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移民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8:08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年产水量600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生命之源”;其行政区域包括青海省玉树、果洛、黄南和海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线,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地区。2003年1月,为了保护在中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三江源地区,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区的生态功能,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总投资75亿元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是规划投资的最后一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的最大一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围绕三江源环保的论文很多,尤其移民问题引发了许多讨论。

贾荣敏刊载于第2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的论文《三江源生态移民对于反贫困问题的意义》是作者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研究》(批准号:03BMZ0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三江源地区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最主要的贫困问题是受生态环境约束的基础性贫困。因此,该文将生态移民作为反贫困的重要举措,试图通过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突破制约生存发展的环境约束,从而达到改变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目的。作者最后提出,科学的生态移民对于摆脱因环境压力造成的基础性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移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口迁移、安置和社区重建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适应过程,即是一种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在移民社会经济系统身上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心理变迁的过程。当然,要科学地进行移民必须首先对当地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解彩霞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环境和生理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生产适应、人际和风俗习惯适应及其心理适应等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她在《青海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格尔木市两个移民点的调查》一文也解释了影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原因。

三江源地区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城镇化水平很低,二元经济结构十分典型。从三江源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实际考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大量牧业人口从草原上退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同时有利于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索端智撰写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及其适应性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更关注移民的安置问题。三江源生态移民是因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同时考虑到三江源地区生态战略安全而进行的人口空间转移活动,移民在安置方式上多采取城镇化安置的模式。他认为,这种安置模式对移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提高他们认知事物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非牧安置也使得世代以牧为本的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异常艰难,需要积极加以引导。

同样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研究》的骆桂花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三江源生态移民群体的安置、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探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后续产业发展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她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上发表的《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与后续产业发展的社会调查》一文中认为:生态移民强化了三江源移民群体生活文化的调适性与整合性;民族产业结构变迁促成了移民群体文化状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移民安置及发展模式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生态移民工程的绩效。

如何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使生态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关系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三江源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胡振军、黎与刊载于《现代农业科技》第3期上的论文《关于发展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针对已实施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特点及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

经过安置后的生态移民的角色问题是一个新颖的话题。周甜的《牧民?农民?市民?——浅议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角色的特殊性》(《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通过对当前三江源生态移民有牧民身份之名没有牧民之实这一社会角色的特殊性的介绍,用社会角色理论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就业、保障、社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移民角色认同的危机的办法。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