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科学院和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合作项目“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研究”中的《赞法界颂》(Dharmadhtustava)由上海复旦大学的刘震博士承担完成。该颂是一部托名为龙树所作,以“如来藏”(tathgatagarbha)思想为核心,对“法界”(dharmadhtu)进行赞叹(stotra或stava)的颂文体佛经。该经由约一百个偈颂构成,有汉、藏文译本。但这部经对汉地佛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藏传佛教界却备受推崇。本项研究对《赞法界颂》的作者、流传的原初形态,以及所属教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何欢欢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62卷第3号,pp166-171)上发表的《玄奘、清辨、陈那——关于“简别立宗(pratijviAs'X2eཧྨྰ瘙塀a)》一文,是对因明学重要概念“简别立宗(pratijviAs'X2eཧྨྰ瘙塀a)”的研究,“简别立宗”就是在论证中对“主张命题(pratij,宗)”加以限定的意思。由玄奘翻译的《大乘掌珍论》是清辨(490-570)论师代表作之一。在该论中清辨使用“掌珍比量”的三支论式来论证中观派空思想时,以“真性故(tattvatas)”来限定“主张命题(pratij,宗)”,这与玄奘所译并使用的“简别立宗”的意思和作用一致。而且玄奘在论证唯识说时所使用的“唯识比量”三支论式,也以“真故”之词来限定“主张命题”。而这种限定主张命题的“简别立宗”用语在陈那(480-540)的论书中尚未发现,但在清辨所著的《大乘掌珍论》汉译本和《中观心论》梵文本,以及《思择焰》藏译本中,频繁使用tattvatas/paramrthatas或真性之词来对“主张命题”的限定。因此,该文以陈那因明学为媒介,深入考察了清辨与玄奘之间在因明学上的关联性,认为玄奘的“真故”用法和“简别立宗”的意思可以追溯到清辨所使用的“真性故”。
加纳和雄与李学竹合著的《〈牟尼意趣庄严论〉中所引的月称〈三皈依七十〉梵文颂》(SanskritVersesfromCandrakīrtisTriAs'X2araཧྨྰ瘙塀asaptatiCitedintheMunimatlaཧྨྰ瘙堿kra,《中国藏学》英文版,2014年第1期,pp4-11)一文,从Abhaykaragupta的《牟尼意趣庄严论》梵文本中整理出月称论师的《三皈依七十》12首梵文颂。《三皈依七十》是月称论师的一部短篇作品,由68首诗节组成,在丹珠尔中保存有两个藏译本,是阿底峡和仁清桑波所译,目前尚未发现梵文抄本和汉译本。此前,欧洲学者Sorensen教授根据藏译本对此论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不仅对藏译本进行精细校勘,而且译成英文。该英译大部分忠实于藏译原意,但有几处理解有误,本论文都给予了纠正。此外,Sorensen从其他梵文文献的征引中,收集到《三皈依七十》6首梵文颂,加上此次从《牟尼意趣庄严论》中收集到的12首,到目前为止,已回收到18首《三皈依七十》的梵文颂,占全论26%左右,这对于研究月称的佛教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料。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