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研究
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同年,学术界紧随热点问题,有关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的成果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对西藏的研究。
刘同德的《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书,共分9章,通过建立青藏高原区域SRED系统(社会、资源、环境与发展系统)结构模型,创新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八大主题及十项发展原则,构建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并就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资源支持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持系统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实证分析,从而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推进到制度支持系统层面,强化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智慧建设。
宗刚、孙东涛的《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第5期)一文,对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教育,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等建议。
宗刚、李鹏的《西藏经济增长:事实、机理及政策选择》(《中国藏学》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必须考虑到西藏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性。在外部援助与西藏本身经济动力机制的完善中,密切关注西藏社会资本对生产与金融资本积累的巨大影响,更有针对性地选择促进西藏经济增长的经济社会政策。
赵锦辉的《化资源优势为可持续发展优势——关于西藏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经济研究参考》第63期)一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自然条件、人口、宗教、援藏等角度,政策性结论三方面进行分析。
李国政、杨峰的《西藏“非典型”产业演进路径研究——基于中央财政补贴的视角(1978—2008)》(《当代经济管理》第6期)一文,认为西藏产业演进的路径有着明显的“非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演进的次序和典型演进不同,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外力作用而过于显著,而中央给予西藏大量财政补贴,更强化了这种非典型的演进路径。
张佳丽、贺新元的《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刍议》(《西藏研究》第4期)一文,认为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关键在于提升西藏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培育西藏特色优势产业。
绽小林的《试论青海玉树灾区实现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一文,结合玉树地区的具体情况,尝试提出了玉树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