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社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3:3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中的传统重点内容。孙继琼等人所著《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西藏卷(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4册。其中《扶贫综合开发绩效研究》从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的基层组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与宗教、社会事业入手,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的有关情况。《民族手工业村》则以贡嘎县杰德秀居委会为代表性案例,对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解析,以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性经验资料。《天路带来吉祥》以那曲县那曲镇门地二十二村为调研对象,从微观视角阐述了青藏铁路开通以来给铁路沿线和整个西藏带来的变化。《青藏铁路带来的新农村》则以堆龙德庆县柳梧村为个案,阐述了青藏铁路建设及开通以来给柳梧村及其村民带来的变化。

高大洪、郭海亮等人的《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选择研究——以拉萨市社区管理个案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拉萨由于社区自治的条件尚未成熟,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政府主导型模式是目前拉萨市社区管理的唯一选择。朱新林的《西藏社区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期)一文,认为西藏的社区服务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今后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投入,加大社区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活动,加强社区环境和社会治安治理,为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川、刘波的《近代西藏昌都地区汉人社会生活初探》(《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以西藏昌都地区为考察中心,复原了近代时期(1840—1959)生活于斯的汉族人群体的基本状况,分析了近代昌都汉族人的社会生活,包括原籍来源、职业构成、社会组织、精神生活等相关情况,论证了历史上藏汉民族人员往来、血脉相连的民族关系。

陈默的《西藏村落公共空间与村民阶序——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空间为分析视角,对该村村落公共空间,以及此空间内的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马宁的《甘肃南部林区族群生存文化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以舟曲县3个藏汉村寨为例》(《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认为甘肃省南部林区藏汉村寨的以森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与以苯教为核心的生存文化形成了不同民族间的共生关系,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贡保扎西、琼措的《论藏族村落中的民间组织及其社会功能——以舟曲县武坪乡那下村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对“比瓜把”和“杂安部”这两大民间组织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力图较为准确地反映这些颇具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民间社会组织对藏区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叶静珠穆的《藏区村寨年龄组织个案调查——以松潘热务沟卡卡村为例》(《西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一文,通过对村落年龄组织一般情况、功能及特征、制度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分析了年龄组织对当地村落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