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汉对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3:3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梵汉对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者的重视和推动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的论文中有具体文本的个案研究也有方法论的探索。

陈明发表的《“黑头虫”的梵语词源再探——兼论佛经中“黑”的贬义用法》(《文史》第1辑)利用梵文原典和汉译追溯该词的词源,并对黑色在佛典中的贬义用法作了延伸考察,是在梵汉对勘基础上深入理解汉译佛经语言的一个很好的示例。

王继红发表了《梵文佛典〈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语态范畴翻译研究》(《人文丛刊》第五辑)和《隋唐对外汉语教学史考》(《绥化学院学报》第6期)两文。前文考察梵文佛典《俱舍论》中动词语态范畴在汉译本中的翻译方法,分析真谛与玄奘两位译师对梵语动词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的语言策略,指出因为汉语中并没有梵语动词系统的屈折变化,所以只能使用分析性手段,或者利用动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来翻译梵语中的带有语态标记的动词。后文部分内容考察了以梵语为母语的外来僧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并且指出义净编著的《梵汉千字文》是中国最早的梵汉双语词典,不仅是中国人学梵语的好帮手,而且对懂得梵文的外国僧人学习汉语也不无裨益。

姜南则集中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期)尝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初步证明“S,N是”句是原文一类繁琐句型的汉译,虽然也表判断,但句中的“是”并非系词,仍为指示代词。《佛经汉译中呼格的凸显与转移》(《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0辑)在对《法华经》进行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中揭示汉译佛典语篇结构的一个特点,即译者利用符合汉语类型的词汇语法手段,凸显原文由名词呼格变化表达的篇章衔接功能,在实现翻译对等转换的同时,也呈现出汉译佛典的语篇特点。《〈法华经〉梵汉对勘二题》(《宗风》庚寅春之卷2010)通过对《法华经》进行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揭示其文本流传及汉译本语篇结构的特点。《梵汉对勘与佛教汉语研究刍议》(《宗风》庚寅冬之卷2010)则对汉译佛典的语料价值和语言性质,梵汉对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问题作了阐述。

党素萍发表了《略谈〈八千颂般若经〉历代汉译本的特点》(《南亚研究》第3期)一文。该文根据梵文校勘本和六个汉译本所进行的梵汉对勘,分析了不同时期汉译本的特点,并揭示出各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以此一窥从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的历史流变。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