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哲学宗教
《达赖喇嘛:手持白莲者》作者Alexander Norman为牛津大学黑修道院修士,本书以西方神学心态看待佛教传入藏地的通俗历史故事,科学理性地铺陈其行文的论述笔触,其面向为广大的西方未必了解西藏的普罗大众。从传说神王时代,观世音菩萨形象与教法首次出现在逻些(今拉萨)出发,化身转世如何成为当今藏胞深信不疑的概念开始探索,旁及大乘教法在中亚的传播过程,上古时代的苯教源流,中世纪松赞干布法王建立桑耶寺、大小昭寺的宗教史事件等,逐步推演出近代达赖喇嘛制度与观世音法脉系谱的深层链接,行文的主轴重心仍放在达赖如何取得近代政教权力的过程。
《从零开始认识达赖喇嘛》作者长田信康搭配插画图解,从普通人的常识理解切入当代西藏,包括风土地理历史与政治文化,以及达赖本人世俗的事迹。
《即身成佛的法王:现证无学金刚——贝雅达赖法王全传》作者吉仲·逞列强巴迥乃(1866—1923),系民国西康类乌齐寺住持,诺那呼图克图的表兄与传法上师,师从蒋扬钦哲旺波、蒋贡云丹嘉措、贝雅达赖等成就者,亦为伏藏师。贝雅达赖名仁增札巴,为终身修行山林的瑜伽隐士,承传宁玛、噶举两法系,精修大圆满、大手印且得殊胜成就。
《明月——顶果钦哲法王自传与访谈录》介绍的是大成就者、利美不分教派运动创始者的转世,宁玛派伏藏师、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His Holiness Dilgo Khyentse Rinpoche)。他诞生于1910年藏历三月德格一贵族家庭中,一出世即由米旁仁波切命名札西·帕久与保护,且被雪谦寺主认证为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他自幼便接受宁玛、噶举教法与实修,依止雪谦·嘉察仁波切为根本上师。1927年18岁起闭关7年。20余岁起持续开启岩藏取出法器、经文仪轨与心意伏藏,还有以空行母文字书写在贝叶纸的教法和黄卷,以藏文书写整理记录汇编成册传世。1955年入拉萨,参访大宝法王驻锡的楚布寺与宁玛派祖庭敏珠林寺,在拉萨拜见敦珠法王与达赖喇嘛。1959年移居锡金,转赴不丹,受王室邀请与信任,担任不丹国师直到圆寂。1985年起,仁波切三次返回西藏。仁波切一生精进闻思修,持戒严谨,闭关22年,精通五明与持有各大小教派法脉,从50多位根本上师获得传承,密续著作达25函,并随时无私地教授具信弟子。1991年4月19日凌晨示寂,1993年6月30日灵童诞生,1997年12月于尼泊尔雪谦寺坐床。
《大宝法王与台湾》的作者为台湾的“藏事通”——陈又新教授。1981年十六世大宝法王圆寂,由大司徒等四位仁波切负责寻找转世灵童。1992年,乌金陈列多杰受国务院认可,认证为十七辈噶玛巴。不意噶玛巴却另有宣称候选人的双胞案,此事在台湾乃至国外一些信仰噶玛噶举的寺院中心及弟子中造成莫大的冲击,政治、宗教纷争彼此纠葛不断。十世噶玛巴曾主导廓尔喀劫掠后藏扎什伦布寺,乾隆皇帝派兵驱逐征讨,廓尔喀请降,噶玛巴死,清廷将其寺院羊八井与财产转归格鲁派,徒众流放内地为奴,下令禁止其转世。直到十六世噶玛巴认证其侄接续其位,他在印、港台都有信众。此事件也使得噶玛噶举派信徒分裂,严重到必须要选边站的地步。后续发展仍有待观察。
《西藏禅修书》由西方女性修行者克莉丝蒂·麦娜丽喇嘛(Lama Christie McNally)将自己的修行经验与身体觉受,以轻松、生活化通俗、简易白话且短篇幅的形式,介绍制心一处、一心不乱的理念、方法、步骤、观想呼吸,乃至如何选取布置使内外环境舒适,尽量以浅显易懂的例子启发读者自修、共鸣的入门书。
《离死之心》可视为《西藏生死书》的进阶版,《西藏度亡经》的普及解说版。作者竹庆本乐(Dzogchen Ponlop)仁波切为身兼宁玛、噶举两传承的教育家与成就者。本书对中阴身的过程、种类与体验、破瓦迁识法,依据莲师《六种中阴教诀》、噶玛林巴文武百尊系列法教与《正念之镜》《智慧宝藏》等经典架构,详述凡夫和证悟者感知中阴的方式,如何将迷惑转化为清明境界的禅修练习,让了悟智慧的机缘得以开启。上根器者依止此书如实修行,得以投生自然显现的化身佛土中;中根者,可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一般修行者可在人道中得到较好的投生。
佛陀开示应以八正道赚钱,用途有四种:生活开支、储蓄、再投资、布施等。宁玛派曲嘉仁波切针对财物资粮的对待心态、处置方法提出佛法的开示,《与财富有约:藏传佛教的致富之道》正确地为当下迷失在物质追求的众生,提出古老智慧的佛法如何积聚、善用与布施的原理。要创造财富,必先治心,远离匮乏,改变坏习惯,力行新的行为法则:1.常请益咨询专家意见;2.犹豫不决,往往错下决定;3.知而不行,注定失败;4.闲谈是非,无心向学;5.内斗失和,信任、尊重俱失;6.主动负责,勇于任事。开发己身天分,开始冒险,创造发挥空间,放下无谓的比较,勇敢筑梦,依止信仰,同时要做到“境随心转”,正向思维,了知事物的本质,安住喜乐之中。要积聚财富,就要让自己成为财富的中心,体会不同阶层的人的思维,平等对待;体察自己起心动念,找出做事的方法。亦即,成为自己与众人的导师,轻柔地教化他人,忍受孤独,广结善缘,摄众怀柔,创造增益,依循天理定律。谦卑且关怀他人,乐于付出与分享,爱人与被爱。运用财富创造幸福,理解他人需求,感恩慈悲。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