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脑在藏区的普及,西藏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有关西藏信息和传播方面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次旺卓玛、尼玛顿珠、大达娃次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西藏新闻研究综述》(《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从西藏古代新闻传播研究、西藏近现代新闻传播研究、西藏当代新闻传播研究以及西藏新闻研究特点及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20年来中国西藏新闻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周晓艳在《西藏地市级党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第4期)一文中指出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都有了自己的报纸,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藏地市党报在版式设计、功能定位及内容编排上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但是,西藏地市级报业存在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新闻资源开发能力较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争取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持、树立精品意识、充分发挥党报自身优势挖掘新闻资源,办出本地特色等方面进行改进。
刘长江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声音的力量:纪念西藏人民广播事业诞生50周年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开播50周年 》一书涉及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开播50年来新闻采访、编辑、制作、播音主持、播控等广播宣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赵凯、张大伟的《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的意义》(《兰州学刊》第1期)一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的研究,目前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材料整理有限,学理分析尚未达致完整;关于大众传播方式的研究较多,民间传播方式研究较少,从民族学、宗教学的角度研究较多,从信息传播角度研究较少。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证了开展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的重大意义。
董海安的《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及其载体》(《青海社会科学》第6期)一文结合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的实际,对安多地区藏文化传播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民间信息传播方式是一个民族信息传播的原初状态和文化根基。对藏民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的研究,其价值不仅在于对信息传播模式的把握,更在于对藏民族信息传播理念和文化的解读。而它与现代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也不能被忽视。周德仓的《关于藏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的基本架构》(《兰州学刊》第1期)一文试图对藏族民间信息传播的类型和传播学意义做出分析,初步理解藏族民间信息传播的现状和形态。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藏文报刊:生存与发展》(《中国民族》第1期)一文直面藏文报刊的生存状态,并就藏文报刊的发展表达了个人的一些意见。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最鲜明也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旨在通过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尤其是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以创造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影视艺术如果缺乏民族性,则会陷入思想文化的后殖民文化,其艺术魅力也会大打折扣。周草的《藏族电影的民族性——浅析<喜马拉雅>的艺术魅力》(《西藏艺术研究》第3期)一文就藏族电影《喜马拉雅》,从影视美学的角度简要评析笔者对其民族特性和艺术魅力的一些认识。
赵晓红的《略谈西藏高校图书馆信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西藏科技》第2期)一文针对西藏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西藏信息需求的实际和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提出西藏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为更好地开展西藏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