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艺术研究)——雕塑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3:56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雕塑

藏族雕塑艺术渊远流长,涉及佛像、木雕、擦擦等专题,题材包括神佛、人物、动物、花草树木、楼台亭阁、花纹图案等,为藏族艺术研究的又一重点。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研究为藏族雕塑艺术研究的主体。由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所著、罗文华翻译的《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书值得关注。该书作者瑞士学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1980—2006年曾多次赴西藏实地考察,2001年出版有两卷本以时代顺序编排的重要著作——《西藏佛教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书中收录了1100多件西藏各地的重要佛教造像。本书即该著作的普及本,以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萨迦寺、聂塘寺、止贡替寺、皮央寺等寺庙,西藏博物馆所藏藏传造像代表作108尊为例,从佛教造像形象的角度描述了藏传佛教的发展。金申的《藏传佛教造像流派》(《收藏》第1期)探讨了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及中国内地汉传佛像的关系,分析其造像流派。李翎的《图像与宗派:吉祥天母样式研究》(《中国藏学》第2期)则对藏传佛教“八仇凶神”之一的吉祥天母进行深入分析。作者考察了现今留存的主要吉祥天母像,并对其造像样式及相关宗派作了全面梳理。李晓岑、袁凯铮、叶星生、华觉明的《西藏铜佛像制作“昌都工匠群”的考察》(《中国藏学》第3期)在对西藏拉萨地区和昌都地区铜像作坊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发现这些铜像作坊的工匠均来自昌都的柴维乡和嘎玛乡,现已形成中国西南最主要的制作藏传佛教铜像的工匠群体。他们主要由血缘和亲戚关系组成,并在各地建立起一个个铜佛像制作工场,对亲缘关系和昌都的地理认同成为其技艺传承的纽带。

霍巍的《神幻之影——拉萨大昭寺吐蕃木雕的艺术风格与源流》(《西藏大学学报》第1期)讨论了藏族木雕艺术。文章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分析了拉萨大昭寺内现存的吐蕃时期木雕。作者注意到大昭寺的总体木构建筑除了受到印度、尼泊尔艺术影响之外,同时也明显受到内地风格的影响,并融合了南亚与中原唐文化因素,成为吐蕃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关于宗教艺术方面,在往年集中研究的“唐卡”、“壁画”这一主题上,今年又新增加了“擦擦”这一主题,而且涉及此类主题的学术论文比较多。其中,张建林的《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擦擦特征——兼谈吐蕃擦擦》(《中国藏学》第S1期)对西藏西部阿里地区遗存的11—12世纪擦擦的制作方法、表现题材、造像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一时期擦擦的风格特征并进行详细分类。作者通过对文献和其他相关遗物的比较,详细探讨了西藏后弘期擦擦的来源,作者还注意到这一时期西藏与西夏擦擦所具有的相似点,认为可能是藏传佛教艺术向北传播和影响的问题。白日·洛桑扎西、大尼玛的《藏族模制微型雕塑擦擦及其工艺特征》(《西藏大学学报》第1期)则讨论了擦擦在藏区传播的历史渊源和相关遗存情况,同时对擦擦的印制材料进行了介绍,特别提出了擦擦的印制材料与四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以田野考察为依据对传承下来的擦擦模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介绍。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