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8:08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对西藏和其他藏区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科学工作者运用环境学和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对藏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另一类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人文科学学者从相关领域的角度出发研究环境与高原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藏学是个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因此本综述也把研究藏区生态环境的学术研究关注点放在了人文科学领域。

2009年度的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身体系与社会构造和运行空间、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众多论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不少研究成果涉及到高原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新的研究视角,但是新话题的研究的数量较少。生态产业作为藏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话题,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三代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徐爱燕和安玉琴在《商场现代化》第15期上发表的《论构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一文中首先分析了西藏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然后提出了构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主体部门—生态农业(包括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与生态渔业);基础部门—生态工业;应用部门—生态旅游业;支撑部门—生态文化;配套部门—生态产业基础服务设施。最后就如何有效地从自身生态特点出发,大力发展兼具生态、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构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恢复。结合高原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益途径。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有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11种。梅端智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上的论文《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产业创新研究》正是在考察了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价值的重要性、特殊性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出当地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产业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农牧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带来的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而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青藏高原,随着藏区经济的发展,藏区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问题也出现了。但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相应的公路建设发展也较晚,因此对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分析较少。2009年度该领域的论文数量在逐步增加。金建立、吕光东和何竹在《中国西部科技》第23期上刊载的《小议藏东南地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一文正是抓住了西藏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公路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伴随着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高海拔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生态较脆弱,若公路建设施工期间及公路营运后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则可能会加剧这里的环境恶化。文章认为西藏公路建设在未来几年将有大的发展,公路的建设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应该在建设中得到重视。《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上刊载的巴桑卓玛的论文《西藏自治区公路建设中的环保问题及其对策》结合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提出了西藏公路建设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徐安花在《青海科技》第1期上发表的论文《浅议公路建设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自然景观、野生动物、高寒草甸、水文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曹文虎,李勇主编的《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主要讲述了青海生态立省战略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青海生态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历史回顾,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挑战和需破解的难题、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等。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保障生态安全其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其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已经被纳入到国家安全范畴的生态安全问题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陈永胜主编的《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制度创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涉及到包括藏族居住的甘肃、青海等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本书主要从水资源制度创新对实现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作用、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探讨在西北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段杰鑫、王云霞撰文《西藏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通过分析当前西藏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西藏生态安全面临的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地质灾害等问题,提出了西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生态安全战略,即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与此同时要加强西藏生态规划和加快生态环境的立法进程。

2009年度经济学学者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有新观点涌现,王天津撰文的《推动碳汇功能建设提高农牧民权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抓住了现代生态和环境学科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碳汇”。碳汇主要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森林、草原都能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论文提出保护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系统就是释放环境生产力。保护作为青藏高原核心区域的西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不仅能为西藏本地的繁荣和建设祖国生态屏障走出创新之路,建设西藏区域碳汇功能区,也会为全球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新贡献,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土地流传、国际碳交易等措施,激励民众劳动积极性,由此而加快构筑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域碳汇功能区。

同全球许多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威胁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一样,20世纪以来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深居内陆的青海藏区也面临着生态恶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促进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是一项足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大事。杨虎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社会稳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期)提出,20世纪以来,青海藏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不仅使该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文章强调理清发展思路,采取切实措施,遏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青藏高原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青藏铁路的通车,使西藏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新问题,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党晓飞于《广东农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西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以山南扎囊县为例》是少有的一篇该领域的论文。扎囊县隶属于西藏山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青藏铁路的通车也使扎囊县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该文以山南扎囊县为例,综述了西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并探讨了西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

近十余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外学人的共识,从生态背景出发重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起作用因素,已成为国际史学发展的潮流与方向。陈新海的专著《历史时期青海经济开发与自然环境变迁》(青海人民出版社)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项目,作者从历史文献的找寻与解读出发,探讨晚近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当时经济社会的密切关系。崔永红的论文《青海历代屯田垦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期)也从对历史的回顾和追溯中论述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