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1949年以来的西藏古代史研究——西藏古代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与成就

发布时间:2021-11-19 14:48:49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西藏古代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与成就

20世纪上半叶,西藏古代历史研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吐蕃史和清代研究方面,尤其是清末西藏历史以及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历史的研究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注意使用藏汉文研究成果,以及借鉴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多种文献相互利用研究问题。与此同时,当时的西藏古代历史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对汉文资料的发掘还不够深入,对藏文文献的使用还十分有限,对元明时期西藏历史的研究还极为薄弱,以及对研究的视野狭窄,整体上对各个历史时期研究尚属初步,不够深入系统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西藏古代史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确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和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全面加强了社会史的研究,探讨了西藏地方社会古代和近现代社会性质,重视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重视人民群众,特别是长期受压迫和被奴役的农奴阶级对推动历史变革的伟大作用,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加强对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史,西藏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史,以及西藏地方和祖国内地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使传统史学焕发出新的巨大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西藏古代历史研究又学习借鉴国外藏学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国外藏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古代西藏史研究成果,人员往来密切,相互交流频繁,大大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资讯,深化了合作主题,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水平。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高度重视,新学科的出现和推动,文献资料的发现和利用,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以及学术交流推动等因素,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形成合力,使西藏古代历史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西藏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翻译成就

1.藏文文献整理出版

藏文文献是西藏历史研究的根本基础,在西藏古代史研究领域,藏文文献的整理是成就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首先,金石碑刻和敦煌古藏文文书资料的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王尧和陈践等教授。他们在前人和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合作翻译整理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初版,1992年增订版),编译《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王尧进一步研究和翻译整理吐蕃金石碑刻文献,出版《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主编《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民族出版社 1999年);黄布凡、马德也出版《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年),对敦煌文书重新翻译考释,这些都为方便大家利用敦煌发现古藏文文献、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文书,以及吐蕃时期的金石碑刻材料来唐代吐蕃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计3358号,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学、艺术、占测、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学术研究价值很高。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09年)资料丛书,对吐蕃历史、宗教、文化、制度等,以及吐蕃统治河西地区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藏文史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的成绩也十分显著。西藏地方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史籍文献,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整理出版,如:《巴协》( སྦ་བཞེད།又名《桑耶寺广志》,བསམ་ཡས་དཀར་ཆག民族出版社,1980年);《玛尼全集》(མ་ཎི་བཀའ་འབུམ།又名《法王松赞干布全集》,ཆོས་སྐྱོང་བའི་རྒྱལ་པོ་སྲོང་བཙན་སྒམ་པོའི་བཀའ་འབུམ།拉萨木刻本);《柱下史》(或《柱间史》, བཀའ་ཆེམས་ཀ་ཁོས་མ།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邬坚领巴发掘《五部遗教》(བཀའ་ཐེངས་སྟི་ལྔ།民族出版社,1986年);章杰增巴著《赛米》(མདོ་གཟེར་མིག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萨迦•索南坚赞《王统世系明鉴》(རྒྱལ་རབས་གསལ་བའི་མེ་ལོང་།民族出版社,1981年);蔡巴•贡噶多吉《红史》(དེབ་ཐེར་དམར་པོ།民族出版社,1981年);班钦•索南查巴《新红史》(རྒྱལ་རབས་འཕྲུལ་གྱི་སྡེ་མིག་གམ་དེབ་ཐེར་དམར་པོའེ་དེབ་གསར་མ།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郭诺•循奴白《青史》(དེབ་ཐེར་སྔོན་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རྒྱ་བོད་ཡིག་ཚ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大司徒•降曲坚赞的《大司徒降曲坚赞遗教》(ཧཱ་སི་ཧུ་བྱང་ཆུབ་རྒྱལ་མཚན་གྱི་བཀའ་ཆིམས་མཐོང་བ་དོན་ལྡན།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年);《仁钦桑布传略》(ལོ་ཆེན་རིན་ཆེན་བཟང་པོའི་རྣམ་ཐར། );《萨迦五祖全集》(ས་སྐྱའི་བཀའ་འབུམ། );奈巴班智达《奈巴班智达教法史》(སྔོན་གྱི་གཏམ་མེ་ཏོག་ཕྲིང་བ་ཞེས་བྱ་བ་ནེའུ་པཎྜིས་མཛད་པ་བཞུགས། );西藏色拉寺、大昭寺编《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文集》(1—18卷,རྒྱལ་དབང་ལྔ་བ་ང་ག་དབང་བློ་བཟང་རྒྱ་མཚོའི་གསུང་འབུམ་བཞུགས་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竹巴衮列传记》(འབྲུག་པ་ཀུན་ལེགས་ཀྱི་རྣམ་ཐར།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智观巴•贡却丹巴绕布杰《安多政教史》(མདོ་སྨད་ཆོས་འབྱུང་།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年);阿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谱》(一作《萨迦世系史》,ས་སྐྱ་གདུང་རབས།民族出版社,1986年);释迦仁钦德《雅隆尊者教法史》(ཡར་ལུང་ཆོས་འབྱུ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觉囊达热那特《后藏志》(མྱང་ཆོས་འབྱུང་།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松巴益西班觉《松巴佛教史》(དཔག་བསམ་ལྗོན་བཟང་།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五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自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西藏王臣记》(བོད་ཀྱི་དེབ་ཐེར་དཔྱིད་ཀྱི་རྒྱལ་མོའི་གླུ་དབྱངས།民族出版社,1957年);土观•洛桑却季尼玛《土观宗教源流》(གྲུབ་མཐའ་ཐམས་ཅད་ཀྱི་ཁུངས་དང་འདོད་ཚུལ་སྟོན་པ་ལེགས་བཤད་ཤེ་ལ་གྱི་མེ་ལོང་།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巴俄•祖拉陈瓦的《智者喜宴》(མཁས་པའི་དགའ་སྟོན།民族出版社,1986年)、《汉区佛教源流记》(རྒ་ཤང་ཆོས་འབྱུ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4月);布顿•仁钦珠的《布顿佛教史》(ཆོས་འབྱུང་གསུང་རབ་རིན་པོ་ཆེའི་མཛོད།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郭若扎西《郭扎佛教史》(གུ་བཀྲའི་ཆོས་འབྱུང་།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阿旺洛珠扎巴《觉囊派教法史》(ཇོ་ནང་ཆོས་འབྱུང་ཟླ་བའི་སྒྲོན་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章嘉•若必多吉《宗教流派论》(གྲུབ་མཐའ་ཐུབ་བསྟན་ལྟུན་པོའི་མདཛེས་རྒྱན།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第司桑结嘉措《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དགའ་ལྔན་ཆོས་འབྱུང་བེཊཱུརྱ་སེར་པོ།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夏察•扎西坚赞《西藏本教源流》(ལེགས་བཤད་རིན་པོ་ཆེའི་གཏེར་ཛོད།民族出版社,1985年);扎敦•格桑丹贝坚赞《夏尔扎•扎西坚赞传》(ཤར་རྫ་བཀྲ་ཤིས་རྒྱལ་མཚན་གྱི་རྣམ་ཐར།,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芭丹杰桑布《本教源流宏扬明灯》(བསྟན་པའི་རྣམ་བཤད་དར་རྒྱས་གསལ་བའི་སྒྲོན་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益扎尼博等著《白若杂那传》(བཻ་རོ་ཙ་ནའི་རྣམ་ར།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丹增班觉《多仁班智达传》(རྡོ་རིང་པནཊཎྜ་ཏའི་རྣམ་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拉达克史》(ལ་ཏཱགས་རྒྱལ་རབས།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多卡夏仲•策仁旺杰《颇罗鼐传》(མི་དབང་རྟོགས་བརྗོ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多卡夏仲•策仁旺杰《噶伦传》(བཀའ་བློན་རྟོགས་བརྗོ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成列仁青《萨迦谱》(ས་སྐྱའི་གདུང་རབས་ངོ་མཚྲ་རིན་ཆེན་ཀུན་འཕེལ།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工珠•元丹嘉措《知识总汇》(ཤེས་བྱ་ཀུན་ཁྱབ།民族出版社,1982年);洛桑益喜《第四世班禅传》(པཎ་ཆེན་བློ་བཟང་ཆོས་རྒྱན་གྱི་ནམ་ཐར།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贡觉晋美旺布《六世班禅传》(པཎ་ཆེན་དཔལ་ལྡན་ཡེ་ཤེས་ཀྱི་རྣམ་ཐ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松巴•益西班觉《松巴益西班觉自传》(པཎྜ་ཏ་སུམ་པ་ཡེ་ཤེས་དཔལ་འབྱོར་མཆོག་གི་སྤྱོད་ཚུལ་བརྗོད་པ་སྒྲ་འཛིན་བཅུད་ལེ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洛桑次成《宗喀巴大师传》(རྗེ་ཙོང་ཁ་པའི་རྣམ་ཐར་ཆེན་མོ།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土观却吉尼玛《章嘉若必多吉传》(ལྕང་སྐྱ་རོལ་པའི་རྡོ་རྗེའི་རྣམ་ཐར།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编《先哲遗书——雪域历史名著精选》(མེས་པོའི་ཤུལ་བཞག——རྒྱལ་རབས་མང་པོའི་ལེགས་བཤད་རྣམ་གྲངས་ཡིད་འཛིན་ནོར་བུ་འཕྲེང་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玄奘、辩机著,公贡布嘉(贡布杰)译《大唐西域记》(ཆེན་པོ་ཐང་ཏུས་ཀྱི་རྒྱ་གར་ཞིང་གི་བཀོད་པའི་དཀར་ཆག།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瓦芒•班智达《藏汉蒙历史概论》(རྒྱ་བོད་ཧོར་སོག་གི་ལོ་རྒྱུས་ཉུང་ངུར་བརྗོད་པ་བྱིས་པ་འཇུག་པའི་འབབ་སྟིག་ས་བཞུགས་སོ།青海民族出版社,1990年);工珠•云丹嘉措、嘎玛•扎西群培《工珠•云丹嘉措传》(ཀོང་སྤྲུལ་ཡོན་ཏན་རྒྱ་མཚོའི་རྣམ་ཐར།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钦则旺波《卫藏道场胜迹志》(དབུས་གཙང་གི་གནས་རྟེན་རགས་རམགྱི་མཚན་བྱང་མདོར་བསྟུས་དད་པའི་ས་བོ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晋美扎巴《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巴传》(རྒྱལ་ཏརྩེ་ཆོས་རྒྱལ་རབ་བརྟམ་ཀུན་བཟང་འཕགས་པའི་རྣམ་ཐར།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莲花遗教》(པདྨ་བཀའ་ཐ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仁蚌•阿旺济扎《萨班传》(ས་པཎ་རྣམ་ཐར།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司•桑结嘉措《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记》(མཆོད་སྡོང་འཛམ་གླིང་རྒྱན་གཅིག་གི་དཀར་ཆག།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敦巴辛绕全传》(མདོ་དྲི་མེད་གཟི་བརྗིད།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这些资料的出版既是藏文历史文献整理的成就,也为研究西藏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和自治区档案馆等单位,也在藏文古籍文献的整理方面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西藏自治区专门成立了藏文古籍出版社,收集到藏文古籍珍本200余部,一批珍稀藏文古籍陆续整理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批藏文古典名著和历史档案丛书,已经公开发行的藏文古籍有200多种、100多万册。由著名学者恰白•次旦平措主编的西藏古籍丛书出版藏文史籍30余种,包括:大司徒•绛曲坚赞《朗氏家族》(རླངས་ཀྱི་པོ་ཏི་བསེ་རུ།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吴贤者《第吴宗教源流》(མཁས་པ་ལྡེའུས་མཛད་པའི་རྒྱ་བོད་ཀྱི་ཆོས་འབྱུང་རྒྱས་པ།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年);忙堆•鲁竹嘉措《佛历年鉴及五明略论》(1988年);娘•尼玛韦色《娘氏宗教源流》(ཆོས་འབྱུང་མེཏོག་སྙེང་པོ་སྦྲང་རྩིའི་བཅུ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央民族学院古籍整理小组编《历代法典选编》(ཞལ་ལྕེ་ཕྱོགས་བསྡུས།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直贡•旦增白玛坚赞《直贡法嗣》(ངེས་དོན་བསྟན་པའི་སྙིང་པོབམགོན་པོ་འབྲི་གུང་པ་ཆེན་པོའི་གདན་རབས་ཆོས་ཀྱི་བྱུང་ཚུལ་གསེར་གྱིཕྲེང་བ། 1989年);乃吾班智达•扎巴门朗、嘎托•仁增次旺奴布等《西藏史籍五部》(བོད་ཀྱི་ལོ་རྒྱུས་དེབ་ཐེར་ཁག་ལྔ།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0年);杰布•森格钦巴等《医马论典》(1990年);第吴•旦增平措等《藏族工艺典籍选编》(བཟོ་རིག་ཉེར་མཁོ་བདམས་བསྒྲིགས། 1990年);《珀东班钦传》(བོ་དོང་པན་ཆེན་གྱི་རྣམ་ཐྲ་། 1991年);《西藏重要历史资料选编》(བོད་ཀྱི་གལ་ཆེའི་ལོ་རྒྱུས་ཡིག་ཆ་བདམ་བསྒྲིགས། 1991年2月);龙钦热江《龙钦教史》(ཀློང་ཆེན་ཆོས་འབྱུང་། 1991年);竹巴•白玛嘎布《竹巴教史》(ཆོས་འབྱུང་བསྟན་པའི་པངྨ་རྒྱས་པའི་ཉིན་བྱེད་།1992年8月);龙朵•阿旺洛桑《龙朵•阿旺洛桑全集》(ཀློང་རྡོལ་ངག་དབང་བློ་བཟང་གི་གསུང་འབུམ།上、下,1991年);达龙•阿旺曲杰《达龙教史》(སྟག་ལུང་ཆོས་འབྱུང་། 1992年);萨班•衮噶坚赞《萨班•衮噶坚赞全集》(ས་པཎ་ཀུན་དགའ་རྒྱལ་མཚན་གྱི་གསུང་འབུམ། 3册,1992年);达察•次旺杰《洛绒史籍》(ལྷོ་རོང་ཆོས་འབྱུང་། 1994年);阿陈、旦增桑布等《西藏古迹志选编》(བོད་ཀྱི་གནས་ཡིག་བདམས་བསྒྲིགས། 1995年);南卡•桑珠坚参等《乡巴嘎举先贤传》(ཤངས་པ་བཀའ་བརྒྱུད་བླ་རབས་རྣམ་ཐར། 1996年);贵桑杰参等《苯教文法典籍》(བོན་གྱི་ཐ་སྙད་རིག་གནས་བསྟན་བཅོས་ཕྱོགས་སྒྱིག1996年);扎西加措等《密宗服饰与法器》(གསང་རྙིང་རྒྱན་དང་རོས་མོའི་བསྟན་བཅོས། 1996年);曲尼益西等《聂顿传承》(གཉགས་ལྟོན་པའི་གདུང་རབས་དང་གདན་རབས། 1997年);索朗韦色《邬仅巴传》(གྲུབ་ཆེན་ཨུ་རྒྱན་པའི་རྣམ་ཐར། 1997年);司徒•确吉加措《司徒古迹志》(ཀ་ཐོ་སི་ཏུའི་དབུས་གཙང་གནས་ཡིག 1999年);协扎公•旺丘杰波《桑耶寺志》(བསྨ་ཡས་དཀར་ཆག་དད་པའི་སྒོ་འབྱེད།2000年);释迦拉旺《协昂史籍》(ཞལ་སྔ་བཀའ་བརྒྱུད་ཀྱི་ཐུན་མོང་མ་ཡིན་པའི་ཆོས་འབྱུང་། 2001年);班钦•索朗扎巴《新旧噶当史籍》(བཀའ་གདམས་གསར་རྙིང་གི་ཆོས་འབྱུང་ཡིད་ཀྱི་མཛེས་རྒྱན། 2001年);夏尔巴•桑杰旦增《夏尔巴史籍》(ཤར་པའི་ཆོས་འབྱུང་དང་མེས་རྦས་བཞུགས་སོ། 2003年);洛扎•朗卡绛赞《洛扎•朗卡绛赞全集》(ལྟོ་བརྒ་ནམ་མཁའ་རྒྱལ་མཚན་གྱི་གསུང་འབུམ། 2004年)等,不少是稀见珍贵史籍。此外,西藏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ཀྲང་གོའི་བོད་ས་གནས་གནས་ཀྱི་ལོ་རྒྱུས་ཡིག་ཚང་ཕྱོགས་བཏུས།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是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政府关系史研究方面的中央资料汇集。大批珍贵藏文史籍的面世,为西藏历史研究的深入产生了推动作用。

藏文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目录学和文献学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问世。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编,益西楚臣等整理《铁虎清册》(ལྕགས་སྟག་ཞིབ་གཞུང་།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是研究清代西藏地方经济和社会制度极为珍贵的档案材料;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文物出版社,1995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档案馆编译《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两卷,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西藏历史档案馆等编 《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灾异志》(三卷,“雪灾篇”、“水灾篇”,“雹霜虫灾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灾异志•地震篇》(藏文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都为相关的专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巴桑旺堆、罗布次仁编《当许噶塘蚌巴奇塔本古苯教文书汇编》(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首次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扎西旺堆编《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བོད་ཀྱི་ལོ་རྒྱུས་ཡིག་ཚག་ས་དང་གཞུང་ཡིག་ཕྱོག་ས་བསྟུས་དྭངས་ཤེལ་མེ་ལོང་།民族出版社,1989年)等则是研究元明清时期西藏历史的重要档案文献资料。《御制五体清文鉴•汉藏文鉴专辑》(古文义、马宏武、冯迎福摘编,青海民族出版社1990年),摘录《五体清文鉴》汉藏文对照部分,对研究清代汉藏翻译,乃至社会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大藏经》对勘局校勘《中华大藏经》对勘本(བཀའ་བསྟན་འགྱུར་དཔེ་བསྟུར་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2008年)将收集到十多种版本汇集一起,相互校勘,由国家拨出四千万元专款, 组织100余名专家,通过20年的努力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为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四川民族研究所胶印出版的手抄本《本教大藏经》共有157函;那曲佛教协会主持印刷的《本教大藏经•丹珠尔》有380函,也为苯教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藏文龙藏经”康熙八年(1699年)于紫禁城制作完成,2010年台北故宫整理出版了这部“清康熙朝内府泥金藏文写本龙藏经”,也为藏文大藏经出版盛事。

2.藏文历史文献的汉译

藏文文献是藏族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文献资料,藏文历史文献的汉译,既是西藏历史研究的拓展、深入的标志,也为更多的学者利用藏文文献,西藏历史研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藏文古代历史文献的汉译方面,有许多学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诸如:法尊、郭和卿、刘立千、吴均、黄颢、陈庆英、汤池安、蒲文成、王玉平等。出版的译著包括有:乳毕坚金著,王沂暖译《米拉日巴的一生》(商务印书馆,1955年);布顿原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即《布顿佛教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蒲文成汉译本(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郭诺•循奴白原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萨迦•索南坚赞原著,刘立千译《王统世系明鉴》(民族出版社,1981年);土观•洛桑却季尼玛原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教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另有陈庆英、仁庆扎西译本(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秘明珠著,段克兴译《西藏历史——巴协》(《甘肃民族研究》1981年创刊号、1982年第1—2期);班钦•索南查巴原著,黄颢译《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巴俄•祖拉陈瓦原著,黄颢译《智者喜宴》(部分,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7年》);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黄颢译《青海史》(《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第3期);达仓宗巴•班觉桑布原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阿旺贡噶索南原著,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萨迦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大司徒•降求坚赞著,赞拉•阿旺、佘万治译,陈庆英校《朗氏家族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年);松巴益西班觉原著,蒲文成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丹津班珠尔原著,汤池安译《多仁班智达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阿底峡发掘,卢亚军译《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合编,陆莲蒂、王玉平等译《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觉囊达热那特著,佘万治译《后藏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格桑卓噶等编译《铁虎清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宗喀巴大师集》(民族出版社,2001年);热罗•益悉森格著,多识仁波切译《西藏佛法修证之王:热罗大师传》(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贡布嘉(贡布查布)著,罗桑旦增译《汉区佛教源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贡嘎•罗追著,王玉平译《萨迦世系史续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东噶•洛桑赤列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藏文文献目录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勘珠•贡确丹增著,克珠群佩译《宁玛派源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冈波巴著,智学译《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悉•桑结嘉错著,许得存译,陈庆英校《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都是西藏古代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藏文研究成果。新近出版的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周润年译《贤者喜宴•吐蕃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系《贤者喜宴》一书,是吐蕃历史部分的翻译,对吐蕃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历世达赖喇嘛传的翻译亦蔚为大观: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等译《一世——四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林、马连龙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穆呼图克图•洛桑图丹晋美嘉措著,冯智译《八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穆图丹晋美嘉措著,王维强译《九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普布觉活佛洛桑楚臣强巴嘉措著,熊文彬译《十二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等,对达赖喇嘛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扎西旺都编,王玉平译《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是重要西藏历史档案和公文文献的翻译。另外还有不少珍贵藏文文献被节译为汉文,如:王尧译《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元朝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3辑,南京大学历史系 1978年铅印本);工珠•元丹嘉措著,文国根译《工巧源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等。

藏文通史类学术著作的翻译也有新的进展,如东噶•洛桑赤列著,王玉平、郭冠中译《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1980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唐景福译本,甘肅民族出版社,1984年;陈庆英汉译本,民族出版社1985年);毛尔盖•桑木旦著,赞拉•阿旺楚成、佘万治译《藏族史•齐乐明鉴》(载《四川藏学研究》1—3,中国藏学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1995年);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等,大大方便了不熟悉藏文的学者了解藏族学者对西藏历史脉络的认识和研究状况。

3.汉文著作的藏译

汉文资料的藏学研究,是西藏历史研究极为中的参考资料,历史上藏族也有重视翻译汉文历史文献的传统,唐朝吐蕃编撰大藏经就包含来自翻译自汉文的34部经典,不少儒家经典和汉文史籍正是从唐朝开始就被翻译为藏文的,宋朝时期更翻译了《唐书》,汉文名著《大唐西域记》也在清朝时期被翻译为藏文。应该说自从藏文创制和开始有翻译活动以来,汉译藏的工作就始终未曾断绝过,新中国建立以后,这种翻译活动更加普及。大批的汉文历史典籍被翻译为藏文,比如:端智嘉、陈庆英译《吐蕃传》(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等。一些藏学研究著作也被翻译为藏文,如: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藏文版,青海民族出版社,1986年),《班禅额尔德尼传》(藏文版,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陈庆英著,格桑达尔基译《八思巴传》(ཡོན་རྒྱལ་རབས་ཀྱི་ཏི་ཤྲི་འགྲོ་མགོན་འཕགས་པའི་མཛད་རྣམ།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等。

4.汉文资料的整理、辑录与出版

汉文资料是西藏古代历史研究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历代正史都有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及周边地区部落和人群活动的记载,唐以来的各朝史书都为活动在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先民立传,以记述其政权源流和重要政教人物的事迹,藏汉文资料相互对勘使用,是研究西藏古代历史极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新中国建立以后,在重视西藏历史研究,重视藏文资料的整理和出版的同时,也重视对汉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发掘。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在有关西藏历史的汉文文献的注释方面,成就十分突出的有两部:一部是王忠先生的《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该书旁征博引,用心甄别,使研究唐代吐蕃史的这一重要资料的价值凸现出来,有助于人们对这一史料的使用和相关史实的认识。一部是《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读书•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1962年),该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选辑了有关西藏地方的汉文资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解放军报》(1959年4月23日)发表的《文成公主与西藏》(资料)等,也是相关专题的资料汇集。

改革开放以后,汉文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开始一个巨大发展时期。由拉巴平措、陈家琎主编的《西藏学汉文资料汇编》出版了大批涉及西藏古代历史,特别是有关清代西藏历史的汉文资料,诸如: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松筠《镇抚事宜》(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周蔼联《西藏纪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孟保《西藏奏疏》(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昆冈等撰《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合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松溎、桂丰奏稿》(合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鹿传霖《筹瞻奏稿》(合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有泰驻藏日记》(合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方略馆撰《钦定巴勒布纪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方略馆撰《钦定廓尔喀纪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清代藏事奏牍》(二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朱少逸《拉萨见闻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金梁《雍和宫志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张其勤《西藏宗教源流考、番僧源流考》(合刊,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黄沛翘《西藏图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松筠《西招图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西藏研究》编辑部《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罗春驭《泣血辑存》(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藏事稿本五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藏纪概》(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78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钟方《驻藏须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等,为学者利用汉文资料研究西藏古代历史,特别是清代西藏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后,张羽新又继续主编《中国藏学汉文历史文献集成》,出版《清代治藏法规全编》、《民国治藏法规全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唐宋元明清藏事史料汇编》、《民国藏事史料汇编》等丛书资料。

藏史界对汉文资料做了搜集、整理工作,从浩瀚的史书中将有关西藏的资料选编出来,加以辑录校勘,大大方便了学者的使用。这一方面的成果包括: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吴丰培辑《清代藏事辑要续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苏晋仁等校注《<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苏晋仁编《资治通鉴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顾祖成等编《明实录藏族史料》(1—3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清实录藏族史料》(1—10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范学宗等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集》(1、2、3、4)(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1983年、1987年、1993年);陈乃文、陈燮章辑《藏族编年史料集》(1、2)(民族出版社,1989年、1990年);汤开建、刘建丽辑《宋代吐蕃资料集》1、2)(四川民族出版社,198年、1989年);杨富学、李吉和《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西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编写的《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碑铭搜集与考释方面,黄颢对北京地区与西藏有关的碑铭石刻搜集考释,编著成《在北京的藏族文物》(民族出版社,1993年)一书,既是藏文碑铭资料汇集,又有考释和研究,很有价值;吴景山多年从事藏区金石碑铭的收集整理工作,出版有《丝绸之路交通碑铭》(民族出版社,199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金石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等论著。卢秀璋《清末民初藏事资料选编(1877—1919)》(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则围绕清末民初西藏地方的重大变革,选辑有关资料汇集一册,是专题研究的资料汇集。

在汉文档案整理方面, 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合作,选编、整理并出版了许多重要历史文献,诸如: 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1—7册,1994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合编《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1995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合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奉使办理藏事报告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西藏社会科学院合编《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1995年)等; 等编《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甘肃省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青海省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四川省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满藏文部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汉文部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上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康藏纠纷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索文清、郭美兰主编《清宫珍藏历世达赖喇嘛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清宫珍藏历世班禅额尔德尼档案荟萃》(2004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1—10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等,都为学者利用汉文历史档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或者线索。

学术界关于康藏史料的整理工作,也有出色成果,其中不少内容关涉西藏历史,如: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合编《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下,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编,上下,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年);赵心愚、秦和平、王川《康区藏族社会珍惜资料辑要》(上下,巴蜀书社,2006年);赵心愚、秦和平《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上下,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等,对于方便利用康藏汉文资料饶有助益。

汉文历史文献的点校方面新近也有一些成果面世,如:《钦定巴勒布纪略》,季垣垣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孟保《西藏奏疏》,黄维忠、季垣垣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周蔼联《西藏纪游》,张江华、季垣垣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方略馆《廓尔喀纪略》,季垣垣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赵云田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乾隆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赵云田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等,方便了研究者和读者的阅读利用。

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历史调查所获资料,得以整理出版,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6,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1991年)是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5.国外成果的翻译

近代以来,国外藏学界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历史研究起步早,在方法上也有许多优势,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就,对于推动中国藏族史学研究的发展十分必要,我国学者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一方面的成果包括:[英]黎吉生著,李有义汉译《西藏简史》(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意]图齐著,李有义、邓锐龄汉译《西藏中世纪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80年);[法]石泰安著,耿昇译、王尧校《西藏的文明》(西藏社会科学院编印,1985年);李铁铮著,夏敏娟译《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意]G•杜齐著,向红笳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关系》(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日]矢崎正见著,石硕、张建世译《西藏佛教史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意]毕达克著,沈卫荣、宋黎明译《1728—1959年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 [法]A•麦克唐纳著,耿昇译《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法]石泰安著,耿昇译《川滇甘青藏民族走廊的古部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法]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德]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合译《西藏绘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1年);[英]F•W•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英]陶玛士(托马斯)著,玉文华、杨元芳译,陈宗祥审校《南语:汉藏民族走廊的一种古代语言》(丽江普米文化研究室,2003年);张长虹、廖旸主编《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沈宗濂、柳陞祺著,柳晓青译《西藏与西藏人》(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李方桂、柯蔚南著,王启龙译《古代西藏碑文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吐蕃碑刻文献研究领域较为重要和集大成的著作之一;[美]费迪南德D•莱辛著,向红茄译《雍和宫——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探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意]伯戴克著,张云译《中部西藏与蒙古人:西藏历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增订版)等。而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的巨著《印度西藏》也由魏正中(Vignato Giuseppe)、萨尔吉组织专家翻译成汉文,改名为《梵天佛地》(全8册)于200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汉译本以英文本为基础,再参阅意大利文本逐句核校,保证了原著的准确性;本书译者还重新核对了全部文字,并作了大量补充和更正,澄清了资料的原始性;并对藏语、梵语和藏传佛教词汇增加了注释,扩充了图表和译名对照等,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也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英、法、日、俄等各国藏学成果的译文,也为数甚多。如:[日]佐藤长著,邓锐龄译《明代西藏八大教王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4期,1988年第4期)、《元末明初西藏的形势》(《民族史译文集》1981年);张琨著,李有义、常凤玄译《敦煌本吐蕃纪年之分析》(《民族史译文集》1981年);[日]佐藤长著,黄颢译《唐代从青海湖到拉萨的路线》(《民族史译文集》1981年)等,以及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尧等主编的《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所翻译的大批国外学术论文。

关于17世纪以来西藏传教士、探险家和武装入侵者在西藏活动的情况,西方有不少著述,为了解和研究的需要,也出版和重版了不少国外的学术著作和资料,例如:[英]荣赫鹏著,孙熙初译《西藏的过去与现在》(汉译作《英国侵略西藏史》(西藏社会科学院,1983年);查尔斯•贝尔著,冯其友等译《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西藏社会科学院,1985年);[法]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英]弗莱明著,向红笳译《刺刀指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美]约翰•麦格雷格著,向红笳译《西藏探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英]彼得•霍普柯克著,向红笳译《闯入世界屋脊的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英]埃德蒙•坎德勒著,尹新建、苏平译《拉萨真面目》(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意]托斯卡诺著,伍昆明、区易柄译《魂牵雪域》(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日]河口慧海著,孙沈清译《西藏秘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印]萨拉特•钱德拉•达斯著,陈观胜、李培茱译《拉萨及西藏中部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等,成为了解帝国主义侵藏史和外国人在藏活动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王启龙主编“雪域旧旅丛书”包括[英]克莱门茨•R•马克姆编著,张皓、姚乐野译《叩响雪域高原的门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英]赫伯特•斯蒂文斯著,章汝雯译《经深峡幽谷走进康藏:一个自然科学家经伊洛瓦底江到扬子江的经历》(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英]F.金敦•沃德著,李金希、尤永弘译《神秘的滇藏河流》(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英]海登•考森著,周国炎译《在西藏高原狩猎与旅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英]孔贝著,邓小咏译《藏人言藏》(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等。王启龙主编“洋人眼中的西藏译丛”,包括:[英]W•W•福格森著,张文武译《青康藏区的冒险生涯》(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英]威里璧著,王启龙、李金希译《穿越西藏无人区》(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英]莱斯顿著,王启龙、冯玲驻译《从北京到锡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英]特纳著,苏发祥,沈桂萍译《西藏札什伦布寺访问记》(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意]依波利多•德西迪利著,杨民译《德西迪利西藏纪行》(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到过西藏的西方人严重的西藏的情况,既有认识意义,也有资料价值。

6.藏文文献和汉文著作的英译

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将藏文典籍翻译为英文,既出版了一批国际合作成果,也为国际藏学界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藏文历史文献创造了良好条件。诸如,巴桑旺堆等《协噶地区人文历史》(藏译英,意大利菲拉里出版社,1995年);《协噶教法源流》(藏译英,奥地利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是收藏于西藏定日县协噶寺的著作,对研究定日、聂拉木、吉隆三县的历史、宗教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巴桑旺堆等《普同教法源流》(藏译英,意大利菲拉里出版社,1997年),是一本关于藏传佛教的小支派普同教派的历史和其创始人确来朗杰的早期女弟子多吉帕姆一世至四世的传承史。本书收藏于西藏拉孜普同寺(又名玉托寺)。巴桑旺堆、Hildegard Diemberger《瓦协译注本》(奥地利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是藏文名著《瓦协》(一名《巴协》)的一种珍贵版本。次仁加布、Gantram Hazod Per K. Sørensen《雅拉香布山下的文明》(藏译英,奥地利维也纳科学院,2000年);次仁加布等《昌珠寺志》(藏译英,奥地利维也纳科学院,2005年);次仁加布等《蔡公堂寺文史大全》(藏译英,奥地利维也纳科学院,2007年)等。

汉文西藏历史著作有很小一部分也被翻译为英文出版,如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英文,外文出版社,1991年),《班禅额尔德尼传》(英文,外文出版社,1994年);东噶•洛桑赤列著《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外文出版社,1991年);王家伟、尼玛坚赞《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2003年);陈庆英《西藏历史》(英文,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德文,法文,2004年);郑灿《西藏发展史》(英文,外文出版社,2010年)等,向国外初步介绍了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的部分成果。

7.辞书、字典和工具书

辞书编撰是学术研究和学习提高的基础工作,中国藏学界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 1985年)是最突出的成果之一,该书历数十年,花费许多学者的心血完成,受到藏学界的重视。此外,安世兴编《古藏文词典》(བོད་ཡིག་བརྡ་རྙིང་ཚིག་མཛོ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东噶•洛桑赤列《东噶藏学大辞典》(དུང་དཀར་ཚིག་མཛོད་ཆེན་མོ།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赞拉•阿旺措成《古藏文辞典》(བརྡ་དཀྲོལ་གསེར་གྱི་མེ་ལོང་།民族出版社,1997年);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编《哲蚌寺所藏古籍目录》(民族出版社,2004年);才旦夏茸《藏族历史年鉴》(བསྟན་རྩིས་ཀུན་ལས་བཏུས་པ།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平措次仁《西藏历史年表》(民族出版社,1987年);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主编《藏族传统文化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黄明信、谢淑婧编著《藏族历史人物年代手册》(民族出版社,2000年);郭须•扎巴军乃、嘉娃•罗桑开珠《雪域历代名人辞典》(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木雅贡布《历代藏族学者小传》(གངས་ཅན་མཁས་དབང་རིམ་བྱོན་གྱི་རྣམ་ཐར་མ་དོར་བསྟུལ།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等,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工具书的作用。

8.藏文文献目录学及其研究

藏文目录学也是西藏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老一代学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东噶•洛桑赤列《藏文文献目录学》(བོད་ཀྱི་དཀར་ཆག་རིག་པ།,《章恰尔》1986年第2、3期)等。近年来也有年轻学者重视这一工作,王南南、黄维忠《甘肃省博物馆所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曾雪梅《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俄军《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补录》(《敦煌研究》2006年第3期)等,都是这一方面的成果。学者对藏文文献和文献学历史进行了探讨,为探析藏文文献的价值,考辨是非,做了必要的工作。周清澍《藏文古书——红册》(《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王尧、沈卫荣《试论藏族的史学和藏文史籍》(《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3期);鲁仓•道尔杰仁青《藏文古籍文献概论》(བོད་ཀྱི་རྩོམ་རིགས་རྣམ་བཞག民族出版社,1992年);恰白•次旦平措《谈谈与古文献相关的几个问题》(藏文版,《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东主才让《几种藏文<大藏经>版本的异同比较》(《中国藏学》2000年第1期);阿华《论藏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藏学》2000年第4期);史金波《最早的藏文木刻本考略》(《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孙林《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系统研究藏族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王璞《藏族史学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也是探讨藏族史学发展历史的一部著作;王继光、才让《藏文史籍叙录》(《西藏研究》》1988年3期,1989年第3、4期,1990年3期);王继光《<青史>成书年代考辩》(《史学史研究》1988年3期)等,对藏文历史著作相关问题做了探析;才让太《苯教文献及其集成》(《中国藏学》1990年第2期);高瑞《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藏文版,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扎西才让主编《藏族文献研究》(བྟོད་ཀྱི་ཡིག་རྙིང་ཞིབ་འཇུག民族出版社,2003年)一书汇集藏族学者研究藏文文献的论文;周华《大藏经书写及印刷的藏纸工艺》(《西藏艺术研究》藏文版2005年第1期);张延清《简析敦煌古藏文经卷的抄写年代》(《敦煌研究》2007年第2期);才让《藏文历史名著《贤者喜宴》史料价值探析》(《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1期);巴桑旺堆《关于古藏文写本的研究方法的再探索》(《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西热桑布《藏文“元版”考》(《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卓卡寺所藏吐蕃时期(喇蚌经)之考》(《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等,都是对藏文历史文献、经文印刷版本等进行探讨并值得重视的论文。

(二)西藏史前史与文物考古研究

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在解放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绩有目共睹。至今考察发现了60余处石器时代遗址、20处古代崖画遗址、240余处古墓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学术意义。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古格故城,以及大批吐蕃墓葬等,为西藏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证据。

20世纪50、60年代,西藏的考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旧石器遗物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西藏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的古老性。这一时期的成果有:丘中郎《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年2—3合刊);林一璞《西藏塔工林芝发现的古人类遗骸》(《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第3期)。70年代,考古工作依然持续而分散地进行着,戴尔俭《西藏聂拉木县发现旧石器》(《考古》1975年第1期);新安《西藏墨脱县马尼翁发现磨制石锛》(《考古》1975年5期);王恒杰《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张森水《西藏定日发现的旧石器》[《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年第四纪地质)》,科学出版社,1976年];尚坚等《西藏墨脱县又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遗物》(《考古》1978年第2期)等都是这一时期有一定代表性的成果。这一时期的文物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韩慕义《八思巴帝师大元通宝碑》(《中国文化研究》3期,1957年);王冶秋《步辇图》(《人民日报》1958年5月23日);安守仁《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壁画》(《文物》1959年7期);胡嘉《有关文成公主的几件文物》(《文物》1959年7期);张林《关于驻藏大臣的几件文物》(《文物》1959年第7期);王毅《西藏文物见闻记》(1、2、3、4、5、6,1960年6、8—9、10期,1961年1—6期);王尧《布达拉宫有关文成公主的几幅壁画》(《文物》1963年4期)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考古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科学的发掘工作全面展开,西藏的文物考古成就斐然,学术界对西藏的古代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如安志敏等《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考古》1979年第6期);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西藏昌都卡若遗址试掘报告》(《文物》1979年第9期);刘泽纯等《西藏高原马法木湖东北岸等三个地点的细石器》(《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童恩正、冷健《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等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

考古发掘报告及研究著作大批出现,包括:《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曲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都兰吐蕃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对都兰吐蕃一至四号墓及其所出文字、织物、人骨等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编著的《藏王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是对山南琼结吐蕃赞普墓葬的专题发掘报告和研究成果;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编《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从石窟、佛寺、墓葬、居住遗址、岩画等方面对遗址进行了叙述和分析。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整理、索朗旺堆等主编的一系列文物志,是西藏地方进行文物普查的成果,包括:索朗旺堆主编《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索朗旺堆主编《昂仁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拉萨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索朗旺堆、张仲立主编《乃东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索朗旺堆主编《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索朗旺堆主编《亚东、康马、岗巴、定吉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索朗旺堆、何周德主编《扎囊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专著和论文集有:童恩正《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收录多篇关于西藏考古和史前文明的论文;侯石柱《西藏考古大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介绍西藏早期考古成果;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是关于吐蕃古代墓葬制度和习俗的研究专著;汤惠生《青藏高原古代文明》(三秦出版社,2003年)则是作者关于岩画和考古的论文汇集等。

中国的考古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也发表了大批研究论文,诸如:王尧《唐蕃会盟碑疏释》(《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江道元《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拉萨查拉鲁甫石窟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西藏日土县古代岩画调查简报》(《文物》1987年第2期);童恩正《西藏高原上的手斧》(《考古》1989年第9期);段清波《西藏细石器遗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5期);侯石柱《近年来西藏境内吐蕃时期考古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93年第2期);何周德《西藏扎囊斯孔村墓群的调查与试掘》(《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西藏文管会普查队《西藏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大唐天竺使使出铭”》(《考古》1994年第7期);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汤惠生《藏族饰珠“GZI”考略》(《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钱方、吴锡浩、黄慰文《藏北高原各听石器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8年第1期);李永宪《略论西藏的细石器》(《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遗存——兼论西藏细石器的相关问题》(《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略论西藏考古发现的史前栽培作物》(《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考古》1994年第7期);夏格旺堆《试析西藏史前石棺葬的类型与年代》(《西藏研究》1998年第4期);汤惠生《略论青藏高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考古》1999年第5期);黄慰文《青藏高原的早期人类活动》(《中国西藏》2001年第2期);李林辉《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次旺《藏北高原“门”古代墓葬遗存初探》(《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顿珠拉杰《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考察报告》(《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西藏贡嘎县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9年第4期);傅大雄《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考古》2001年第3期)等;霍巍对青藏高原地区,特别是通过实地考察,利用考古资料对西部地区的宗教、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发表的论文有:《西藏高原史前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西藏曲贡村石室墓出土的带柄铜镜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考古》1994年第7期),《吐蕃马具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考古》2009年第11期),《试论吐蕃时期原始巫术中的“天灵盖镇厌”习俗——青藏高原新出土考古材料的再解读》(《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关于佛教初传吐蕃传说的一个新版本》(《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6期),《西藏高原早期金器的考古发现及其相关问题》(《西藏研究》2001年第4期),《卫藏地区几座佛教石窟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的考古学探索》(《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试析西藏东部新发现的两处早期石刻造像》(《敦煌研究》 2003年第5期),《吐蕃系统金银器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考古学所见西藏文明的历史轨迹》(《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等,对西藏高原早期物质和精神文明成就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此外,考古学界还有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和报告发表,诸如:王仁湘、赵慧民、刘建国、郭幼安《西藏琼结吐蓄王陵的勘测与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王仁湘《从卡若到曲贡》(《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房迎三、王富葆、汤惠生《西藏打制石器的新材料》(《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4年);王建林、熊伟《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其后变化关系》(《地理学报》2004年第2期);袁宝印、黄慰文、章典《藏北高原晚更新世人类活动的新证据》(《科学通报》2007年13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喀则市文化局《日喀则地区康马县乃宁曲德寺调查简报》(《西藏研究》2007年1期);张建林《萨迦寺考古》(《文博》2006年第1期);熊文彬、张建林《西藏萨迦南寺普巴拉康佛殿所藏北寺部分藏文藏书》(《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张建林《古格遗址高原古城》(《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第6期);张长虹《西藏西部仁钦桑布时期佛教遗迹考察》(《西藏研究》2008年第1期);汤惠生《青藏高原旧石器若干问题的讨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哈比布《古水电站西藏境内淹没区考古调查简报》(《西藏研究》2010年第2期)等,也都是近年来关于西藏考古方面的最新成果。

西藏史前考古工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何加强全局规划、持续开展科学发掘研究,增加西藏考古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实现人文与自然的结合,考古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实物材料与记载有早期传说的晚期文献相结合,局部文化遗址分析与整体文化面貌的构拟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为史前西藏地方历史的撰写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要任务。

西藏文明起源和早期历史发展问题受到关注,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原名《论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修订本)系统探索了藏族早期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石硕《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是作者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特别是西藏和康区早期历史的著作汇集。

(三)藏族族源问题研究

藏族族源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表了多篇探讨这一问题论文,诸如:包寿南《藏族族源考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安应民《藏族族源新探》(《西藏研究》1984年第3期);韦刚《藏族族源探索》(《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唐嘉弘《唐代吐蕃赞普的族属新探》(《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东噶•洛桑赤列《论西藏古代文化、宗教、民族的渊源》(《西藏研究》藏文版1984年第2期);日贡•多吉卡《略谈藏族族源》(《西藏研究》藏文版1985年第1期);格勒《论古代羌人与藏族族源的历史渊源关系》(《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芈一之《论藏族的来源和形成——兼谈青海藏族来源问题》(《攀登》1986年第2期);恰白•次旦平措《聂赤赞普是西藏人——略论“波杰”世系起源》(《西藏研究》藏文版1986年第4期);唐嘉弘《吐蕃族源及相关问题》(《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欧朝泉《试论藏族先民的由来》(《青海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李文实《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毛尔盖•桑木旦著,扎呷译《藏族族源及有关称谓辨析》(《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何耀华《古代羌人与藏区土著居民的融合》(《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李文实《藏族族源与汉藏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韩康信、张君《藏族体质人类学特征及其种族源》(《文博》1991年第6期);王辅仁《关于藏族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建校40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霍巍《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韩康信《藏族种族探源》(《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田晓岫《吐蕃王族族源新考》(《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吕一飞《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等。通过探讨,学术界逐渐抛弃了一些传统的错误的说法,比如西藏的人种外来说,以及王族“南来说”等,却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藏族与“发羌”的关系上,也有极少数学者依然持吐蕃王族为鲜卑拓跋部后裔说。但是,大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西藏民族本土说,及吐蕃王族本土说,其中恰白•次旦平措等人的说法较具代表性。

关于藏族族源的探索,一些论述往往把西藏地区人类来源、藏民族起源和王族来源等问题纠缠一起,造成诸多歧义。西藏地区人类来源问题涉及青藏高原变迁,以及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西北、西南,乃至华北地区人类活动有关。而关于藏族的形成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但是,主要的观点一认为形成于吐蕃王朝时期;一认为形成于吐蕃王朝灭亡后,特别是公元11世纪藏传佛教形成时期。不论持哪种观点,客观的史实是,藏族是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后,吸纳、融合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的各个部落和民族,包括吸纳大批汉族而形成的,它和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古羌”有密切关系,也是可以确定的。赞普王室家族来源于西藏地区,逐渐成为主流的看法,来自印度王族的“南来说”和拓跋鲜卑远徙羌中建国的“北来说”日渐式微。

早期文明研究。才让太《古老象雄文明》(《西藏研究》1985年第2期),《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石硕《西藏高原吐蕃时代以前的交通及其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吐蕃王朝以前雅隆吐蕃部落的经济变迁及其与政权发展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从有关止贡赞普父子的记载看藏文史料的两个传承系统》(《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聂赤赞普“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从敦煌藏文写卷P.T.1287看囊日伦赞时代吐蕃联盟政权的扩展及其内部矛盾》(《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七赤天王时期王权与本教神权的关系》(《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隐喻与权力:藏地古代的谜歌——德乌(Ldevu)》(《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一个隐含藏族起源真相的文本——对藏族始祖传说中“猕猴”与“罗刹女”含义的释读》(《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吐蕃王朝以前雅隆吐蕃部落的经济变迁及其与政权发展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论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三个传说及价值》(《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杨东晨、杨建国《三国至隋前西藏地区的民族与文化》(《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张云《古代藏族“四氏族”、“六氏族”传说的形成及其文化内涵问题》(《翁独健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等,这些文章试图从零散而带有传说性质的资料中探索古代历史的线索,发掘传说背后的历史真实。

台湾地区学者也发表数篇文章探讨了藏族的族源问题,如:刘学铫关于藏族族源的研究《藏族源流探微》(《中国边政》第86期,1984年)与《藏族源流蠡测》(台北蒙藏委员会,1987年);林冠群《藏族族源之商榷》(《中国边政》第80期,1982年)等。

西藏名称由来研究方面,也有不少论文,如:牙含章《关于“吐蕃”、“朵甘”、“乌斯藏”和“西藏”的语源考证》(《民族研究》1980年第4期);安瓦尔•巴衣图尔,克由木•霍嘉《关于“吐蕃”一词的语源考证》(《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车谦《藏族名称考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柳陞祺、常凤玄《西藏名义辨析》(《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安才旦《“吐蕃”一称语源及含义述评——兼论“吐蕃”源于古突厥语说 》(《中国藏学》1988年第4期);李文实《“吐蕃”一名的由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期);恰白•次旦平措《“雅鲁藏布江”词源考》(藏文版,《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张济川《“吐蕃”读tǔbō还是读tǔfān》(《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朱文旭《“吐蕃”考》(《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谢仁友《“吐蕃”音辨》(《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等,从语源学角度考察地名,特别是“西藏”一名的来龙去脉。欧阳无畏《钵的疆域和边界》(1960年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出版《西藏研究》,台北);陈庆英《藏族行政区划简说》(《中国西藏》1996年第5期)等则考察了西藏的行政区划沿革。

(四)唐宋吐蕃史研究

唐代吐蕃史是西藏古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学术专著,成就斐然。20世纪50年代曾经掀起一个小的高潮,出现多篇有很高水平的成果。例如,在唐蕃会盟碑的研究方面就有:张政烺《跋唐蕃会盟碑》(《文物》1959年第7期);于道泉《联盟碑》(《人民日报》1959年4月26日);常任侠《拉萨“唐蕃会盟碑”的盟文与建筑》(《现代佛学》1959年第11期)。唐蕃关系方面就有:杨志玖《唐朝是否征服过吐蕃》(《历史教学》1955年12月);韩国磐《吐蕃和唐的亲善关系》(《学术论坛》1959年第3期);王忠《唐代汉藏两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研究》1965年第5期)等。吐蕃社会性质研究,有王静如《关于吐蕃国家的社会性质问题》(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集,1956年)等,王忠《松赞干布——藏族的历史英雄》(《历史教学》58—6,1958年6月)也值得一读,而他的《松赞干布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一书,更是新中国研究松赞干布的第一部专著。唐代汉文文献的校勘也有成果面世,王忠的《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是其代表,作者将汉藏文献交相利用,旁征博引,大大提升了这部《吐蕃传》的使用价值。根敦群培《白史》(དེབ་ཐེར་དཀར་པོ།民族出版社,2002年)是作者尚未完成的一部历史书,主要是关于吐蕃史研究的成果,使用敦煌吐蕃文献资料,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具有较高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吐蕃史研究进入崭新阶段,呈现出一派辉煌景象。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唐代吐蕃史,或者以研究吐蕃史为主的专著,例如:安应民《吐蕃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是利用汉文资料和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资料撰写的一部吐蕃专史;常霞青《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侧重叙述以宗教为主的文化交流;陈小平《唐蕃古道》(三秦出版社, 1989年)通过实地考察,考证了驿站,记述了传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省志•唐蕃古道》(黄山书社,1996年)也是系统考察唐蕃古道的一部专著;南喀诺布《古代象雄与吐蕃史》(ཞང་བོད་ཀྱི་ལོ་རྒྱུས་ཏི་སིའི་བོ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探讨了象雄文明的内涵及其与吐蕃的关系;薛宗正《吐蕃王国的兴衰》(民族出版社,1997年)利用汉文资料勾勒出吐蕃王朝兴衰的政教大事和发展脉络;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探讨吐蕃王朝时期政教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王尧《水晶宝鬘——藏学文史论集》(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系作者已刊论文题跋汇集;王洲塔《吐蕃法律流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考察吐蕃的法律制度;更桑洛哲《象雄和吐蕃苯教源流宝鬘金要》(ཞང་བོད་ཀྱི་བསྟན་འབྱུང་ལོ་རྒྱུས་ལྟརྒྱུད་རིན་ཆེན་ཕྲེང་བ་མ་བཅོས་གསེར་གྱི་ཡང་ཞུ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民族出版社,2003年);张云《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系统和较为全面地探索了古代西藏与波斯文明之间联系的内容;米玛次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西藏地名考释》(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5年)考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西藏部分地名今地;黄维忠《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考释了敦煌藏文发愿文书;张广达《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其中数篇文章是研究吐蕃禅宗和吐蕃驿站等的重要论著。

一些以研究唐代吐蕃史为主要内容的论文集,也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如: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汇集作者研究吐蕃历史、文化诸多重要论述;陈楠《藏史丛考》(民族出版社,1998年)收录作者多篇有关吐蕃史人物和制度的考证文章;周伟洲《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汇集作者关于唐朝时期苏毗、白兰、多弥、女国、吐谷浑和吐蕃关系等方面的考证文章;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是作者研究敦煌文书和吐蕃统治下敦煌部落活动等方面的成果汇集;张云《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是作者研究吐蕃史、吐蕃与西域和党项关系史论著汇集,等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领域或不同角度研究了吐蕃历史的一些问题。觉吾•伦珠扎西、达姆门然巴•洛桑曲扎《宇妥•元丹贡布传》(གཡུ་ཐོག་གསར་རྙིང་གི་རྣམ་ཐར།民族出版社,1982年)则是关于吐蕃时代著名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个人生平事迹的专论。

关于吐蕃的王朝的制度史研究成绩显著,张广达《吐蕃飞鸟使与吐蕃驿传制度——兼论敦煌行人部落》(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汇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陈庆英《试论赞普王权和吐蕃官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杨际平《吐蕃时期敦煌计口授田考——兼及其时的税制和户口制度》(《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仁青《吐蕃法律初探》(《西藏研究》1984年4期);王尧、陈践《吐蕃兵制考》(《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安应民《吐蕃初期建制考释》(《西北史地》1986年第3期);陈楠《吐蕃告身制度试探》(《西藏研究》1987年第1期)、《吐蕃职官制度考论》(《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汶江《吐蕃官制考——敦煌藏文卷子P.T.1089研究》(《西藏研究》1987年第3期);王尧、陈践《吐蕃职官考信录》(《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熊文彬《两唐书吐蕃传制度补正》(《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顾吉辰《唐代吐蕃官名考》(《西藏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陈庆英《从账簿文书看吐蕃王朝的经济制度》(《中国藏学》1992年特刊);刘忠《吐蕃古代土地所有制形态初探》(《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赵心愚 《吐蕃告身制度的两个问题》(《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端智嘉著,戈•卡尔译《吐蕃时期的行政区划与官僚制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何峰《论吐蕃法律的渊源、形式和立法原则》(《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等。

至于吐蕃在广大辖区所采取的管理制度与机构,学术界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荣新江《通颊考》(《文史》第33集,中华书局,1990年);杨铭《吐蕃时期河陇军政机构设置考》(《中亚学刊》第4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张云《吐蕃统治西域的各项制度》(《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吐蕃在西域的部落及其组织制度》(《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2—3期);林冠群《唐代吐蕃军事占领区建制之研究》(《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黄维忠《关于唐代吐蕃军事占领区建制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等都是这一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

吐蕃王朝的崛起与扩张史和衰亡史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安应民《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青藏高原与松赞干布祖父两代的统一事业》(《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何耀华《早期吐蕃史事考》(《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薛宗正《吐蕃末世史考述》(《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马德《吐蕃统治敦煌初期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杨铭《吐蕃统治下的河、陇少数民族》(《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试论唐代西北诸族的“吐蕃化”及其历史影响》(《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张云《论吐蕃王朝建立的基础》(《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吐蕃王朝扩张政策之分析》(《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创刊号,民族出版社,2007年);朱悦梅《吐蕃王朝占领区人口考》(《兰州学刊》2009年第8期),《吐蕃王朝军队给养方式探蠡》(《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吐蕃中节度考》(《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唐蕃战争中的应龙城刍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等,不少论文涉及这个主题。

吐蕃时期青藏高原的部落研究也受到学者的重视,羊同、苏毗、党项、附国等均有学者论列。杨正刚《苏毗初探》(《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苏毗与吐蕃及其邻近政权的关系》(《西藏研究》1992年第3期);周伟洲、黄颢《白兰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周伟洲《嗢末考》(《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2期),《多弥史钩沉》(《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苏毗与女国》(《大陆杂志》第92卷第4期);黄颢《藏文史书中的“弥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黄布凡《象雄历史地理考略——兼述象雄文明对吐蕃文化的影响》(《西北史地》1996年第1期);杨铭《羊同国地望辑考》(《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1期);孙尔康、唐景福《“隋书”之附国即早期吐蕃(悉勃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汤开建《“隋书”之附国非吐蕃》(《思想战线》1986年第4期);石硕《从唐初的史料记载看“附国”与“吐蕃”》(《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附国与吐蕃》(《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杨嘉铭《关于“附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等。吐蕃贵族墓葬的研究有:巴桑旺堆《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等。

唐蕃关系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围绕这一主题藏学界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黄正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有关唐蕃关系的译注拾遗》(《西藏研究》1985年第1期);刘小兵《唐蕃和盟关系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谭立人、周原孙《唐蕃交聘表》(《中国藏学》1990年第2期);苏晋仁《唐蕃使者之研究》(《藏学研究论丛》第3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顾吉辰《唐蕃聘使表》(《西藏研究》1990年第2期);黄满仙、章见《“唐蕃聘使考”补正》(《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等,都是关于双方使者往来的论述,至于双方关系的研究为数更多。

对吐蕃王朝时期人物及事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噶尔家族等人物身上,赤列曲扎、蔡贤盛《略论吐蕃迁都的原因及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历史功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吴丰培《唐代吐蕃名相禄东赞后裔五世仕唐考》(《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王尧《吐蕃大相嫡孙拔川郡王考》(《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期);吴逢箴《金城公主对发展唐蕃关系的贡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杨铭《吐蕃迎金城公主遣使考》(《西藏研究》1987年第4期);米玛次仁《与金城公主有关的几个问题》(《西藏研究》藏文版,1989年第4期);苏晋仁《蕃唐噶尔(论氏)世家(上、下)》(《中国藏学》1991年第1、4期);《松赞干布与佛法传入》(荷兰莱登大学藏学论文集,2002年);陈楠《吐蕃大相尚结赞考述——兼论吐蕃宰相制度变化的几个阶段》(《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仲布•次仁多吉《贝若遮那有关问题考》(藏文,《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拉龙白多对佛教发展的贡献及其生平》(《中国藏学》2004年第4期),《初考巴色朗的人生历史》(《中国藏学》藏文版,2005年第2期);李宗俊《唐禄赞萨逻墓志考释》(《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等,揭示了历史人物活动的细节。

关于吐蕃时期历史纪年和赞普生卒年代问题的则有:蒲文成《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文章分三次发表于《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1984年第2、3期);巴桑旺堆《松赞干布生卒年考证》(西藏研究》1985年第2期),《关于吐蕃史研究中几个“定论”的质疑》(《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吐蕃史研究中的几个年代问题》(《西藏研究》藏文版1985年第1期),《我对“松赞干布年谱”的质疑》(《西藏研究》1985年第1期);南卡洛布《藏族历史的纪元》(《西藏研究》藏文版1989年第2期);索朗顿珠《吐蕃第一藏王聂赤赞普至六十甲子之首年年间的年代考》(《西藏研究》藏文版1988年第2期);多识《松赞干布到朗达玛诸赞普年代考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土登平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间的年代考》(《西藏研究》藏文版1990年第2期)等,对颇多歧义的历史记载进行了分析考辨;扎西当知《吐蕃末代赞普欧松赞身世辩》(《中国藏学》第1期)指出欧松赞的父亲并不是达磨赞普,而是达磨之弟热巴巾。

有关吐蕃奴隶制度研究的论文有:齐陈骏《略述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及张议潮领导的沙洲起义》(《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4期);黄颢《唐末吐蕃奴隶起义述略》(《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常凤玄《古藏文文献所见奴隶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关于古代藏族社会中的奴隶浅析》(《民族史论丛1》,中华书局,1986年);牙含章《试论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刘忠《吐蕃古代土地所有制形态初探》(《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格桑达吉、喜饶尼玛《试述叶蕃封建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王另先《论西藏奴隶制形成发展的几个时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穷塔杰《略论吐蕃王朝时期“豪奴千户”与“驯奴千户”》(《西藏研究》藏文版1993年第2期);乔政《吐蕃奴隶制社会经济初探》(《中国藏学》1994年1期)等,对吐蕃王朝的社会性质和导致王朝灭亡的奴隶起义做了分析。

吐蕃社会和文化研究成果丰硕,王尧《吐蕃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是专门论述吐蕃文化的专著;王尧《关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王尧、陈践《吐蕃的鸟卜研究——伯字1045号卷子译解》(《藏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5年);《吐蕃时期的占卜研究——敦煌藏文P. T. 1047、1055号译解》(《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三探吐蕃卜辞——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藏文占卜文书译释》(《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吐蕃时期的占卜研究——敦煌藏文写卷译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罗秉芬《唐代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敦煌古藏文佛经变文研究》(《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黄颢《敦煌吐蕃佛教的特点》(《藏族史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巴桑旺堆《新见到吐蕃碑文考证》(《西藏研究》1983年2期),《新见唐代摩崖石刻文考证》(《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唐代摩崖石刻文》(《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冲钦吐蕃墓葬考》(藏文,《藏学研究——第6届国际藏学会论文集》),《“韦协”所记载的松赞干布佛教业绩之考》(《西藏与喜马拉雅地区研究》论文集,荷兰莱登大学出版,2002年)《吉茹寺相关历史问题考证》(《国际藏学论文集》2003年);褚俊杰《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敦煌藏文写卷P.T.1042解读》(《中国藏学》1989年第3、4期),《论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的佛教化——敦煌藏文写卷P.T.239解读》(《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与梵文本、藏文大藏经本及汉文本的语词比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3集,民族出版社1991年);罗秉芬、黄布凡编译《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民族出版社,1983年);罗秉芬主编《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精要》(民族出版社,2002年)收录了多篇敦煌吐蕃医学文献的翻译以及研究论文,是吐蕃医学文献利用和研究的重要成果;陈楠《敦煌藏汉鸟卜文书比较研究——P.T.1045、P.3988号与P.3479号文书解析》(《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黄明信《吐蕃佛教》(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为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而撰,资料丰富,论述严谨,对“顿渐之诤”和“吐蕃时期的译经事业”等研究尤深。周季文、谢后芳《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是研究吐蕃时期敦煌汉藏文字的重要成果。

利用吐蕃发现的藏汉文书研究吐蕃统治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制度和民族关系,出现了大批成果。黄文焕《河西吐蕃文书简述》(《文物》1978年第12期),《桑嘎古都寺所藏藏文写经初探》(《西藏研究》1982年第2期);《河西吐蕃文述中的“钵阐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1983年);《吐蕃经卷里的数码研究》(《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1辑);王尧、陈践《〈于阗教法史〉——敦煌古藏文写卷P.T.960译解》(《西北史地》1982年第3期),《蕃占时期的敦煌佛教事业探微——P.T.999、1001藏文写卷译释》(《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从一张借契看宗教的社会作用——P.T.1297号敦煌吐蕃文书译解》(《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4期),《敦煌吐蕃文书P.T.1297号再释》(《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敦煌本藏文〈贤愚经〉及其译者》(《法音》1989年第2期),《敦煌本藏文〈贤愚经〉及译者考述》(《九州学刊》第4卷第4期,1992年);黄明信、东主才让《敦煌藏文写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及其汉文本的研究》(《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陈庆英《敦煌藏文写卷P. T. 999译注》,《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从敦煌藏文P. T. 999写卷看吐蕃史的几个问题》(《藏学研究论丛》,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强俄巴•次央《试析敦煌藏文P. T. 999号写卷》(《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落蕃官初探》(《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陈楠《P.T.999号敦煌藏文写卷再研究》(《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等。王尧、陈践合著《敦煌吐蕃文献选》(汉、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等,汇集了作者研究吐蕃文化和敦煌藏文献的主要成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又重新汇编出版了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一书,收录《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译注和敦煌藏文文献研究论文多篇。金雅声、束锡红、才让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选辑有关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论文出版。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王尧、陈践《于阗教法史——敦煌藏文写卷P.T.960译解》(《西北史地》1982年第3期);强俄巴•次央《试析敦煌藏文P. T. 999号写卷》(《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沈卫荣《西藏文文献中的和尚摩诃衍及其教法: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新史学》卷16第1号,台北,2005年);马德《从敦煌史料看唐代陇右地区的后吐蕃时代》(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西藏发现的〈喇蚌经〉为敦煌写经》(《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才让《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价值探析》(《中国藏学》2009年第2期),《敦煌藏文文献P.T.849号<印度高僧德瓦布扎事略>研究》(《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刘进宝《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张延清《简析敦煌古藏文经卷的抄写年代》(《敦煌研究》 2007年第2期),《敦煌藏文写经生结构分析》(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沙武田《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敦煌吐蕃译经三藏法师法成功德窟考》(《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徐晓丽、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吐谷浑与吐蕃移民妇女研究》(《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陆庆夫、陆离《关于吐蕃告身制度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陆离《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职官四题》(《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吐蕃僧官制度试探》(《华林》第3卷,中华书局,2004年),《吐蕃敦煌乞利本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4期),《吐蕃三法考——兼论〈贤愚经〉传入吐蕃的时间》(《西藏研究》2004年第3期),《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官田与营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牧人》(《西藏研究》2006年第4期),《也谈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地子”、“地税”》(《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吐蕃统治敦煌基层兵制新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吐蕃驿传制度新探》(《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敦煌写本S.1438背<书仪>残卷与吐蕃占领沙州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吐蕃统治敦煌的监军、监使》(《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等,对吐蕃统治敦煌的制度等做了系统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引人注目。金滢坤《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部落使考》(《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吐蕃统治敦煌的财政职官体系——兼论吐蕃对敦煌农业的经营》(《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吐蕃沙州都督考》(《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吐蕃沙州节儿及其统治新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吐蕃瓜州节度使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吐蕃统治敦煌的编户制度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也是这一领域值得关注的成果;罗秉芬、刘英华《象雄语医学文献I.O.755试析》(《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卡岗•扎西才让《敦煌文献P.T.849中首次发现莲花生大师传记文献研究》(《中国藏学》藏文版,2009年第1期)等对吐蕃在敦煌的社会组织以及医学、宗教文献、予以探讨。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更集中刊发了多篇有关吐蕃语言、历史、考古、文献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于吐蕃与中亚、南亚地区的交通,多杰才旦《关于丝路吐蕃道的交通路线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4期);王小甫《七八世纪之交吐蕃入西域之路 》(《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西其西北之路》;霍巍《吉隆文物古迹与蕃尼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交通》(《中国藏学》1995年第4期);孙修身《唐初中尼交通四题》(《中国藏学》2000年第4期),他的专著《王玄策事迹钩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

香港地区学者饶宗颐对维州在唐蕃交往中的地位(《维州在蕃汉交涉史上之地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1969年)和吐蕃占领沙州的年代的研究(《论敦煌陷于吐蕃之年代——依顿悟大乘正理决考证》(《东方文化》9—1,1971年)等值得关注。

台湾地区学者在唐代吐蕃史研究领域,也有许多重要的成就。李方桂《钵掣逋考》(《“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23本》,1951年),《马重英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7期,1960年),《吐蕃大相禄东赞考》(《国际汉学会议》1981年),芮逸夫《唐代南诏与吐蕃》(《西藏研究》,台北: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1960年)等,为唐代吐蕃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吉林、林冠群则是在唐代吐蕃史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把台湾地区吐蕃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王吉林著有《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台北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委员会,1976年)一书,系统地探讨了南诏与李唐的关系,也涉及与吐蕃的关系,他还撰有《唐初与吐蕃关系的发展》(《中华民国蒙藏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蒙藏学术研究中心,1988年),《吐蕃信史时代的开始——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西藏研究论文集》第l辑,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88年),《从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时代与吐蕃的关系》(《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89年),《唐玄宗时代唐与吐蕃的战争》(《西藏与中原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唐与吐蕃关系中的禄东赞家族》(《汉学研究》第4卷第2期,台北“中央”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1986年),《藏族源流研究》(《西藏研究论文集》第3辑,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年)等论文,利用汉文文献探讨唐蕃关系中的有关人物和问题。林冠群则利用藏汉文资料,悉心考证,将吐蕃历史研究推向纵深。他关于吐蕃历史的论文包括:《李唐、回纥、吐蕃三边关系之探讨——以肃、代、德宗时期为中心》(“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未刊硕士论文,1982年),《吐蕃赞普墀松德赞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唐代吐蕃形势之探讨:以墀松德赞时期为中心》(《人文学报》第7期,1982年),《吐蕃赞普墀松德赞生卒年考》(《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6期,1985年),《唐代吐蕃史史料研究》(《大陆杂志》第70卷第4期,1985年),《墀松德赞名号释义》(《西藏研究论文集》第1辑,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88年),《唐代吐蕃政局的剖析》(《中华民国蒙藏学术会议论文集》,1988年),《玛祥仲巴杰与恩兰达札路恭——吐蕃佛教法统建立前的政教纷争》(《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41》,1989年),《墀松德赞时期吐蕃和李唐关系之研究》(《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1989年),《唐代吐蕃政治制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60期,1989年),《论唐代吐蕃史及其史料》(台北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47,1990年),《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扩张》(《第一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0年),《论唐代吐蕃之对外扩张》(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51,1991年),《唐代前期唐蕃竞逐青海地区之研究》(《西藏与中原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墀松德赞父子时期吐蕃政情之分析》(《西藏研究论文集》第4辑,1993年),《唐代吐蕃的社会结构》(《“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第20期,1993年),《唐代吐蕃的女主——墀玛蕾》(《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苦命的文成公主》(《历史月刊》第84期,1995年),《啦拔布考》(《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唐代吐蕃的相制》(《第二届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试论藏文文献的误译对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影响》(《海峡两岸藏学蒙古学维吾尔学术会议论文》,兰州,1997年),《唐代吐蕃的僧相体制》(《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唐代吐蕃的杰琛》(台湾蒙藏委员会出版,2001年),《唐代吐蕃对外联姻之研究》(《唐研究》8卷,2002年),《唐代吐蕃的氏族》(《中国藏学》2010第2期)等,并将绝大部分论文汇集为两部论著集,即《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和《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此外,研究吐蕃史的成果还有:苏莹辉关于吐蕃占领敦煌年代的研究《论唐时敦煌陷蕃的年代》(《大陆杂志》第23卷第11期,1961年)与《再论唐时敦煌陷蕃的年代》(《大陆杂志》第29卷第7期,1964年);任育才《吐蕃与唐朝关系之研究》(自立出版社,1971年),《唐朝对吐蕃和亲策略之运用》(《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15期,1987年);李邦琴《敦煌写卷藏文〈大乘无量寿经〉校译记》(《“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9期,1988年);汪幼绒《唐朝文化输入吐蕃之考察》(《中国边政》第119期,1993年),《松赞干布时代佛教初传西藏的几个疑点》(《西藏研究会讯》第15期,1993年)。 [①]林冠群撰著的、反映作者系统研究吐蕃历史成果的专著《吐蕃史》也即将面世。

唐代吐蕃史的研究由于利用了从国外介绍回来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资料,新疆古藏文简牍资料,吐蕃时期的金石碑刻资料,以及敦煌发现的古藏文文献和涉及西藏的汉文文献资料,出现了一次巨大的跨越,吐蕃史研究成为西藏古代史研究成就最辉煌的领域之一。敦煌藏汉文资料的对勘,还为解决吐蕃统治河西地域的制度,并由此窥探吐蕃王朝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提供了良好的路径。这些基础性的成果十分必要,但是,吐蕃史研究还需在这里零散资料考证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使之成为重新把握、宏观驾驭吐蕃历史基本脉络的层次性、规律性的认识。

宋朝时期,西藏地区处于分裂状态,文献记载十分缺乏,和内地联系比较密切的是河湟地区的青唐吐蕃政权,对这一政权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诸如;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发掘汉文资料,系统研究了唃厮啰政权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关系;刘建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是作者研究宋代西北地区吐蕃历史文化的专著;汤开健《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收录作者研究宋金时期西北吐蕃部落、唃厮啰政权的代表性成果。此外,芈一之、顾吉辰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宋代吐蕃政权研究的重要论述。藏文著作则有:诺章•伍金著《西藏割据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论文有土登平措《西藏割据时期年代考》(《中国藏学》藏文版1990年第1期)等。

宋朝时期西藏地方的宗教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伴随佛教在西藏的“后弘”以及寺院建设的勃兴,佛教艺术也形成特色,这些都受到学者的重视。褚俊杰《阿底夏与十一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陈庆英《大乘玄密帝师考》(《佛学研究》2000年第9期)、《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王朝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沈卫荣《初探蒙古接受藏传佛教的西夏背景》(《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第1期);次仁加布《试析拉喇嘛益西维在噶罗去世真伪》(藏文,《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萨尔吉《略论〈菩提道炬论〉涉及的相关问题及其对西藏佛教的影响》(《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郑堆《阿底峡在西藏传法历史考》(《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等,是本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仲布•次仁多杰主编《十至十二世纪的西藏寺庙》(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汇集了该时期西藏寺庙和神殿的有关情况。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张亚莎《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是宋代西藏艺术研究以及西藏与西夏艺术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 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合办的西部西藏后弘期上路弘传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学术会议,出版了《西部西藏的历史与文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推动了双方的交流与相关问题的研究。汤开建《关于公元十—十三世纪安多藏族部落社会经济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汤开建、杨惠玲《宋金时期安多藏族人口的数据与统计——兼谈宋金时期安多藏族人口发展的原因》(《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杨惠玲《论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的发展》(《西藏研究》2009年第5期)等,则是在一向研究薄弱的研究领域的探索成果。

关于宋代西藏阿里地区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文物考古和壁画岩画的,也有少数内容的文章。罗文华《西藏古格那嘎拉咱王及其銅佛像分析》(《故宫学术季刊》第16卷第1期,1998年);次仁加布《阿里札达县喀泽扎宗石窟壁画》(《西藏研究》2009年第2期);霍巍、张长虹、吕红亮《西藏阿里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佛教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4期)等都属于艺术考古研究成果。张建林《荒原古堡:西藏古格王国故城探察记》(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则是关于古格遗址考古的一部专书。尊胜《分裂时期的阿里诸王朝世系——附谈“阿里三围”》(《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陈柏萍《分裂割据时期的西藏社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王援朝《古格王国兵器与外域文化的影响》(《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等,是关于吐蕃历史方面的部分论述。

宋代吐蕃史研究主要成果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对西北吐蕃唃厮啰政权、部落的研究;一是对阿里古格王朝历史,特别是遗址考古的研究。宋代西藏地区历史的研究,由于受到资料的限制,依然还存在许多疑难和空白点。加大宋代吐蕃历史文献,特别是宗教人物传记和僧俗世系谱文献、“伏藏文献”的发掘、整理、翻译和利用,结合历史时期的考古工作,厘定史实,梳理脉络,勾勒轮廓,将是宋代西藏历史研究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内容。

(五)元代吐蕃史研究

元代西藏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有了新进展,王忠《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制度的发展》(《历史研究》1959年第5期)系统考察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制度,认为从元朝开始行使主权管辖;韩儒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专门就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元朝关系西藏的制度与机构。此外,还有山西师范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组《元时史上有关西藏的几个问题》(《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4期)等也涉及这一论题。王森《关于西藏佛教历史的十篇资料》(民族研究所印 1965年印,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更名为《西藏佛教发展史略》,2002年转至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再版)利用藏文资料,吸收国外的最新成果,对元朝时期的吐蕃地方制度做了深入和系统的论述研究,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周清澍《库腾汗——蒙藏关系最早的沟通者》(《内蒙古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是一篇研究阔端及西藏地方纳入蒙元统治历史的重要成果。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萨迦寺发现的元代纸币》(《文物》1975年第9期)依据新发现的文物资料探讨了元朝在西藏推行货币,实施管理的史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代西藏史的研究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出版了一些列系统研究成果,如: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有关元代西藏部分;邓锐龄《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简明而清晰地论述了元明两代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政治隶属关系;仁庆扎西《仁庆扎西西藏学研究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汇集了作者关于西平王府今地、帝师制度、桑哥事迹考等论文;陈庆英《八思巴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2007年再版)是专门研究八思巴生平事迹并用通俗语言撰写的一部著述;樊保良、水天长主编《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汇集相关资料,梳理了凉州会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系统和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元代西藏地方的行政体制和机构,《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则重点探讨了元朝治理西藏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王启龙《八思巴生平与〈彰所知论〉对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专题研究八思巴著作《彰所知论》对勘;熊文彬《元代藏汉艺术交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是研究汉藏艺术交流的专著;丹曲《萨迦王朝》(民族出版社,2005年)也是一部论述元朝西藏萨迦派地方政权的著作。陈得芝先生《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收录多篇研究元代西藏地方历史并多有创获的论文。

元代帝师八思巴所创八思巴字及碑铭研究,是元代西藏历史研究,特别是文献研究的一个方面,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编辑出版了《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与罗常培著,1958年;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表的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如《元濬州天宁寺帝师法旨碑译释》(《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期)等,对八思巴字碑铭文献、帝师制度等有卓越的贡献。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Ⅱ文献汇集》(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1年)也是八思巴字研究的重要成果。王尧《山东长清灵岩寺大元国师法旨碑考释》(《文物》1981年第11期);常凤玄《元代法旨碑四种》(《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等,都是这一方面的出色成果。黄明信《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及其藏译本笺证》(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则是对元世祖时期汉藏文大藏经对勘活动,及两种文字目录之异同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研究元朝历史方面的成果比较多,诸如:王尧《南京少帝赵显遗事考辨》(《西藏研究》1981年创刊号);陈得芝《元代乌思藏宣慰使的设置年代》(《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集,1984年),《再论乌思藏“本钦”》(《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再论蒙古与吐蕃佛教的初期接触》(《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洛桑群觉、陈庆英《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陈庆英、仁庆扎西《元朝帝师制度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仁庆扎西《西平王府今地考》(《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杨仁山《昔日万户府今地在何方》(《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陈高华《略论杨琏真加和杨暗普父子》(《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黄颢《元初对西藏人口等的普查及其意义》(《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王辅仁、陈庆英《八思巴传略》(《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恰白•次旦平措《关于帕竹•绛曲坚赞的几个生活历史片段》(《中国藏学》藏文版1993年第4期);沈卫荣《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行政体制研究》(《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元朝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历史地理》第7辑),《论乌思藏十三万户的建立》(《元史论丛》第5辑,中华书局,1995年);陈庆英《元代宣政院对藏族地区的管理》(《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元代帝师制度及历任帝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2期),《元代乌思藏本钦纪略》(《元史论丛》第4辑,中华书局,1992年),《关于元代西藏的户籍清查》(《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文集》,1996年);邓锐龄《元代杭州行宣政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王尧《元廷所传西藏秘法考叙》(《学术集林》卷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张云《答失蛮其人及其经略吐蕃考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Stod hor考辨》(《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元代西藏地方“止贡之变”及相关问题考释》(《中国藏学》2000年第3期),《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李勤璞《“管主八”(喇嘛)新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5,1995年12月),《八思巴帝师殿——大元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台北蒙藏委员会,2000年)等。

台湾地区学者关于元代西藏历史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札奇斯钦关于蒙藏关系史的系统研究,他撰著的《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一书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了由13世纪的成吉思汗开始,到1924年最后一世哲布尊丹巴圆寂为止蒙藏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历史。张骏逸也撰写了多篇有关元代西藏历史研究的论文,包括《元朝与西藏萨迦派关系之研究》(博士论文,1984年,美印第安纳州大学,布鲁明顿),《忽必烈以后元与萨迦派的关系》(《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6期,1985年),《萨迦派的帝师世系》(《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7期,1986年),《蒙藏早期关系之探讨》(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29,1987年),《宣政院与吐蕃》(《西藏研究会讯》第5期,1988年),《从私人关系谈元世祖与八思巴》(蒙藏学术研究论丛,1988年)等。元朝时期藏传佛教与元朝政治的关系,引起学者的关注,刘光义《吐蕃佛教与元世祖》(《大陆杂志》第28卷第12期,1964年),朱宝唐《元明时期西藏政教之研究》(《中国边政》第25、28、29、30各期,1969-1970年),陈杭升《元世祖与吐蕃佛教之关系》(《中国边政》第46期,1974年)等,都是这一方面的论述。

元代西藏地方历史研究也是西藏古代史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一个断代,藏汉文文献资料和八思巴字文献的整理利用,为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元朝的政治和行政制度、宗教文化,重要历史人物研究都有专著出版,元朝在西藏地方行使行政管辖的史实更加充分和明晰。但是,元朝西藏地方社会史、经济史、家族史等,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在进一步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主题,扩展研究视野。整理萨迦寺收存的“经墙”文献,将会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也必将为推动西藏传统文化研究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为西藏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六)明代西藏史研究

明代西藏史研究也有飞速的发展,中央和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对帕木竹巴政权的研究是核心内容,王忠《评李查逊〈西藏简史〉关于明代西藏地方历史的谬论》(《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王森《宗喀巴传论》(《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吴均《从〈西番馆来文〉看明朝对藏区的管理》(《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牙含章《明代中央和西藏地方帕竹政权的关系》(《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王继光《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辑》(《西藏研究》1986年第2期)、《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辑补》(《西藏研究》1987年第3期);冯汉庸《明代西藏“贡道”研究》(《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马文余《明朝前中期中央王朝对藏族地区的治理》(《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杜长风《明代乌思藏朝贡述略》(《西藏研究》1990年第3期);陈一石《明代茶马互市政策研究》(《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邓锐龄《“贤者喜宴”明永乐时尚师哈里麻晋京纪时笺证》(《中国藏学》1992年第3期)、《明初使藏僧人克新事迹考》(《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明西天佛子大国师智光事迹考》(《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杜长顺《略论明朝对西藏的施政》(《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祝启源《明代藏区行政建置史钩沉》(《藏学研究论丛》第5集,1993年);恰白•次旦平措《明朝对西藏高僧的封号》(《中国西藏》1996年第3期);王献军《帕木竹巴政权与明王朝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周润年《西藏古代〈十六法典〉的内容及其特点》(《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陈楠《大智法王考》(《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沈卫荣《扎什伦布寺建寺施主考》(《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陈庆英《论明朝对藏传佛教的管理》(《中国藏学》2000年第3期)等,深化了明代西藏历史研究的主题。

明代西藏历史研究也有多部专著出版,王尧、褚俊杰《宗喀巴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班班多杰《宗喀巴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是系统研究格鲁派创始人、西藏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生平与事迹的专著;尹伟先《明代藏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是比较系统研究明代西藏历史的专著。陈楠《明代大慈法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对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生平事迹做了全面的考察;陈楠《藏史新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系其西藏古代史研究论文的汇集,其中涉及明代藏史研究的内容最多。陈庆英《明代藏区行政建置史迹钩沉》(《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政治述略》(《西藏研究》1999年2期)、《关于〈汉藏史集〉的作者》(《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房建昌《明代藏族行政区划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沈卫荣《明乌思藏大慈法王释迦也失事迹考述》(《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1995年)、《一世达赖喇嘛传》(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元明两代朵甘思的灵藏王族历史考证》(《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等,对明朝西藏的行政建制、施政,以及西藏地方的宗教文化等做了探索。

台湾学者关于明代西藏历史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也有一些成果问世,诸如:杨启樵《(评)左藤长“明代西藏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3—1,1970年);张哲诚《帕摩竹巴王朝前期的卫藏形势》(《中国边政》第104期, 1988年)、《十六世纪初东察合台汗国入侵土伯特的经过》(《中国边政》第111期,1990年);王美霞《三辈达赖与俺答汗法主关系建立之研究》(《西藏研究论文集》第l辑,1988年);王仕邦《明成祖对佛教的政治利用》(《国际佛学研究》创刊号1991年,台北)等,也属可贵探索。

明朝时期,中原地区的中央王朝并非强大的统一政权,它与当时中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政权建立起相对松散的隶属关系,西藏地方也正处在相对分裂的状态,明朝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就不像元朝和清朝那么严密,明朝在西藏建立行政区划,恢复驿站,并通过推行“多封众建,贡市羁縻”政策实施管理是形势使然,却也实现了有效治理。以此之故,无论是汉文文献,还是藏文文献都相对缺乏,这使得明朝西藏地方史如宋朝时期一样存在先天不足。但是,明朝时期沿袭宋元朝以来藏文史学迅猛发展的传统,使史书体例更加完备,题材更加丰富。发掘利用这些藏文史书资料,依然人物传记资料和藏汉档案文献资料,探隐发微,依然有深入发展的空间。

(七)清代西藏史研究

清代西藏史研究一直比较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成就也比较突出。关于清朝治理西藏的政策方面,发表的论文很多,诸如:朱永嘉《清代(1793)年在西藏的重要措施》(《学术月刊》1959年第6期);陈鸣钟《清朝前期中央对西藏地方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改革》(《史学月刊》1960年第1期)等,重在对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清朝西藏地方历史研究成果辉煌。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论述汇集,如吴丰培、曾国庆《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清代驻藏大臣传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较为简明地探讨了驻藏大臣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重点考察清朝前期对待藏传佛教的政策,《清代治藏要论》(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探讨治理西藏的制度和政策,《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汇集有关资料,简要点评清朝的活佛管理、驻藏大臣等重大制度之得失;成崇德、张世明《清代西藏开发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从开发的角度论述清朝在藏政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曾国庆《清代藏史研究》(齐鲁书社,1999年)是作者研究驻藏大臣、西藏和内地驿站等问题的论文汇集;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以政治为主线,探讨清朝的治藏政策;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鹭江出版社,2006年)叙述清朝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和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重大历史过程;罗文华《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利用清宫文物考察西藏佛教与朝廷的政治文化关系;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介绍京城名刹及其达赖班禅两大活佛在此活动情形;廖祖桂、李永昌、李鹏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利用藏汉文资料,考证《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的版本来历;冯智《清代治藏军事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汇集作者研究清代治理西藏的军事活动的成果;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则是从法律角度研究了清朝西藏法制的历史;赵志忠《清王朝与西藏》(华文出版社,2000年)则是关注清朝治理西藏的一部学术性、通俗性著作。

清朝对西藏地方的治理仍然是学者重点关注的论题,吴丰培《清代驻藏官员的设置和职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王辅仁《略论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施政》(《清史研究》第2辑,1982年);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罗丽达《1717年准噶尔侵扰西藏及清朝平定西藏的斗争》(《清史研究集2》,1982年);赵云田《略论清朝理藩院对西藏的治理》(《西藏研究》1984年第3期);蒲文成《从清朝与七世达赖喇嘛的关系看清朝对西藏的施政》(《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马林《雍正治藏思想初探》(《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清代驻藏防兵的设置及其沿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2期),《后固始汗时期五世达赖权力的集中与扩张》(《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3期);李鹏年《试谈乾隆治理西藏措施》(《中国90年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年);孟庆芬《清代皇帝与达赖喇嘛并非“宗教关系”》(《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史筠《清王朝治理西藏的基本法律——“西藏通制”》(《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余长安《论清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政策》(《中国藏学》1992年第3期);陈景富《清圣祖巡陕与其经营蒙藏边疆的方略》(《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赵云田《清朝治理蒙藏地区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石硕《清朝前期治藏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邓锐龄《1720年率军进入拉萨的清军将领——延信》(《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1720年清军进入西藏的经过》(《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藏内善后章程的形成经过》(《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张云《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形成与版本问题》(《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和琳驻藏——清朝驻藏大臣的一个典型性分析》(《法国汉学》第12辑,中华书局,2007年),《乾隆皇帝处理驱除廓尔喀善后事务的一些基本思想》(《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张虎生《清代驻藏防军析》(《西藏研究》1996年3期);陈庆英《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探讨》(《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李凤珍《清代西藏地方俸饷制初探》(《中国藏学》1994年3期);张永江《论清代西藏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李养第《清代中央政府对藏政策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2期);韩官却加《17世纪中后期西藏政局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丁莉霞《策墨林活佛系统的沉浮与清代中晚期的西藏摄政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白丽娜《乾隆朝的富察家族与涉藏事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3期)等反映了这一方面的部分成就。

关于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和采取金瓶掣签确定活佛转世等制度方面,也是一个集中的热点,发表的论文包括:柳陞祺、邓锐龄《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邓锐龄《关于琦善在驻藏大臣任上改定藏事章程问题》(《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刘忠《试论清代前期驻藏大臣对藏区的政策》(《青海民族研究》创刊号,1988年);祝启源《从金瓶掣签谈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问题》(《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欧朝贵《清代驻藏大臣衙门考》(《西藏研究》1988年第1期);廖祖桂、陈庆英、周炜《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陈庆英《清代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实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6期);张羽新《驻藏大臣政治地位和职权的历史考察》(《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冯智《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清代拉萨札什城兵营历史考略》(《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赵心愚《从<西藏志>看确立之初的驻藏大臣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l期)等,进一步丰富了清代西藏历史有关问题研究的内涵。

关于西藏地方高僧和清朝中央政府之间政治宗教联系及相关制度的论文有:王辅仁《达赖五世朝清考》(《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陈庆英《章嘉•若必多吉与乾隆皇帝》(《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噶玛巴•攘迥多吉两次进京事略》(《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邓锐龄《清初禅化王入贡请封始末及意义》(《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关于1652—1653年第五辈达赖喇嘛晋京的两个问题》(《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李凤珍《试论清代西藏递丹书克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清代西藏宗本(营官)与官吏品级》(《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桑丁才仁《略述清代西藏丹书克的有关问题》(《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李勤璞《白喇嘛与清朝藏传佛教的建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1998年12月);冯智《七世达赖的认定与对清初治藏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八世达赖喇嘛及其在清朝治藏中的政教业绩》(《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等。

在清代西藏地方人物研究方面,有王尧《第巴•桑结嘉措杂考》(《清史研究文集》第1辑,民族出版社,1980年);洛桑群觉《丹吉林第穆呼图克图》(《藏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5年);恰白•次旦平措《简述仓央嘉措的诗歌及相关史事》(藏文,《拉萨藏学会论文集》1986年);霍康•索朗边巴《第穆活佛遇害经过》(《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西藏自治区政协编, 1986年铅印本);胡岩《马拉僧格驻藏考》(《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赵富良《试论张荫棠“查办藏事”及其治藏方针》(《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许广智《联豫在西藏推行近代化改革的历史作用及评价》(《西藏研究》1995年第1期);陈庆英《五世达赖喇嘛年谱(1654-1662)》(《藏学研究论丛》第8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五世达赖喇嘛与第巴桑结嘉措关系探讨》(台湾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68,1996年);秦永章《论清代大国师章嘉若必多吉的政治活动》(《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邓锐龄《年羹尧在雍正朝初期治藏政策孕育过程中的作用》(《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等。

关于西藏地方政府的体制机构和官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包括:蒲文成《清代以来西藏的第巴、藏王和摄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格吉巴•丹增多吉《原西藏地方政府机构》(《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恰白•次旦平措《浅谈原西藏地方政府机构纲领——明镜》(《中国藏学》藏文版1992年特刊);罗布《论和硕特在藏时期的甘丹颇章政权》(《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清初甘丹颇章政权的性质和地位问题再探》(《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协绕益西《前清西藏地方政府政治体制简述》(《西藏研究》2002年2期)等。

关于西藏地方内部纷争问题的论文,包括有:佘万治《从藏文〈颇罗鼐传〉看1727年西藏两派噶伦之争的真相》(《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李凤珍《试论罗卜藏丹津之乱与西藏》(《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次仁顿珠《阿尔布巴之乱及其性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蒲文成《试论雍正“癸卯之乱”的历史渊源》(《西藏研究》1985年第1期);王玉平《略论十八世纪的卫藏战争》(《西藏研究》1987年第2期);佘万治《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事件的真相》(《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胡岩《阿尔布巴事件的前前后后》(《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等。

清代西藏灾害研究也有若干篇研究成果,林振耀、吴祥定《历史时期(1765-1980)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气象学报》1986年第3期);周炜《西藏近代雪灾档案研究》(《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西藏19世纪以来的水灾》(《中国藏学》1990年第3期);孙冬虎《西藏近二百年来的重大雪灾》(《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张雪芹、葛全胜、林振耀《历史时期(1803-1958年)西藏水灾分析》(《地理科学》2001年第5期);倪根金《清民国时期西藏蝗灾及其应对研究——以西藏地方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为中心》(《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倪根金、谢萍《历史时期(1797—1958)西藏地区的雹灾及其应对考述——以西藏地方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为中心》(《农业考古》2007年第1期)等,拓宽了西藏历史研究的领域。

关于清末西藏新政领域,郭卫平《张荫棠治藏政策失败原因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朱光华《清末西藏新设机构及其活动概述》(《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张世明《论联豫在清末新政期间对西藏的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6期);顾祖成《清末藏事改革中的兴学堂》(《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黄维忠《清季筹藏新政评述》(《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赵云田《清末西藏新政及其启示》(《中国研究》1997年第12期),《清末西藏新政述论》(《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罗布《清末西藏新政失败原因探》(《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刘士岭《清末西藏新政失败的主观原因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康欣平、孙林、梁成秀《张荫治藏的思想资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罗布《新政改革与大臣体制》(《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台湾学者萧金松《张荫棠查办藏事始末》(《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冯明珠《张荫棠与西藏》(《中国边政》第44期),冯丽霞《试论张荫棠“查办藏事”的性质》(《故宮季刊》第17卷第2、3期)等文,也探讨了清末在藏推行新政的问题。张昭庸、喜饶尼玛《清末民初拉萨动乱性质初析》(《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则对有颇多争议的拉萨动乱性质做了新的分析。

有关清代西藏历史其他领域的研究论文还有:房建昌《清代西藏的行政区划及历史地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苏发祥《论拉达克的pha—spun》(《藏学研究》第9辑,1998年第2期),《扎基寺木匾考释》(《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哈斯巴根、阿音娜《17世纪前期喀尔喀右翼在西藏的活动》(《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房建昌《〈西藏志〉所载清代后期入藏路线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3期);加央平措《关帝信仰与格萨尔崇拜——以拉萨帕玛日格萨尔拉康为中心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黄维忠、张运珍《清代西藏的物质生活》(《中国藏学》2010年第S1期)等,都做了新的分析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关于西藏边疆地理和反对外来侵略问题的论文则有:王春瑜《辛亥年间帝国主义策划的“西藏独立”事件初探》(《史学月刊》1957年第7期);周伟洲《19世纪前后西藏与拉达克的关系及划界问题》(《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郭卫平《东南沿海抗英前线的藏族将士》(《中国藏学》藏文版,1990年第1期);陆水林《1840年—1841年西藏与森巴在阿里地区之战原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等。此外,阎明《试论清朝的西藏钱币暨清廷维护西藏主权之措施》(《中国钱币》1984年第4期)等对相关问题做了有意义的探讨,上述文章部分被收入陈家琎主编 《西藏森巴战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一书。梁俊艳《试论英国在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中的角色问题》(《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论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对华陆路战略:以西藏为中心》(《世界历史》 2008年第5期)等,对英国侵藏活动进行了探索。

台湾地区学者在清代西藏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也涌现了多个颇多建树的专家。吕秋文对晚清中英关系、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出版《中英西藏交涉始末》(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74年)一书,论文发表有《中印边境问题之一“马克马洪线”》(《中华学术院民族与华侨研究所论文集》第2期,1976年),《清季末叶我在藏势力之消长》(《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年报》第3期,1981年),《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权力结构之分析》(《政治大学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论文集》,1985年),《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恶化原因之研究》(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18,1986年),《清季英俄在西藏之角逐》(《西藏研究论文集》第l辑,1988年),《清季末叶清廷维护在藏势力的努力》(《西藏研究会讯》第5期,1988年),《清季末叶英国政策之研究》(《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1989年),《清季末叶俄国对藏政策之研究》(《文化大学政治研究所学报》第1期,1992年),《从西藏传统社会权力结构之分析探讨西藏社会落后之原因》(《文化大学华冈法科学报》第10期,1992年),《西藏地方与中央隶属关系之形成与发展》(《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西藏的地位——西藏地方与中原政治隶属关系的落实》(《文化大学华冈法科学报》第11期,1995年)等。庄吉发《廓尔喀的崛起及其入侵西藏的原因》(《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13期,1981年),《从故宫博物院典藏项目谈西藏史料》(《西藏研究会讯》第4期,1987年),《清代前期西藏与尼泊尔的历史关系》(《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等是他这一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萧金松对驻藏大臣做了系统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了《清代驻藏大臣研究》(唐山出版社,1996年)一书,论文发表了《清代初设驻藏大臣经过考》(《中国边政》第39期,1972年),《清代初置驻藏大臣原因之探讨》(《中国边政》第42期,1972年),《清代驻藏大臣衙门的组织》(《中国边政》第43期,1972年),《张荫棠查办藏事始末》(《中国边政》第44期,1972年),《清代驻藏大臣的职权》(《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第8期,1977年),《姚莹使乍与康輶纪行》(《中国边政》第64期,1980年),《从驻藏大臣探讨清朝对西藏主权的运作》(《西藏与中原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十八世纪初期西藏当权者多罗郡主颇罗鼐》(《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论文集》,1993年)等,上述多篇论文涉及清代西藏地方历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政治史。

冯明珠是明代西藏历史,特别是晚清西藏历史及中英涉藏交涉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她发表了《中英西姆拉会议》(《思与言》第16卷第3期,1978年),《光绪朝中英西藏交涉(1875-1908)》(《故宫季刊》第15卷第1期,1980年),《张荫棠与西藏》(《故宫季刊》第17卷第2、3期,1984年冬、1983年春),《廓尔喀之役的前因后果——兼论十八世纪末清廷与西藏及英属印度政府的关系》(《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唐绍仪与中英西藏交涉中的主权之争》(《西藏研究会讯》第6期,1988年),《析论清季中英交涉中的“主权”问题——兼述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境域及藏印边情》(《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1989年),《析论清末民初川边藏情及中英西藏交涉(1906-1912)》(《西藏研究论文集》第3辑,1990年),《浅谈清季中英西藏交涉中的主权问题》(《满族文化》第14期,1990年),《近代中英西藏交涉的变化与主权之争》(《历史月刊》第83期,1994年),《十九世纪中叶印藏边情——西藏与拉达克及尼泊尔的关系》(《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论近代中英西藏交涉与川藏边情——从廓尔喀之役到华盛顿会议》(第一届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松筠<西藏图说>与清季藏域之争》(第二届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等。并将上述研究成果,结集为《近代中英西藏交涉与川藏边情——从廓尔喀之役到华盛顿会议》(台北故宫博物院,1996年)一书出版,2007年中国藏学出版社以《1774—1928中英西藏交涉与川藏边情》为名在大陆出版了简体本。另外,有《台湾地区所藏“西藏档”》(《中国藏学》2000年第2期)一文介绍了有关西藏档案在台湾地区的收藏情况。

杨嘉铭也是对清代西藏地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位学者,论文发表了《政教合一制度下西藏当权者之研究(l750-1911年)》(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未刊硕士论文,1983年),《清季西藏宗城营官研究》(《中国边政》第82期,1983年),《满清治藏之军事措施》(《中国边政》第84期,1983年),《清代西藏对中央进贡制度的探讨》(《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27》,1987年),《琦善治藏》(《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30》,1987年),《清代西藏官钱概述》(《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36》,1988年),《清代驻藏大臣族籍考》(《中华民国蒙藏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88年),《达木蒙古与清代西藏边防》(《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43》,1989年),《康藏分界问题浅探》(《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38》,1989年),《西藏史地概介——以一道百年前殿试考题为例》(《中国边政》第119期,1993年)等,出版《清代西藏的军事制度》(唐山出版社,1996年)一书,一些观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杨和晋著有《松巴堪布(1704—1788)及其所著之青海记》(《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期,1970年)、《为“西藏行程”加注》(《中国边政》第39期,1972年)、《再版〈十八世纪初期的中国与西藏〉》(《中国边政》第43期,1973年)、《西藏的地理文献》(《中国边政》第44期,1973年)、《五世达赖进京记事研究》(《西藏与中原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等。陈又新发表了《钵森停战协议内容之初探》(《蒙藏学术研究论丛》,蒙藏委员会,1987年),《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经过》(《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48》,1990年),《第六辈班禅额尔德尼晋京始末》(《第一届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乾隆五十八年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初探》(《第二届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等论文。胡进杉则著有《清朝汉文奏折专辑》(《西藏研究论文集》第l辑,1988年,台北),《清朝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研究》(《西藏与中原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蒙藏委员会,1993年),《雍正朝西藏事务宫中档满汉奏折汇编》(《西藏研究论文集》第4辑,1993年),《第三辈章嘉呼图克图及其创制的满文经咒新字》(《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张哲诚著有《青海和硕特蒙古对西藏之经营》(《中国边政》第112期,1990年)、《西藏加登颇章王朝建立之经过》(《中国边政》第113期,1991年)等文章。清代治理西藏的政策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有多篇论文予以考察,凌纯声《清代之治藏制度》(《西藏研究》,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出版,1960年);朱宝唐《清代对藏之宗教政策》(《中国边政》第40、41期,1972年),吕士朋《清代治藏政策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论文集》,政治大学边政所,1985年)等都是这一方面论述的代表。王俊中《“满洲”与“文殊”的渊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领袖与佛菩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探讨了“满州”、“文殊”两个词在西藏的联系与社会影响。台北故宫博物院编《皇权与佛法——藏传佛教法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1999年)以珍贵历史资料图录展现清朝皇室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清朝关于西藏地方社会和历史的汉文、藏文和满文文献都十分丰富,汉文档案资料和其他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部分满文档案的整理和翻译出版,以及藏文著作的出版,部分藏文档案的翻译出版,国外资料的翻译和利用等,为清代西藏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朝管理西藏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也引起了学者更大的注意,加之晚清社会的变革,以及西方列强入侵给整个中国和西藏地方带来的巨大冲击,引发诸多反思。清朝的西藏历史研究成就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政治、军事和宗教几个方面,大至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制度等,还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小到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社会生活,还大有深究的空间。在资料方面,最艰巨和重要的任务是整理收藏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数百万件以藏文为主的档案文献,并逐渐加以翻译出版,为清代西藏历史研究新的飞跃插上翅膀。

(八)西藏与中央政府及相邻地区和兄弟民族关系史研究

1.西藏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

自远古以来青藏高原地方就与中原地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以后,这种联系日趋紧密。元朝时期,西藏地方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之下,西藏地方与内地的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西藏地方和内地中央王朝的关系受到藏史界的高度关注,1949年以来论述更多。于番《从主权和宗主权说到中国对西藏地方的关系》(《人民日报》1959年6月5日);子元《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历史关系》(《民族研究》1959年第4期);逢振镐《略论唐代西藏和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山东大学学报》1959年3期);李绍明《论藏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论丛》1990年第8期);黄玉生、车明怀、祝启源、顾祖成、沈开运《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较为全面地叙述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副主编,邓锐龄、陈庆英、张云、祝启源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是系统和较为深入地研究元以来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张云《西藏历史问题研究》(增订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是研究西藏重大历史问题的论著汇集,其中重点论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马连龙《历辈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关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从一个重要角度考察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西藏自治区《西藏政治史》评注小组编写《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与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民族出版社,1996年)用还原藏文历史资料的方式,揭露了夏格巴《西藏政治史》断章取义、歪曲历史,特别是歪曲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的手法。

台湾藏学界学者也很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周琨田《汉藏两族的传统关系》(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丛书1《西藏研究》,台北,1960年);吕秋文《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促成之原因》(《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张骏逸《中国历朝主权在西藏的承继与及确立——由行政观点看》(西藏与中原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2年)等。

2.西藏地方藏族与内地汉族的关系

在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领域发表了一大研究批成果,诸如:李有义《一千五百年来的汉藏民族关系》(《新建设》1952年第6期)、《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传统友谊》(《光明日报》1956年4月20日);马伟《明代时期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历史教学问题》1958年12月);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传入长安》(《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子元《文成公主与汉藏友谊》(《民族研究》1960年第3期);王忠《唐代汉藏两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研究》1965年第5期);成文昌《西藏原始文化同黄河流域的亲切关系》(《历史教学》1979年11期);包寿南《汉藏关系的重要一页——唐蕃使臣往返述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芈一之《文成公主与汉藏关系》(《思想战线》1980年第2期);苏晋仁《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甘肃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黄颢《唐代汉藏文化交流》(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编《藏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85年);格勒《略论西藏的原始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兼论西藏原始文化的一些地方特点》(《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何耀华《从远古文化遗存看藏区与祖国内地的关系》(《思想战线》1986年第4期);李延恺《从文化交流看汉藏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苏晋仁《藏汉佛教学者团结合作的盛章——纪念佛经对勘七百周年》(《西藏研究》1985年第4期);黄万纶《唐宋时期西藏同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历史考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元明清以来西藏地方同祖国经济关系纪略》(《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罗秉芬《唐代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敦煌古藏文佛经变文研究》(《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多识《汉藏民族历史亲缘关系探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汉藏民族历史亲缘关系探源》(二)(《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张云《吐蕃的起源及其与中原的文化联系》(《甘肃民族研究》1996年第3—4期),《茶马古道长,汉藏情意深——西藏和内地之间茶马古道探幽》(《中国西藏》2005年第4期);刘忠《汉藏文化交流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任新建《藏族文化构建中对汉文化的吸收和整合》(《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2期);格勒《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王尧《摩诃葛剌(Mahakala)崇拜在北京》(《庆祝王锺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华学》第1期1995年)、《藏译本〈大唐西域记〉的翻译、译者和大乘上座部等几个问题述记》(《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纪念季羡林教授九十寿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藏汉文化的双向交流》(《人文通识演讲录•历史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蒲文成、王心岳《汉藏民族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李德成《藏传佛教与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等,都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系统论述了汉藏密切交流的历史。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从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西藏和内地文化联系的内在动因和必然趋势。

3.西藏与相邻地区的关系史研究

西藏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一直引起学者的兴趣,藏史学界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有关吐蕃和西南地区各族的关系的论文,如:王永兴《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格勒《古代藏族同化融合西山诸羌与嘉戎藏族的形成》(《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杰当•西饶江措《吐蕃铁索桥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冯智《吐蕃南诏神川铁桥》(《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滇西北吐蕃铁桥遗址及古藏文石碑考略》(《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和志武《藏文化对纳西文化的影响》(《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和少英《浅论藏族文化与纳西文化之交汇》(《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郭大烈《论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的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赵橹《南诏北臣吐蕃吐蕃发微》(《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方铁《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边吏张虔陀与唐朝、南诏关系之破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赵心愚《南诏、吐蕃关系的加强与张虔陀事件的发生》(《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6期),《略论南诏与吐蕃公开结盟前的关系》(《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南诏吐蕃联盟关系走向破裂的记录——赵昌奏状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等。

吐蕃与纳西族关系史研究,也出现多本专著。诸如,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拉巴次仁《藏族苯教与纳西族东巴教之比较研究》(བོན་ལུགས་དང་འཇང་རིགས་གཏོ་པའི་ཆོས་ལུགས་ཀྱི་ཁྱད་ཆོས་དཔྱད་བསྡུར།民族出版社,2003年)等。

有关吐蕃与西域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的研究,包括:郭峰《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马国荣《唐代吐蕃在新疆的活动及其影响》(《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杨建新《唐代吐蕃在新疆地区的扩张》(《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杨铭《吐蕃简犊中所见的西域地名》(《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张云《吐蕃与西域诸族的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唐代吐蕃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王小甫《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720—755年)》(《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吴玉贵《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的斗争》(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薛宗正《吐蕃、回鹘、葛逻禄的多边关系考述——关于唐安史乱后的西域角逐》(《西域研究》2001年第3期)等。

吐蕃与突厥、回纥的关系问题,较有质量并比较系统地予以论述的专著是尹伟先的《维吾尔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一书,有关这一论题的论文,包括有:樊保良《回鹘与吐蕃及西夏在丝路上的关系》(《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杨富学《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吐蕃回鹘文化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初编》,2000年);杨铭《〈大事纪年〉所载吐蕃与突厥关系考》(《中亚学刊》第5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唐代吐蕃与突厥、回纥关系述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陆庆夫、陆离《论吐蕃制度与突厥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霍巍《突厥王冠与吐蕃王冠》(《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等。

吐蕃与于阗的关系。巴桑旺堆《藏文文献中的若干古于阂史料》(《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1期);杨铭《吐蕃统治于阗的若干向题》(《敦煌研究》1986年第5期);高永久、王国华《吐蕃统治下的于阗》(《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黄盛璋《关于沙州曹氏和于阗交往的诸藏文文书及相关问题》(《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古代于阗与吐蕃的交通及其友邻关系》(《民族研究》1994年第5期);卡岗•扎西才让《论藏族古文献所载有关于阗地区的历史资料》(《中国藏学》藏文版,2005年第2期);朗措《吐蕃与于阗关系考述——于阗和都善地区吐蕃部落的族属及特点》(《西藏研究》2005年第4期);丹曲、朱悦梅《藏文文献中“李域”( li-yul,于阗)的不同称谓》(《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等。

吐蕃与蒙古的关系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有: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李凤珍《试论桑结嘉措执政时期的蒙藏关系》(《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1984年);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蒙藏文化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丁守璞、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等,将蒙藏关系的研究推向深入。

吐蕃与西夏研究方面则有:桑珠《西夏王族迁入西藏时间献疑》(《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史金波《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中国西藏》1989年第2期);张云《论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论吐蕃文化对西夏的影响》(《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吐蕃与党项的政治关系初探》(《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3—4期),《论外来文化对西夏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南色《浅谈西夏与西夏王朝》(《西藏研究》藏文版,1990年第3期);陈庆英《西夏与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关系初探》(《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1993年),《西夏及元代藏传佛教经典的汉译本——简论〈大乘要道密集〉(〈萨家道果新编〉)》(《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谢继胜《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聂鸿音《吐蕃经师的西夏译名考》(《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孙昌盛《试论在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及其地位、作用》(《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沈卫荣《西夏文藏传续典〈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源流、密意考述》(《西夏学》第2辑,2007年)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两个民族及政权之间的密切关系。

西藏地区的藏族与高原地区其他兄弟民族关系史研究,还有很多,诸如:格勒《论古代羌人与藏族的历史渊源关系》(《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张江华《门藏历史关系刍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陈立明《珞藏文化交流试探》(《西藏研究》1994年第3期);马伟《撒拉族与藏族关系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等,这些研究都丰富了吐蕃与兄弟民族关系史的内容。

(九)西藏与南亚、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关系史研究

关于中国西藏与南邻诸国的边界问题,黄盛璋、王士鹤的《清代西藏阿里地区中印边界的历史研究》、《清代中锡边界历史研究》、《清代中不边界历史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边界历史地理研究论丛》,1980年)系列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成果。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王宏伟《中印边界问题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则是系统研究中国西藏印度边界问题的专论。研究论文还包括:王文静《1641—1793年中国西藏与锡金(哲孟雄)的关系》(《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杨铭《吐蕃与南亚各国关系史述略》(《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中尼边界洛敏汤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1—2期),《中锡边界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1—2期),《中尼边界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3—4期);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及相关问题研究》(日本《东方学报》第66册,1994年);陆水林《乾隆时期巴尔蒂斯坦(小西藏)与清朝关系初探》(《中国藏学》2004年第1期);王剑智《中国西藏地方与廓尔喀的官方文书》(《中国藏学》2010年第S1期)等。

吐蕃与中亚和西亚地区之间的关系,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张云《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则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吐蕃与波斯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关的论文有:索朗顿珠《古波斯国与古代西藏关系考》(《西藏研究》藏文版,1992年第3期);霍巍《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交通——兼论西藏西部在佛教传入吐蕃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中国藏学》1995年第4期);张云《本教古史传说与波斯祆教的影响》(《中国藏学》1998年第4期);杨清凡《由服饰图例试析吐蕃与粟特关系》(《西藏研究》2001年第3、4期);杨铭《唐代吐蕃与粟特关系考述》(《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杨作山《吐蕃与大食早期经济往来》(《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等。

(十)西方传教士在藏活动史

关于西方传教士在西藏早期活动的情况,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使用大量外文资料,做了系统和全面地论述。关于基督教传入西藏及在藏活动的研究也有多篇文章专门论述,诸如:李茂郁《十七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侵入西藏和西藏人民反洋教的斗争》(《民族研究论文选》第1辑,1983年);伍昆明《西方首批传教士进藏的活动和藏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民族研究》1985年第6期),《古格土王对基督教的支持和僧人的对策》(《中国藏学》1991年第3期);王永红《略论天主教在西藏的早期活动》(《西藏研究》1989年第3期);房建昌《西藏基督教史》(《西藏研究》1990年第1、2期);保罗、泽勇《盐井天主教史略》(《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万明《西方跨越世界屋脊入藏第一人——以安德拉德葡文书信为中心的探析》(《中国藏学》2001年第3期);董莉英《天主教在西藏的传播(16—18世纪)及其影响——兼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泽拥《异质文化击撞下的“新神话”——从传教士个案看天主教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交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刘锦涛、蓝琪《论基督教在西藏传播失败的原因》(《中国藏学》2008年第2期);喻天舒《传教士与古格王国的覆灭》(《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刘锦涛、张箭《基督教传入西藏年代析》(《西藏研究》2008年第5期)等,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大量翻译国外有关传教士在藏活动,以及汇报给教廷的丰富资料,并利用藏文、汉文及其他文字资料相互印证,才会使本论题的研究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十一)外国侵略西藏史研究

关于英国和俄国侵略中国西藏地方历史的论著,主要有: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王远大《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3年);周伟洲主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1年);秦永章《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等,对英国、俄国和日本在西藏的侵略活动做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苏发祥《伸向雪域的魔爪——从波格尔使藏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胡岩《雪域高原不会忘记——1904年英国侵略西藏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徐平、路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孜》(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李国柱《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斗争的历史记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等则是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给读者展示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和地点的著述。

有关帝国主义势力侵略西藏的论文比较多,诸如:1950年军委情报部内部编印出版了《英美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史料》;蔡美彪《西藏问题的过去和现在》(上海《大公报》1951年2月16日);丁名楠、张振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西藏的罪恶历史》(《历史研究》1959年第5期);张广达《沙俄侵略西藏考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第1期);黄万纶《英俄对西藏经济侵略的历史考察》(《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王远大《从<尼古拉二世致达赖喇书>看沙俄侵略我国西藏政策的变化》(《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陈一石《印茶倾销西藏与清王朝的对策》(《民族研究》1983年第6期);柳陞祺《汤姆斯•马吝入藏始末》(《西藏研究》1986年第2期);石楠《关于英俄争夺西藏的矛盾与冲突》(《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恰白•次旦平措《门巴地区自古以来为中国版图之历史证据》(藏文,《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0期,1988年);吴从众《英国入侵西藏东南地方史略》(《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次仁加布《试论西藏抗击森巴入侵之战》(《西藏森巴战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巴桑旺堆《荣赫鹏远征军所盗藏文文献调查报告》(《军事科学》2004年第4期);杨公素《所谓“西藏独立”的由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等,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入侵西藏、掠夺中国土地财富,制造“西藏独立”的丑恶本质。秦永章《近代日本渗透西藏述论》(《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1906—1908年日本当局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接触》(《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等揭示了日本在西藏侵略、渗透活动。

台湾地区学者也发表了数篇有关文章,如:程时敦《清末民初外人侵我西藏史》(台北蒙藏委员会,1954年);罗荣汇《一九○四年英荣赫鹏进军拉萨始末》(《中国边政》第113期, 1991年);吴俊才《最近两百年的西藏外患》(《西藏研究》,中国边疆历史语文学会出版,1960年)。

晚清边疆危机和边界问题,也受到台湾学者的关注,欧阳无畏《关于拉达克与西藏的边界》(《问题与研究》第1卷第4、8、9期,台北,1962年),《中印缅边界与麦马洪线》(台北《问题与研究》第1卷第8、9期,1962年),《克什米尔与中国边界》(《中华杂志》第3卷第9期,1965年)等是其中的代表。张哲诚《西部西藏——拉达克王国》(《中国边政》第86期,1984年)介绍了拉达克这个小王国的有关情况。

(十二)通史与区域史

西藏通史是西藏古代历史研究在一定阶段成果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通史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体例完备,叙述严谨,但是内容丰富性欠缺。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自成一家,但资料单薄。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年)提纲携领,易于掌握,但涉及面有限。恰白•次旦平措、诺昌•吴坚编《西藏简明通史》(上中下三卷,བོད་ཀྱི་ལོ་རྒྱུས་རྒས་རགས་རིམ་གཡུ་ཡི་ཕྲེང་བ། སྟོད་ཆ། སྨད་ཆ།西藏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至1991年3月)资料丰富,早期历史内容丰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也是藏族学者编撰的水平最高的西藏通史著作,美中不足的是该书体例不全,民国部分较为薄弱;2000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压缩本《西藏通史简编》。此外,还有毛儿盖•桑木旦《藏族史•齐乐明鉴》(《四川藏学研究》第1-2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1994年);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出版社,2002年)较为完整地叙述了西藏历史的发展过程;平措次仁《藏史明鉴》(དེབ་ཐེར་ཀུན་གསལ་མེ་ལོང་།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周华《藏族简史》(བོད་ཀྱི་ལོ་རྒྱུས་གླེང་བའི་གཏམ།民族出版社,1995年);赵萍、续文辉《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罗广武、何宗英编著《西藏地方史通述(上下)》(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次旦扎西主编《西藏地方古代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罗广武编著《简明西藏地方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都是简明介绍西藏地方历史的著述;陈庆英、丹珠昂奔、喜饶尼玛、廖东凡、张晓明、周爱明《西藏史话》(鹭江出版社,2004年);马丽华《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则是西藏历史知识大众化的力作。台湾地区学者李霖灿著有《西藏史》(《边疆文化论集》第3卷,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简述了西藏历史梗概。

关于西藏区域史研究的著作有:格勒、刘一民、张建世、安才旦《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2年再版)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关注藏北牧民的一部学术性成果;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系统介绍拉萨发展历史;李光文、杨松、格勒主编《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出版社,2000年)是全面展示昌都地区历史与现状的著作;谢廷杰、洛桑群觉编著《西藏昌都史地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是考察昌都史地的一部著作;土呷《西藏昌都历史文化研究文集》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并参考文献资料,多年研究昌都地区历史与文化成果的汇集;王川《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则是研究晚清和民国昌都社会的专著;霍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以考古资料为基础探索阿里地区的宗教文化;古格•次仁加布《阿里文明史》(མངའ་རིས་ཆོས་འབྱུང་གངས་ལྗོངས་མཛེས་རྒྱ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作者关于阿里历史宗教研究论文的汇集;波密县历史资料整理小组编《波密史》(སྤོ་བོའི་ལོ་རྒྱུས།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简述区域历史沿革。有关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藏族历史著作,如:黎宗华、李延恺著《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恒杰《迪庆藏族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冯智《云南藏学研究——滇藏政教关系与清代治藏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等,虽然专述其他藏族历史,间或也涉及西藏地方历史与文化,均有参考价值。

(十三)专门史

西藏地区的封建农奴制研究重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和80、90年代,王森、王辅仁《废除西藏喇嘛寺庙的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民族研究》1959年第8期);叶鲁、禾示《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初步分析》(《民族研究》1959年3期);吴从众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系学者专题论文汇集;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一书,是系统和全面研究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专著;刘忠《西藏差巴型庄园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论西藏领主占有制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3期),《论明朝西藏的归属与领主制的演变》(《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张江华《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基本类型》(《民族研究》1988年第6期),《西藏封建庄园和西欧中世纪社会》(《民族研究》1991年第5期),《从国际人权文书看西藏废除农奴制度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郭冠忠《论西藏封建庄园的内外差剥削》(《藏族学术讨论会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西藏领主庄园的经营管理》(《西藏研究》1984年第2期);申新泰《关于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差税问题的两个藏文历史档案资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从原西藏地方政府两件历史档案看西藏的债务问题》(《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等。

关于西藏地方的政教合一制度研究方面,东噶•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བོད་ཀྱི་ཆོས་སྲིད་ཟུང་འབྲེལ་སྐོར་བཤད་པ།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依然保持着本领域的前沿水平;王献军《1751年后西藏政教合一制下的权力分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西藏政教合一制形成原因再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对“政教合一制”定义的再认识》(《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陈小平、毕雅丽、刘红卫《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变迁》(《中国商界》2008年第10期);马菁林《旧西藏与中东传统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政治制度之比较研究》(《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平措塔杰《再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概念和1642-1705年政教合一制度的有关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戴发望《后弘期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元代西藏的政教合一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李文萍 《从西藏地方与中世纪西欧“政教合一制”形成之比较谈“政教合一制”的认识与把握》(《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进行了考察、分析。王献军《西藏政教合一制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则是近来研究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一部专著。

台湾地区学者对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发表多篇论文进行探讨,胡进杉《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形成原因之研究》(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末刊硕士论文,1981年);王章陵《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形成的原因》(《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16》,1986年);张骏逸《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西藏政制研讨会论文,1989年);林明昌《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研究》(《国际佛学研究》第2期,1992年);汪幼绒《汉藏檀法关系与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之考察》(《中国边政》第124期,1994年)等。

关于藏传佛教研究的论著众多,诸如: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是系统研究藏传佛教思想史的重要研究成果;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则是藏传密教的资料汇集与沿革考察;吴均《藏传佛教面面观》(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简明并系统考察藏传佛教的著作;克珠群佩《西藏佛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是目前最为系统地研究有关西藏地区佛教发展历史的专著。蒲文成《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唐景福《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杨贵明、马吉祥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杨贵明、马吉祥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等,则是较具代表性的研究藏传佛教历史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馆、西藏社会科学院汉文文献编辑室合辑《藏事论文选•宗教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汇集了前人,特别是民国时期宗教研究学者有关西藏佛教及其发展历史的论文。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的信仰类型与祭祀仪式》(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则是一部对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学术专著。

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以及佛教在吐蕃王朝时期的发展和地位,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发展历史等专题,受到藏传佛教研究者的关注,出版了多部著作和论文,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雪域知识百科金钥•藏文文选”丛书包含许多西藏古代历史,特别是佛教史内容的著作,如:藏文文选(12)为措如•次朗《宁玛教派史略》(གངས་ལྗོངས་རྒྱལ་བསྟན་ཡོངས་རྫོགས་ཀྱི་ཕྱི་མོ་སྔ་འགྱུར་རྙིང་མའི་ལུགས་ཀྱི་ལྟ་སྒོམ་སྤྱོད་གསུམ་གྱི་རྣམ་གཞག་མདོ་ཙམ་བརྗོད་པ་ཚེས་པའི་ཟླ་བ་ཞེས་བྱ་བཞུགས་སོ།民族出版社,1989年),土登维色旦白尼玛《宁玛教派源流》(藏文版,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藏文文选”(18)为祥萨•格桑却吉坚赞《藏蒙佛教史》(བོད་སོག་ཆོས་འབྱུང་།民族出版社,1992年);尕藏嘉《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贡觉嘉措《直孔法史》(འབྲི་གུང་ཆོས་འབྱུང་།民族出版社,2004年);勘珠•贡确丹增《宁玛派源流》(ཆེ་བ་དྲུག་ལྡན་དཔལ་གསང་ཆེན་སྔ་འགྱུར་རྙིང་མའི་ཆོས་འབྱུང་ངོ་མཚར་ཚད་མ་སུམ་ལྡན་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民族出版社,2005年);蒲文成、参看加《藏密溯源——藏传佛教宁玛派》(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土登尼玛《噶当文集》(1—60函)(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土登泽仁《珠巴噶举佛教史》(འབྲུག་པ་བཀའ་བརྒྱུད་ཀྱི་ཆོས་འབྱུང་།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等。其中一些著作已经被翻译为汉文,如:藏文文选(10)为赛仓.罗桑华丹著,王世镇译《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藏文文选(13)措如•次朗著,王世镇译《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年)等,是研究西藏佛教教派史的重要成果。沈卫荣《西藏历史和佛教的语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一书,收录作者藏汉佛教文献研究的多篇论文,以及研究元代西藏历史的若干篇论文。

专题研究论文为数更多,诸如:班班多杰《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论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藏传佛教“自空见”之源流考释》(《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巴桑旺堆《佛教传入西藏的年代考证》(台湾藏学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强俄巴•次央《第四世达赖喇嘛云登嘉措业绩简述》(《中国藏学》1998年第4期);才让太《佛教传入吐蕃的年代可以推前》(《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等,是其中的部分成果。

人物特别是宗教人物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值得关注,如: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班禅额尔德尼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利用藏汉文资料,系统研究了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尔德尼的生平事迹和重大历史活动;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按年代顺序介绍了格鲁派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和历代活佛的活动;陈庆英等著《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则利用藏文资料,全面介绍和探讨历代达赖喇嘛生平事迹;马林《历史的神奇与神奇的历史——五世达赖喇嘛传》(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研究五世达赖喇嘛生平事迹的专著。关于宗喀巴、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研究颇为集中,其他各教派领域和名僧也受到重视。台湾地区学者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如:王吉林《达赖和班禅在藏胞中政治地位之研究》(《蒙藏专题研究丛书之4》,1984年)等。

西藏自治区还组织专家编写了大批寺庙志,诸如:仁钦贝桑《楚布寺志》(民族出版社,1995年);扎什伦布寺编写组编著《扎什伦布寺历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何周德、索朗旺堆编著《桑耶寺简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丹贝卓美《敏竹林寺》(ཨོ་རྒྱན་སྨིན་གྲོལ་གླིང་གི་དཀར་ཆག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仁青白桑《楚布寺志》(民族出版社,1995年);恰白•次旦平措《大昭寺史事述略》(《西藏研究》1981年创刊号);彭措朗杰《扎什伦布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托林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等。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哲蚌寺志编委会编《哲蚌寺志》(དཔལ་ལྡན་འབྲས་སྤུངས་དགོན་གྱི་དཀར་ཆག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是系统、全面介绍和研究哲蚌寺的著作。

藏传因明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包括:王森《因明在西藏》(中华书局,1989年);杨化群《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民族出版社,1994年);李元光、刘俊哲、王玲、李娅《藏传佛教直观主义认识论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

台湾地区学者对西藏佛教也极为重视,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诸如:许明银《西藏佛教史》(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1988年),《西藏佛教之宝》(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释圣严《西藏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等专门著作。陈玉蛟《〈现观庄严论〉初探》(《中华佛教学报》第2期,1988年);林崇安《藏族、藏王与西藏佛教之源流研究》(《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1989年);释慧严《禅宗在西藏》(《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1994年);许渊钦、萧金松、王惠雯《冈波巴〈解脱庄严宝论〉之研究——以基、道、果为中心之探讨》(台北,2005年)等论文。

西藏地区其他宗教的传播和发展历史也受到重视。房建昌《西藏穆斯林的来源及其生活》(《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西藏的回族及其清真寺考略》(《西藏研究》1988年第4期);周传斌、陈波《伊斯兰教传入西藏考》(《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周传斌《世界屋脊的伊斯兰教文化》(《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文化研究方面,王尧《藏学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从语言文字、考古、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天文历法等八个方面,介绍藏学研究主要领域的成果。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全面叙述了藏族文化的内容与沿革;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以丝路文化交流为线索,重点考察唐代了吐蕃与周边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联系与交流;《青藏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系统和全面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地区各族文化,特别是藏族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地域特色。王尧、黄维忠《藏族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则以长江流域为主线,展示了藏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藏族文化以及汉藏文化交流。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利用民族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取得较大收获,其中也涉及藏族古代文化内容。

西藏古代文学史研究其中包含西藏古代史研究的部分内容,中央民族学院编写组《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后增订修改出版为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主编《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王沂暖、唐景福《藏族文学史略》(青海民族出版,1988年);佟锦华《藏族古典文学》(吉林教育出版,1989年),《藏族传统文化概述》(中国藏学出版,1990年)等,都是通史、通论类著述。

西藏地方经济货币历史研究方面的著作包括: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系统和较为全面叙述西藏地方经济发展史,侧重近现代史,古代部分薄弱;陈崇凯《西藏地方经济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一书侧重叙述西藏与内地经济联系;肖怀远《西藏地方货币史》(民族出版社,1987年),王海燕《西藏地方货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则是专门考察西藏地方货币的著述。

西藏医学与天文历算有着悠久的传统,关于藏族医学研究方面也出版了多部通史类著作,如黄明信、陈久金《藏历的原理与实践》(民族出版社,1987年);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格桑陈来《藏族医学史》(བོད་ཀྱི་གསོ་རིག་བྱུང་འཕེལ་གྱི་ལོ་རྒྱུ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强巴赤列主编,慈诚坚赞副主编《西藏藏历学大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蔡景峰《藏医学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

西藏科技史研究领域,也出版了两部通史类专著:张天锁《西藏古代科技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1999年)和牛治富主编《西藏科学技术史》(西藏人民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年)。

西藏古代寺院建筑,最重要的成果是《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该书中包含作者1959年对西藏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寺院调查研究的成果,有很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中国古代建筑:西藏布达拉宫》(文物出版社,1996年)也是一部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学术资料性著作。中外合作研究成果中,[丹]拉森(Knud Larsen)、[挪]Amund Sinding-Larsen合著的《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传统西藏建筑与城市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则是一部以拉萨为例,深入研究西藏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上乘之作。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分吐蕃王朝以前的藏族建筑、吐蕃王朝及其分裂时期的藏族建筑、元代及元代以后的藏族建筑等内容来探讨西藏的建筑文化。木雅•曲吉建才《藏式建筑的历史发展、种类分析及结构特征》(《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 1999年),《西藏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甲日巴•洛桑朗杰《西藏传统建筑概述》(藏文版,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7年)等,都是专门论述西藏传统建筑的著作。

西藏地方军事史研究了文章和著作有:王献军《藏军史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巴桑罗布《藏军若干问题初探》(《中国藏学》特刊1992年);陈炳《藏军史略》(《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西藏自治区政协 1985年铅印本);索南泽摩《藏族古代军事理论研究》(《中国藏学》藏文版,1996年第1期);廖立《中国藏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等。

西藏古代艺术史研究方面,有安旭《藏族美术史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岩画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熊文彬《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以江孜白居寺为例研究了西藏中世纪藏传佛教绘画艺术;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会议论文集,涉及古代考古与艺术研究论题多篇。此外,还有谢继胜《唐卡起源考》(《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阿旺克村《西藏舞蹈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丹巴饶旦、阿旺晋美《西藏美术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丹巴饶旦《藏族传统绘画史》(བོད་ཀྱི་སྲོལ་རྒྱུན་མཛེས་རྩལ་ལས་བྲིས་འབུར་གཉིས་ཀྱི་བྱུང་བ་བརྗོད་པ།民族出版社,2007年);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边多《西藏音乐史话》(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谢继胜、罗文华、景安宁主编《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第三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谢继胜主编《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等。

西藏古代体育史研究方面,恰白•次旦平措《简述藏族传统体育中的“男子九能”》(《西藏研究》藏文版1996年第3期);丁玲辉《从藏汉文献记载看西藏古代体育及其发展原因》(《西藏研究》 2005年第4期),《略论吐蕃时期汉藏体育与医学文化交流》(《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西藏古代的射箭运动》(《西藏研究》2009年第4期);丁玲辉、佘静芳《西藏古代军事与体育相互的促进作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等。拉巴平措《藏式健身宝卷:藏族传统健身法集成》(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利用藏文典籍健身资料,发掘其优秀成分和当代价值;丁玲辉、杨海航、佘静芳《西藏古代体育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是论述西藏体育中的文化内容的著作。

汉藏翻译研究,也有论文和著作问世,罗秉芬、周季文《藏文翻译史上的重要文献——〈语合〉》(《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5期);侃本《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赤烈曲扎《藏族翻译史论概要》(བོད་ཀྱི་ལོ་ཙྰའི་རིག་ལམ་རྣམ་བཤད་བློ་གསལ་འཇུག་ངོགས།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等是其中的部分成果。

西藏古代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多少不等的都有专著出版,诸如:欧朝贵《西藏历代藏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郑灿《西藏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陈庆英《中国藏族部落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周润年、刘洪记《中国藏族寺院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增订版,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江荻《藏语语音史》(民族出版社,2002年);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自治区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顿珠拉杰《西藏本教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次旺俊美主编《西藏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8年);杨清凡《藏族服饰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玉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华热•多杰《藏族古代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房建昌《西藏盐史研究》(《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1期)等。任新建《雪域黄金:西藏黄金的历史与地理》(巴蜀书社,2003年)介绍了中国藏区开采与使用黄金的历史、清代以来藏区金矿文献考析、外国对西藏金矿的探询与记载、近代藏区黄金开发与重要金矿、影响藏区黄金开发的各种因素等内容。

关于西藏历史上相关问题研究辨析,也多有专著和论文关注,诸如:汪钦《评李有义先生研究西藏的论著中有关历史部分》(《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一丁《关于西藏史实的几个问题之商榷》(《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王辅仁、陈庆英《关于藏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1990年第5期)等。王家伟、尼玛坚赞《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五洲出版社,2000年);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张云《西藏历史问题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2008年增订本)等,是有关西藏历史重大问题,特别是针对国外及达赖喇嘛流亡集团歪曲西藏历史地位的进行了分析和辩驳。

藏学界前辈学者的研究文集,包含了许多古代史研究专家的成果:《恰白•次旦平措选集》(ཆབ་སྤེལ་ཚི་བརྟན་ཕུན་ཚོགས་ཀྱི་གསུང་རྩོམ་ཕྱོགས་བསྒྲིག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收录作者最有代表性的论文,诸如依照《弟吴教法源流》考证聂赤赞普来到雅隆地区被拥立为王的历史,以及通过考证,认为传说为吞弥•桑布扎撰写的《松》、《达》两部语法著作,其实渊源应是元代著名藏族学者萨迦•班智达的一部语言学著作——《文字拼合论》等,均成一家之言。诸如《南喀诺布选集》(ནམ་མཁའི་ནོར་བུའི་གསུང་རྩོམ་ཕྱོགས་བསྒྲིག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强巴赤列选集》(བྱམས་པ་འཕྲིན་ལས་ཀྱི་གསུང་རྩོམ་ཕྱོགས་བསྒྲིག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对藏医学及其历史的研究;《东噶•洛桑赤列选集》(དུང་དཀར་བློ་བཟང་འཕྲིན་ལས་ཀྱི་གསུང་རྩོམ་ཕྱོགས་བསྒྲིག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对文献整理和宗教的精深的研究,以及《霍尔康•索朗边巴选集》(ཧོར་ཁང་བསོད་ནམས་དཔལ་འབྱོར་གྱི་གསུང་རྩོམ་ཕྱོགས་བསྒྲིག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对藏语及历史人物的研究;诺章•吴坚《诺章•吴坚文集》(ནོར་བྲང་ཨོ་རྒྱན་གྱི་གསུང་རྩོམ་ཕྱོགས་བཏུ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对语言、历算和人物的研究,等。

汉文藏学文集包括:《邓锐龄藏族史论文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是作者长期深入研究元明清西藏地方历史,以及翻译国外学者有关成果的汇集,学术价值甚高,对明清有关涉藏历史人物事迹考证尤其精深。《吴均藏学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黄明信藏学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关于藏历的翻译和研究;《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涉及西藏古代史地;《陈庆英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利用藏文资料对元朝和清朝西藏地方宗教和历史的研究;《祝启源藏学研究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对河湟吐蕃政权的研究;《柳陞祺藏学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关于清朝西藏地方历史及英国人在藏活动史研究等,这些文集比较集中地汇集了各位学者在藏学不同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一些会议论文集,如: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西藏民族学院编《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以及论文选编,如《西藏七百年》(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等,也收录了不少有关西藏古代历史研究的论文,其中不乏精湛之作。

————————————————————

[①]本文台湾藏学研究部分,参考了林冠群《近五十年来台湾的藏族史研究》(徐正光、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回顾与展望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