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农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8:0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经济研究历来是中国藏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综观2009年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宏观经济研究与微观经济研究相结合,研究深入全面。宏观方面,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发展特点的整体分析,又有根据中央提出西藏跨越式发展目标,针对西藏经济结构转型进行分析和探索。微观方面,既有针对某一产业及产业内不同部门的调研,又有针对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详细案例分析。第二,针对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研究内容紧密围绕热点问题,如旅游业发展、农牧业发展、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等等,积极为现实服务,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为西藏和其他藏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一)农牧业研究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学者对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部分学者还采用国际常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如比较优势原理、生态足迹理论进行分析,并将地理学和统计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尼玛扎西等人编著的《西藏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一书,从农牧业生产区域划分、发展趋势、结构演变、近年发展特点与趋势等方面,论述了西藏农牧业的基本特点和走势;重点叙述了西藏种植业发展的资源特点与优势;着重分析了西藏种植业发展历程、趋势、结构演变。熊镇邦、沈采虹的《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研究》(《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在对西藏2005—2007年的主要农牧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西藏在小麦、油菜籽等的种植生产上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并提出了农牧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对西藏农牧产品的发展策略。李少伟、余成群等人的《西藏农业结构特征及调整效应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第3期)一文,在简要总结西藏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方法深入分析了1987—1996年、1997—2006年两个时段西藏农业产业结构和内部各部门的偏离程度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化,并测算了农业结构变动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结论认为,西藏农业在全国农业中的竞争力弱,农业产业、种植业与畜牧业结构渐趋合理,近几年农业增长的结构效应显著,农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但对政策优惠与资金投入的依赖性较大,结构效应的后续潜力不足。

何邕健、刘同德的《基于资源密度的西藏农产品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经济地理》第8期)一文,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基于西藏73个地理单元的14个农产品密度指标,对西藏农产品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类畜产品人均密度、羊类畜产品空间密度、牛类畜产品密度、油菜籽产品密度和副食品空间密度是影响西藏农产品密度的5个主因子;根据不同地理单元的因子组合特征将西藏全区划分为3种农产品开发潜力区域,高开发潜力区域集中分布在西藏中部少量地区,中开发潜力区域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低开发潜力区域大量分布在西藏东部和中部地区。

罗绒战堆的《藏族地区“惜杀惜售”问题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1期)一文,针对藏区广泛存在的“惜杀惜售”所导致的牲畜出栏率低、畜牧业商品率低、草原过载影响草原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牧民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环境变迁等多个侧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惜杀惜售”不仅仅是宗教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是牧民面临严酷的生存环境,防风险求生存的自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经济内涵:第一,牲畜是家庭最耀眼的财富,最直接的储蓄方式;第二,牲畜是家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牧互补的基础。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