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学经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其成果对当代社会中管理藏传佛教寺庙,建立新型的藏传佛家学经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学术上的依据。本年度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拉卜楞寺学习梵文的传承与现状》(录目草译,《中国藏学》2014:2)一文认为:吐蕃从公元8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大量的梵文佛经翻译,由此,不仅影响了藏民族的信仰,也影响了藏文化尤其是藏文的很多词汇。千百年来,藏族文化的传承中就有学习梵文的传统。古印度的十大梵文文法书,藏族就翻译了其中的四本,从而在藏区寺院中留下了学习和研究梵文的传统。论文以拉卜楞寺为例,对该寺中梵文文法的传承、学习和研究,以及现阶段的学习状况作了介绍。
《论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美朗宗贞《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运用管理学、制度学、比较宗教学、宗教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方法,深入探究印度佛教寺院组织制度西藏化路径、整合与自身特点等问题。文章认为从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创造性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寺院的僧伽组织制度,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体与组织形态,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在自律(内部制度)与他律(外部制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其他所有组织之功效。
《藏传佛教扎仓制度下的僧侣社会流动研究》(郭潇嵋、臧肖,《宗教学研究》2014:2)的主要内容是:藏传佛教的扎仓制度通过一套社会流动机制调节僧侣的社会身份等级,为藏传佛教这一宗教文化系统注入活力:在进入扎仓阶段,寺庙扎仓通过对学僧的资质进行规定,以及有选择性地考察筛选,对个体从俗众向僧侣阶层的流动进行控制;在扎仓学习阶段,学僧的社会流动主要是水平形式的,但整个扎仓学习的过程是学僧向上流动所必需的步骤;在学成毕业阶段,扎仓制度借助寺庙关系网络,支撑了僧侣的社会职业流动。在藏区整体混合式的社会流动模式中,扎仓制度发挥着化解社会潜在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