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研究(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3:56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四、藏戏研究

藏戏在青藏高原流传已久,但对藏戏的研究应该是一项新兴的学术事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迄今国内的藏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0年度藏戏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开拓,出现了两部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并且随着藏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各地对于藏戏的保护和发展也进行了不少思索。特别是藏戏传人和藏戏的未来前景方面,给予了不少关注。

本年度值得介绍的是李宜的《20世纪国内藏戏研究综述》(《西藏研究》第4期)。这篇文章将20世纪国内藏戏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来总结研究。尽管文章介绍和评述的论著基本上均是汉文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较全面地突出了国内藏戏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文章认为,国内藏戏研究包括1930—1970年代末的第一阶段和1980—1990年代末的第二阶段。前一阶段是研究的初发期,后一阶段是兴盛期。文章着重总结了后一阶段取得的成绩,认为此阶段在“历史渊源、剧种流派划分、藏戏剧目、面具艺术、表演音乐和现状发展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也提出了在“藏戏剧目、美学特征、表演艺术等方面”关注不足的问题。特别要提到的是文章对于上世纪“藏戏起源”和“藏戏剧种”上引起的讨论,循着历史进展,给予了比较恰当的总结。

赤烈曲扎翻译的《八大传统藏戏》(中国藏学出版社)收有《诺桑王子》、《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白玛文巴》、《赤美更登》、《顿月和顿珠》等八大传统藏戏。作者将传统的八大藏戏,按原木刻版,首次全部译成汉文,对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艺术,加强汉藏文化艺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曹娅丽在其多年来研究安多藏戏的基础上,推出了《黄南藏戏》(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对青海省黄南藏戏的历史与文化语境、黄南藏戏演出组织现状及传承人谱系、黄南藏戏艺术特征、黄南藏戏演出剧目与表演、黄南藏戏遗产的人文价值与保护、加强藏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论述,对黄南藏戏的发展和传承,以及艺术成就给予总结和论证。

一些论文和文章则进一步深入介绍了各地藏戏的基本特征,相对于过去依靠文献了解的知识来看,这些论文著者基本通过实地调查或作为当地人,来介绍比较偏僻地区的藏戏,细致和深入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如贡波扎西的《四川阿坝州“南木特”藏戏概述》(《民族艺术研究》第6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等县的藏戏团如麦洼藏戏团、若尔盖业余藏戏团、茸塔寺藏戏团、红原业余藏戏团、壤塘县业余藏戏团、赛尕寺僧侣业余藏戏团及其历史渊源、演出剧目、艺术特点等。这恐怕是近年来比较难得一见的细致描述,为学界提供了新资料。

曹娅丽也提供了新的调查材料。她的《藏戏遗产在青海河南蒙古族中的传承与文化认同——以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演述田野考察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4期),通过实地调查介绍了河南县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的来源、剧种以及演出特点等内容。《青海黄南藏戏遗产传承与表述——以托叶玛乡西顷村蒙古族藏戏演述与文化认同田野考察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第3期)一文则分析了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的演述特点,从藏戏在蒙古族僧俗群众中的传承与表述、蒙古族认同藏戏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特征入手,探析了藏戏在蒙古族族群流变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戏在蒙古族群中的文化认同。

何晶勃的《拉卜楞“南木特”藏戏概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第1期)同样通过实地调查介绍了拉卜楞地区的藏戏剧团和演剧特点等内容,特别是各地藏剧团情况的描述,相比于过去介绍拉卜楞藏戏,更加细致深入。不过,作者似乎对于过去学者的研究成绩关注不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