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格萨尔》史诗研究(汉文部分)——民歌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3:56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民间文学与《格萨尔》史诗研究

如同往年,在本年度用汉文写作的有关民间文学的论文中,除《格萨尔》史诗数量较多以外,其他体裁类依旧比较少。受到关注的有民歌、动物故事、谜语、传说等体裁,这其中民歌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突出。

(一)民歌

藏族民歌根据地区、演唱场景等的不同有各种差异,名称上也是如此。比如公开场合不论老少皆能演唱的歌,如赞颂歌;也有特殊场合只有部分人才能唱的歌,如情歌等等。从地区差异来说,比如名称上在安多地区将前者归属于“勒”体,后者则属于“谐”体,而这种称呼在其他地区并不完全一致。

本年度属于“勒”体民歌方面的研究有巴盖措的《卓仓藏族婚俗中的婚礼歌》(《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文章比较细致地介绍了卓仓地区的婚礼仪式及其伴随的婚礼歌,客观上为卓仓婚礼歌保存了一份可贵的民俗学资料。著者从新娘的视角,一一介绍了《出嫁歌》、《迎宾歌》等婚礼十三个过程与所唱之歌。并分析了卓仓地区的婚礼歌所反映的文化涵义,比如多民族审美取向、佛教文化、崇尚白色和媒妁的古俗等。著者还强调,除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外,卓仓婚礼歌的唱辞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谐”体民歌方面有韦仁忠的《天祝“花儿”与“拉伊”程式语对比分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作者运用“口头程式”理论来分析天祝地区“活形态”的“花儿”与“拉伊”,认为口头理论中总结的“语义程式”和“句法程式”,都能在这两类情歌中找到相同的表述。根据两类情歌结构上的差异,尽管它们中的程式句或程式语在位置上和数量上存在差别,但本质上二者都拥有大量的两类程式。这种程式的存在为演唱者提供了记忆和创作上的方便,同时,也给二者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

此外,张莉、张超的《稻城亚丁区域藏族民歌的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和魏晓兰的《四川平武南坪藏族民歌特征简析》(《四川戏剧》第4期),分别分析了稻城亚丁地区和平武南坪地区藏族民歌音乐方面的形式特征,这些研究属于民歌曲调研究,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二者附带介绍了当地民歌的种类及其文化内涵等,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新资料。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