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贝叶经写本校勘

发布时间:2021-11-19 18:02:23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梵文研究

2014年的梵文研究,较之2013年涉及范围比较广,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在保持对梵文贝叶经整理校勘等重点课题研究外,对梵文语法、梵汉对音等方面的研究表现突出,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梵汉对勘译注和梵文佛教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也分别取得了进展,有较多的成果问世。然而,本年在梵汉翻译方面的研究力度略显不足,对印度传统的梵文哲学文献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一、梵文贝叶经写本校勘

梵文贝叶经的整理校勘是近几年来梵文研究的热点,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本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推出了不少新成果,既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面世,也有不少有价值的论文成果出现。

作为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第16卷出版的安慧的《五蕴论分别疏》(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5月)专著是由慕尼黑大学jowita Kramer博士根据 图书资料室所藏的该经梵文手抄本复制品校勘而成。本书共有两册,第一册首次对该梵文手抄本做了较为精细的校勘,并在绪论中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该疏的背景内容和先行研究情况。同时,对阿毗达磨佛教思想,以及相关的唯识学派理论也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第二册是该手抄本梵文拉丁字母的转写,并对手抄本状况、字体形态,以及抄写年代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五蕴论分别疏》是解说世亲《五蕴论》的注释书,有汉、藏文译本,汉译本由唐代地婆诃罗译出,但与梵文本、藏译本对照看,分量上相差十分悬殊,只有梵文本、藏译本七分之一的内容,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节译本。世亲《五蕴论》被认为是解说法相原理的哲学纲要书,是我国法相宗瑜伽十支论之一,对于了解、缕析复杂的法相唯识学是一部不可不读的重要论典。因此,《五蕴论分别疏》梵文校订本的出版不仅对于研究安慧论师的佛学思想是一个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对研究早期瑜伽唯识派学说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学竹、加纳和雄博士在《中国藏学》英文版(2014年第2期,pp.53-62)上发表的《由〈阿毗达磨杂集论〉写本中辑录出〈阿毗达磨集论〉2、6、7叶梵文原文》[Restoration of Sanskrittextinmissingleaves(fols.2,6,7)of the Abhidharmasamuccaya manuscripton the basis of the Abhidharmasamuccayavykhy manuscript]是基于西藏贝叶经中新发现的《阿毗达磨杂集论》(Abhidharmasamuccayavykhy)写本所作的研究,从中辑录出唯识派鼻祖无著(Asaga,约4世纪)论师的《阿毗达磨集论》(Abhidharmasamuccaya)缺失的第2、6、7三叶的梵文原文,可补该论残缺不全的遗憾,同时对研究无著论师唯识思想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李学竹、加纳和雄、叶少勇三人联名发表在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第17期,pp.189-194)的《西藏发现的〈六十如理论释〉梵文残叶》(ASanskritfoliooftheYuktiaikāvttifromTibet)一文,对新发现的月称《六十如理论释》的梵文残叶做了整理校勘并与平行的藏译本进行对照研究。此前,叶少勇博士在原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的贝叶经写本中发现一叶月称的《六十如理论释》残片,从中回收了龙树《六十如理颂》第31—34颂的梵文原文,其中第31、32颂是第一次发现。这次发表的残叶是在布达拉宫梵文贝叶经写本群中发现的,经与叶博士发现的那叶进行比较,从贝叶形状和字体样态来看,它们应该是属于同一部写本的不同散叶。从中可收集到《六十如理颂》第25—27颂的梵文原文,均为第一次发现。这不仅对理解月称思想有极大的帮助,对研究龙树的《六十如理颂》也是珍贵的资料。

向筱路在《华西语文学刊》(第10辑,pp.160-170)发表的《“不空羂索陀罗尼”梵本校勘》一文,是利用梵文经典语法知识及其他译本资料对《大正藏》1092号《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母陀罗尼真言品》后所附的一篇梵文咒语所做的校勘研究。菩提流志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母陀罗尼真言品》后附有一篇悉昙体梵文咒语,据说是依“灵云寺版普通真言藏”载录的。但这篇咒语在《大正藏》中收有8个汉译本,此外还有藏译本(Pel.tib.0056、Pel.tib.0007B等)和于阗本(Pel.chin.5532)。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该咒语梵文与传统梵语语法及诸译本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利用经典梵文语法对该梵本进行分析,找出其中不合正常语法的地方,做了一一修正,同时比照其他译本进行较为细致的对勘研究。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