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方面,涉及地方史、藏族与其他民族关系史、西藏城市发展史等研究领域。
《当代云南藏族简史》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云南藏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分云南藏族地区民主改革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建立、云南藏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云南藏族地区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云南藏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打造香格里拉品牌、建设全国最好藏区等5章,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白湾·华尔登的《嘉绒藏族历史明镜》(刘建、谢芝编译,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四川嘉绒藏族的历史,内容主要包括嘉绒藏族源流、远古“象嘉”的来历、象雄与嘉绒的历代王室、象雄与吐蕃杂处时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嘉绒地区等。
西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研究:陈立明的《藏族与门巴族珞民族历史关系简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6期)一文根据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对历史上藏族、门巴族与珞民族这三个西藏高原古老民族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进行了梳理。
N·哈斯巴根、阿音娜的《17世纪前期喀尔喀右翼在西藏的活动》(《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通过考察喀尔喀右翼的关键性人物阿海岱青和温布额尔德尼珲台吉在西藏的活动,认为早在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部崛起之前,喀尔喀右翼在与西藏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周智生在《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藏客”起源探析》(《西藏研究》第5期)一文中将目光对准纳西族“藏客”这个参与茶马古道商贸交流的主要参与群体,认为其起源于赴藏区朝圣的僧侣,其发展得益于以藏传佛教交流等民族互动活动为纽带的纳藏文化交汇。纳西族藏客群体的衰落与消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纳西族和藏区之间传统文化交流渠道逐步遗失的结果。
王力的《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蒙古与西藏格鲁派上层联系述考》(《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结合蒙、藏、汉、俄等文献资料,详细考述了土尔扈特蒙古的遣使进藏朝拜活动,认为历代土尔扈特蒙古汗王持续不断遣使进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达赖喇嘛对其统治地位的认可和支持,进而有效地抵制俄国政府的宗教分化政策和步步紧逼的政治控制,但这种进藏活动客观上成为了远离故土的土尔扈特蒙古与中国各地(中国西藏、蒙古以及内地)之间联系的一种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度出现了几篇关于西藏历史上城市发展研究的论文,王一丁的《西藏城市发展史考略》(《西藏研究》第5期)一文,考证了西藏城市形成的时间、条件及过程,对西藏城市的发展历史做了分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背景以及城市发展建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西藏城市的形成经历了原始聚落、堡寨、城市的雏形、城市的出现等几个阶段;西藏城市发展可以划分为五大时期:第一历史时期(第一次建设高潮期)为吐蕃政权时期(约633年—9世纪中期),第二历史时期(停滞期)为分裂割据前期(9世纪中期—10世纪中后期),第三历史时期(第二次建设高潮期)是分裂割据中后期(10世纪中后期—13世纪中期),第四历史时期(平稳期)为萨迦政权时期至格鲁派政权时期(13世纪中期—1951年),第五历史时期(第三次建设高潮期)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至今。
而阴海燕的《拉萨古城形成发展历史综述》(《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则把目光对准拉萨,文章梳理了拉萨古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认为拉萨古城的发展可以分为曲贡时期(开拓阶段),吐蕃王朝时期(初兴阶段)、割据时期(缓慢发展阶段)、格鲁派的崛起(兴盛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