想教义、人物及寺院建筑等,并重点论述了藏传佛教在内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西藏与内地通过藏传佛教的媒介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展示了藏汉民族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藏传佛教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特殊的历史作用。第二部专著是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李德成所著的《藏传佛教与北京》全书分11章,在对藏传佛教和佛教与北京的历史渊源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元以来至民国时期北京的藏传佛教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对新时期的活佛培养与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有所着墨,并对65座北京主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加以介绍。
近几年,藏传佛教方面重要藏文文献的汉译成为学术界比较重视的课题,这方面的成果也较为显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悉•桑结嘉措所著的重要藏文历史文献《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的汉译本,是由许德存翻译完成的。全书分30章全面介绍了格鲁派的发展史。其中第1—21章叙述了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经历和格鲁派的产生、发展及各大寺院的组织结构、寺院建筑、经济状况等;第22—26章详述五世达赖喇嘛生平、所建寺院及相应的佛事活动情况;第27—29章介绍本书作者第悉•桑结嘉措广建寺院和发展佛教的事迹;第30章介绍了六世达赖喇嘛诞生情况。另外,还有一部贡珠•云丹嘉措所著的《蒋扬钦哲旺波传》也由张炜明完成了汉文的翻译。这本书是19世纪藏族不分教派运动领袖——蒋扬钦哲旺波大师的完整的汉文版传记。在近代藏传佛教历史上,蒋扬钦哲旺波与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即本书作者),确吉林巴等经过广泛的知识文化的学习,以及在实修实证的基础上,在藏传佛教界掀起了一场打破宗教教派偏执概念的“不分教派运动”(利美运动)。本传记记载了蒋扬钦哲旺波一生弘法利众和内在修持的详细情况。书后附有关于“利美运动”、蒋扬钦哲旺波转世传承、钦哲仁波切与诸大德的故事等内容。
才让的《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价值探析》(《中国藏学》第2期)将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与后期收入藏文《大藏经》中的规范本进行比较,探究藏文佛教文献的源流。认为敦煌藏文佛教文献蕴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为后人研究吐蕃佛教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并在民族关系史、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才让的另一篇论文《法藏敦煌藏文佛典〈百拜祈愿文〉研究——兼论佛教初传吐蕃的传说》(《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分析了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中《百拜祈愿文》多种所存写本之间的差异。并将敦煌写本和收入《甘珠尔》中的《百拜满愿文》相比较,敦煌写本P.T98V号与《甘珠尔》本最为接近,敦煌P.T22号写本类未能传至后世。从内容和结构看,《百拜祈愿文》应属于祈愿类佛教文献,而传统的藏文佛典目录中将其列为佛经。认为藏文史书中有关《百拜祈愿文》的传说尚无佐证,应是后世的虚构。
熊文彬的《元代皇室成员施刊的藏文佛经》(《中国藏学》第3期)根据最新公布的元版藏文佛经,对其中由皇室成员施刊的佛经的施主、刊印地点、插图和流通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考证和研究。认为大都的皇家藏传佛教寺院是元代内地藏文佛经的主要刊刻中心。
朱普选的《元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时空分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元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时空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徐长菊、张晓松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准噶尔汗国的传播和发展》(《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论证15世纪初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卫拉特蒙古贵族的扶持下,成为蒙藏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教派后,格鲁派在准噶尔汗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而探讨其对卫拉特蒙古历史和中国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
丹曲的《藏族历史上的〈佛历表〉(བསྟན་རྩིས)——兼谈第一世嘉木样〈佛历表〉的内容与价值》(《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根据藏文文献,对藏族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佛历表》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第一世嘉木样的《佛历表》。
王维强的《从甘丹赤巴转世出的活佛系统概述》(《中国藏学》第1期)对从甘丹赤巴转世出诸多活佛系统进行了梳理,并概述其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分析了甘丹赤巴转世活佛系统在格鲁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苏发祥的《允礼与藏传佛教》(《中国藏学》第1期)概述了允礼的生平,允礼系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疾而终,享年41岁。允礼一生不但位高权重,而且笃信藏传佛教,尤其是宁玛派,将许多藏传佛教典籍,特别是伏藏,组织整理并翻译为蒙文和满文。文章认为从允礼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清朝统治上层对藏传佛教既推崇信奉,又充分利用的矛盾态度。
先巴、陈亚艳《外八庙与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4期)论述了我国著名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与清朝藏传佛教政策之间的关系,认为外八庙不仅融汇了多民族建筑艺术之精华,同时也是清朝藏传佛教政策的历史见证。
班班多杰的《藏汉佛教经论译文异同之比较研究——以觉囊派根本经典《山法了义海论》为个案》(《中国藏学》第3期)以《山法了义海论》一书中笃补巴·西饶坚赞用来论证他空见的印度佛教经论的典型藏文译文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校勘研究的方法,从内在结构、内容诸要素到外在表达方式上比较了藏、汉两种译文的相同性和不同点,并将这些藏汉佛经翻译的典型个案与现代翻译理论相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综合考察,由此揭示出藏汉佛经翻译的共性、特色及其内在关联。
萨仁高娃、陈玉的《藏文〈佛说善恶因果经〉研究》(《中国藏学》第3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法成身份及其译《佛说善恶因果经》的大致年代进行分析,并利用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大藏经》所收《佛说善恶因果经》,对该经各版异同与汉文本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
在佛教思想研究领域,班班多杰的《僧肇和宗喀巴佛教思想比较——兼论汉藏二地般若性空思想的异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在对僧肇和宗喀巴大师的中观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二者的差异,揭示了汉藏二地佛教思想的特质,从而对当代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陈兵的《藏密心气不二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认为藏传密教无上部瑜伽的基本理论——心气不二论受晚期印度教密教的影响,注重修身,并从理论上探讨身心的深层关系,认为身体的深层结构气脉明点,以气为本,心与气一体不二,为生命之本、生死之根,气乃心识所乘或即是心识之体性。外气(环境)对人的身心也有影响,也是一体不二的关系。
另外,用民俗学的方法所作的相关研究有李加才让的《安多热贡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对年都乎“於菟”节及其二郎神信仰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5期),考察了年都乎土族“於菟”节及其二郎神信仰。
其他还有丁莉霞的《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探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以丰实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追溯藏传佛教女性观的思想渊源,并通过女性神灵信仰阐释藏传佛教中蕴含的复杂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女性主义文化理念对现实生活中藏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