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古
本年度考古方面的论著较少,从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石器、墓葬、石窟等考古遗存及对石刻图象和文献的分析研究。
霍巍的《考古学所见西藏文明的历史轨迹》(《民族研究》第3期)一文分西藏远古时代人类活动及其遗存、西藏新石器时代与早期金属时代、吐蕃考古与西藏文明三个部分,以考古学的视角对西藏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观察与勾勒,并讨论了西藏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其和周边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问题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汤惠生在《青藏高原旧石器若干问题的讨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一文中通过介绍学界对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石器的古老性、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随机性食物搜寻经济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古老性、人类移居的时间及其过程、文化渊源、文化的适应等问题不是仅靠考古便可解决的。21世纪以后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结合了地质学、分子生物学、高科技断代、古气候与古环境学等相关学科,从而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趋势,而这种跨学科研究向我们揭示了越来越多有关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青藏高原移居和生活的信息。
许新国的《青海门源岗龙石窟的年代与族属》(《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从岗龙石窟的佛塔、佛造像的特点来看,与黑水城出土的唐卡、贺兰县宏佛塔塔基出土的擦擦、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出土的青砖佛雕像以及拜寺口双塔遗址出土的藏传佛教风格造像的擦擦等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的作品具有类似特征。因此,岗龙石窟雕造的年代应在12世纪末叶到13世纪初叶,该石窟为西夏人所刻造,其族属为党项族。
哈比布的《古水水电站西藏境内淹没区考古调查简报》(《西藏研究》第2期)一文介绍了2006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成的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古水水电站西藏境内淹没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亚那遗址、移地布石棺墓群、阿东石棺墓群、亚那石棺墓群、仁达石棺墓群、切玛拉卡石棺墓群、宗盖遗址及宗盖墓葬出土的山字格青铜剑、萨麦贡石棺墓群、扎谷西摩崖石刻等作了介绍,认为这些文物点不仅对藏东地区古代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且对川、滇、藏各民族的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为了纪念昌都解放60周年,霍巍对昌都卡若遗址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其《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新起点——纪念昌都卡若遗址科学考古发掘30周年》(《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卡若遗址发掘及其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卡若遗址的年代与分期、居民族属、生业状况、文化面貌的突变现象及其原因、卡若文化与周边地区原始文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及其学术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前景。
本年度,《中国西藏》连续发表了几篇涉及藏地考古方面的文章,比如霍巍的《洛扎考古记行》系列(第2—4期)、《西藏史前农业的历史见证——山南昌果遗址踏查记》(第6期),张建林的《古格古城遗址》(第1期),王璐的《兰毗尼石柱的藏汉文字记载》(第3期)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