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就台湾、香港两地有关西藏主题的出版类型与质量而言,可说是丰富、精彩且多元、争艳的一年。综合比较,本年度专书与期刊的特色如下:
1.议题取向朝庶民化、细致与特殊化发展:作者将旅藏日记、心得及感受,以小品、回忆、散文的形式集结成册,描绘深度踏勘与感官的心灵驿动,结合青藏高原壮阔的景观气候、乡野风土人文和个人主观情绪、体验的互动笔触,较往年专谈旅游资讯的商业作品,更能贴近读者所期盼了解西藏的深度需求。
2.作者职业身份与专业的多样化:不再局限于高僧议论显密佛法、人生无常的道理,也非传统专家学者剖析文史哲的专门著作。常驻藏区服务的汉族记者,分享所见所闻;留学英国的北京女导演进藏拍摄经典的BBC纪录片(A Year in Tibet)的幕后花絮与侧记文本;台湾本地心情失落的大学生,竟然剃发披袈裟长住四川德格的宗萨寺;对藏传佛教文化信仰好奇的台北熟女,远赴印度格鲁派寺院学习藏文及经论;香港单车勇闯雪域的热血家族伙伴和青少年同好;西方热爱佛教俗家人士,将博大深奥的藏传气功,转换为人人每日可在家修习实践养生健康的禅定、瑜伽运动;美籍认知神经心理学家依据藏传佛教理念,以当下民族主义、刻板印象、暴力、偏见等议题,进行实质性的跨文化对话等。
3.台北故宫博物院:引进日本京都大学曾布川宽教授策划的“圣地西藏——布达拉宫和天空至宝”特展,另命名为“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除原有123组物件,增补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交流的7件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级藏品来台展出,物件年代横跨1500年。除此而外,还包括东北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的文物精品。典藏单位有北京民族文化宫、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管理处、西藏博物馆、山南雅隆历史博物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敏珠林寺、夏鲁寺、白居寺等。2010年分别在台北故宫与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长期展览,吸引热爱汉梵藏古文明的民众观赏,同时在《故宫文物》(月刊)、《艺术家》《典藏》(月刊)等艺术类核心期刊、电视影音媒体,有详尽且多面向的系列专题报导。
4.历史类著作趋向两极化:业余作家剪贴拼凑早期国外藏学译作、名家专著等,重新编排了类似主题的白话文通史小说;另有针对当代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再次比对档案交叉检验文献的翻案作品;亦有宣称为实地考察的民族志论文;或是海外异议人士对与己立场不同的谩骂攻讦的无厘头泛论。以上所述,多半以简单的因果关系、似是而非、证据单薄的推论,加上作者个人认为理应如此的想象情节,据以建构小众阅读的非科学,且鲜有文史价值的书籍,这并非普罗大众读者之福。
至于大陆藏学资深研究人士,在台湾期刊投稿的论文,如陈庆英、周润年,另有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林孝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明珂研究员,其著作突显出文史专业作者立论主轴清晰、辩证坚实,且深入浅出易理解阅读的优质品格,令读者顺畅简白地理解复杂人物、时空背景下,梳理多线进行的重要汉藏交流史实事件与条理分明、铺陈分析扎实的演变逻辑脉络。
对业余作品所衍生误谬影响的忧虑,以及对长期投入此领域专家令人激赏典范作品的一目了然。一则以忧,一则以喜。希望出版机构事先严格把关,勿以褊狭的意识形态或市场利益取向简单行事。
此外,众所周知,藏密仪轨、咒语与观想实修,应以金刚上师、阿阇梨观察弟子根器与心性,在适当的时机、场所,亲自面对面直接地传授指导,市面上充斥普及藏密业余(非具德合格上师)的相关书籍,其中纵然剪贴网站上法王、仁波切部分的开示教诲,亦不应依此途径弘扬教理教法,笔者以为此举未符合如法的传统藏传佛教的教义及原则。
5.“马丽华现象”在台湾学界引起热烈回响:马丽华在藏工作生活27年,1987年起发表《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长篇散文,合并为《走过西藏》出版。接着写作《十年藏北》《藏东红山脉》等诗歌、散文、论著共16部,可算是第一位以纪实手法描绘西藏的作家。她具体影响了台湾旅游文学、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引发同好的讨论与研究。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