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护和利用藏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首先要了解藏区自然资源的现状。此类的著作和论文不少。其中,黄桂林主编,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一书对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景观、保护区社会经济及其管理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
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的著述也不少。达瓦次仁一直从事对西藏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他在《西藏研究》第3期上发表的《西藏羌塘地区草场管理模式与围栏建设对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以及一个社会学学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羌塘地区草场管理模式与围栏建设及其对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而郭其强、罗大庆、方江平、卢杰、任德智和傅军锋六位学者在《现代商贸工业》第7期发表了《西藏林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西藏林芝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应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价格法和生产成本法等,首次定量评价了林芝地区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定CO2、净化空气和游憩功能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
欧阳峰和王磊主编的《玛曲湿地保护管理》(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成果丛书之一,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玛曲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情况、生物多样性状况、环境影响评估分析、湿地草地监测等八个章节。郑杰、高静宇和李永波共同发表在《青海科技》第1期上的《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对策研究》一文是对青海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巡礼。
西藏高原的基本生态问题是土地利用结构简单,耕地质量差;草地利用不合理,退化范围广;牧草产量低,地区差异大;土地沙漠化分布范围广,扩展迅速;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地质灾害普遍而又严重等。袁文丽的《西藏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初探》(《林业建设》第1期)针对西藏特殊的地貌、气候等条件下,土地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这一严峻的问题,分析西藏荒漠化形成的气候及人为等因素以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沙漠化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韩光中的《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的问题和建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7期)对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并对目前高寒沙漠化研究的不足和争议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五点建议。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众多大江大河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西藏高原乃至全球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臧刚和辜正祥撰文《西藏高原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探讨》(《西藏科技》第5期)强调,加强西藏高原湿地保护研究,对西藏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作用。
李忠魁在2009年出版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的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研究西藏生态修复的框架》就是从景观生态学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西藏生态系统的修复问题。他提出,西藏应重点研究农牧区、林区、江河上游地区、城乡交错地区、流域下游湿地、河口湿地和藏北荒漠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草地、森林、农田、湿地和荒漠等生态系统的修复,重视生态系统修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邹联付、潘刚和万江平撰文《西藏三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西藏科技》第3期)在对西藏昌都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发展观的角度,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将西藏昌都地区三江流域划分为一个生态区、两个生态亚区、八个生态功能区,继而对各功能区的现状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王建林、常天军、李鹏、成海宏和方华丽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17类草地植被的碳贮量。他们撰文《西藏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学报》第2期)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