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8:05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研究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通常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2009年,学者们对西藏和其他藏区生产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和土地这两大要素上。

1.劳动力研究

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劳动力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郑洲、杨明洪的《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基于扎囊县德吉新村的调查分析》(《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首先对德吉新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作了一个初步估算。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德吉新村在政府组织引导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政府必须了解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转移意愿,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才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赵小钢的《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回顾与瞻望》(《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将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至今3个阶段。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建议。

2.土地研究

覃发超、刘丽君等人的《基于RS和GIS的西藏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统计与决策》第23期)认为,西藏的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约有510万公顷,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总体上较为丰富,但其分布不均匀,且质量较差,仍存在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建议政府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效益。廖晓勇、陈治谏等人的《西藏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山地学报》第1期)将西藏土地利用划分为藏中综合发展区、藏东农林牧区、藏南农牧区和藏北牧区,并综合分析评述了各分区土地利用现状、经济发展特征及土地利用功能与方向。曾毅、李茂席等人的《西藏山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11期)一文,运用信息熵理论对1998—2005年西藏山南地区所辖12县(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1998—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递增趋势,但增幅较小,土地利用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牧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高低是影响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大小及区域差异显著的决定性因素;山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值变化的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方政策因素,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对土地系统熵值的动态变化也存在影响。

3.企业研究

此类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西藏的企业进行了深入而准确的分析,认为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西藏本地企业的发展,对西藏经济发展、民族消费市场的开发及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李继刚、毛阳海的《大力推进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一个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一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西藏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分析,认为西藏国有企业所处的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必须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应正确对待西藏国有企业在其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杨明洪、沈颖的《论上市公司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1期)一文,认为上市公司对西藏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上市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但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必须加快上市公司自身建设,提高盈利能力。秦国华的《西藏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改革与战略》第10期)提出了加强西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发促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侯希文、崔鹏的《论西藏企业网络营销的构建》(《价值工程》第3期)一文,客观陈述了西藏企业网络营销与国内企业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结合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阐述了在西藏企业推进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西藏企业网络营销的构建方案。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