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了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使西藏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只有我们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有效地改造和利用环境。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其中也不乏大量知识性、资料性的图书与文章。刘务林的《“世界屋脊”上的生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应当算是其中之一。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西藏的自然地理、气候变化及生态布局,简明、准确而全面地提供和反映了西藏林业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和现状。特别是该书将整个西藏分为四大生态特点区,分别详细介绍了各个区内的生态特点,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动物的习性,并配有各生物种属的拉丁文。还详细介绍了西藏各个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重要湿地。书中还配有西藏自然地理分区图和自然保护区分布示意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生态足迹法通过定量衡量满足特定区域内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所需的各类土地面积,并对比自然界可提供的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从而定量研究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胡世辉和章力建撰写的《基于生态足迹的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分析:以贡布自然保护区为例》(《资源科学》第1期)一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极重要因子。顾延生、陈雪梅和景芳撰写的《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及对策》(《柴达木开发研究》第3期)一文所考察的青藏铁路沿线的高原腹地是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绝大部分都属于泛北极植物,其植物以青藏高原特有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类在这些区域活动少,因此这些地区的植被(生态)演化是自然进行的。研究这些耐寒、耐旱植物的生长奥秘,为更好地保护该地区植被,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是拉萨河流域主要的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水源。布多、罗文培、王燕飞和扎西次仁的《拉萨河流域水体铅、锌含量的初步研究》(《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通过对拉萨河流域定点采样并对样品中铅、锌的含量进行测定,掌握拉萨河流域水体中铅、锌的含量,初步分析拉萨河流域铅、锌污染状况和污染源,提出拉萨河流域水体铅、锌等重金属污染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对策。
以往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及环境效益以及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青藏铁路对沿线冻土层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涉及整个青藏高原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的研究很少。王旭、周爱国、甘义群、张溪和张俊合作撰写的论文《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期,第24卷)就涉及了这个少有人涉足的领域。他们认为,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但其脆弱的地质环境制约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了促进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文章分析了青藏高原具有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现状特点,因矿产资源开发产生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造成水均衡破坏与水污染、诱发的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保护对策。要保护好脆弱的地质环境就要在开发前做好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开发过程中,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保证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青藏高原脆弱的地质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为保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利益补偿模式,按照受益者补偿原则,解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补偿。刘艳的《三江源地区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模式研究》(《柴达木开发研究》第6期)结合三江源区现实状况与已取得的实践经验,主张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利益补偿模式,提出了建立利益补偿模式的政策建议。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