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础教育研究
本年度涉及基础教育方面的文章仍然较多,如王川的《民国中后期西藏工布江达“江达小学”的创办及其历史作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5期)。关于民国中后期(1940—1949)西藏地方的初等教育状况,学术界的研究除了国立拉萨小学之外,尚不多见。本文根据中国台湾新公布的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复原当时西藏工布江达一地的江达小学,叙述其创办始末,归纳其创办的实际效果及历史意义。
周润年的《西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6期)根据在西藏调查的情况,就目前西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发展西藏教育的一些建设性对策。
德吉央宗、张阿兰的《对现行西藏教育支出结构的分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6期)一文根据2007年以来的统计年鉴数据,对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的西藏教育发展经费支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要解决现阶段西藏教育经费不足、经费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必须对现有西藏教育投入体制进行改革,拓宽教育支出渠道,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支出,同时,教育资源的配置要结合当前西藏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贾荣敏的《藏族游牧背景下教育模式的田野调查与宏观分析——以刚察县为个案》(《青海社会科学》第5期)一文以青海省刚察县为个案,通过对刚察县现代民族教育的课程设置、使用教材及学生升学率、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游牧区藏族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探讨了除却影响藏族游牧区教育发展的客观显性因素,还应注意到影响其发展的隐性因素。
马汉斌、陈崇凯的《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与历史经验》(《民族教育研究》第1期)一文以档案材料和统计数字为依据,简述了西藏现代教育创建的历史背景,重点分析和阐述西藏现代教育创建、初步发展、曲折前进、调整巩固稳步发展和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五个阶段的发展道路,从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西藏现代教育不断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孙百才的《不同民族的教育收益:藏、回、汉的比较》(《民族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一文使用明瑟方程估计了不同民族的教育收益,尤其比较了汉、藏、回三个民族的教育收益。结果发现,少数民族的教育收益率高于汉族,其中,藏、汉大体相当;回族远高于汉族。教育收益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明显,在汉、藏族内部男性高于女性,而在回族则相反。增加对这一结果的社会认知可以很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家庭投资教育的热情,促进更多的少数民族儿童入学。
多杰的《从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谈西藏发展继续教育的现实必要性》(《继续教育研究》第10期)一文从西藏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根据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独特优势,客观分析了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改善西藏人力资源总量、学历、素质、结构、布局等状况的积极作用,提出了西藏发展继续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佘静芳《教育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中国藏学》第2期)论述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竞技体育在西藏的广泛开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与普及渐呈弱势,有些传统项目甚至濒临失传,由此提出教育应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担起责任,以满足当代和后代的精神文化需要。
宋兴川、乐国安、胡海军的《汉藏大学生不同年级和专业信仰的跨文化比较》(《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通过对778名汉族和776名藏族大学生调查的有效问卷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学变量下汉藏族大学生信仰存在差异: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有超自然信仰和实用信仰,年级之间、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不同年级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具有宗教信仰、神灵崇拜;不同年级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具有生命崇拜和家族崇拜;不同专业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具有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藏族医科、师范大学生比汉族医科、师范大学生具有生命崇拜。
自尊对个体健康心理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藏族大学生由于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存在着种种心理问题。陈文丽、李子华的《藏族大学生自尊现状调查报告》(《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通过对藏族大学生自尊水平及其规律的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对藏族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