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勒主编的《西部大开发与藏区现代化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主要包括藏区现代化历史进程回顾,藏区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发展道路的选择,藏区政治现代化与族群关系初探,藏区经济现代化若干思考——理论与实践研究部分,以及藏族地区经济调查报告部分,藏区参与式发展与城市化问题初探,藏区教育现代化的调查与分析,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特点,藏区社会组织的变迁与婚姻家庭问题浅议,藏区人口现代化与人力资源和计划生育问题,面对现代化的藏区妇女问题,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共13个主题43篇文章。
李少惠的《互动与整合:甘南藏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提出了内源性与外源性的对接与互动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创新,并将这一制度设计贯通到主体设计、动力机制的设计、供给机制的设计和文化要素设计四大部分,构成甘南藏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具体行动策略。该书认为,提出内源性与外源性的对接与互动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逻辑,是解决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富集而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矛盾的必然要求。全书共十章。
李青的《拉萨老城区历史演变与保护》(社科文献出版社)一书,对拉萨城市历史形成、空间格局、规划、建设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将老城区的历史演变过程置于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阐述和考察,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长时段的脉络梳理。全书共十章。
王美红、朱洪军的《西藏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差距大,供给内容与群众需求偏离,专业人才匮乏等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提升自身资金造血功能、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机制、创建本土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体系、疏通人们需求表达渠道、探索“自产自销”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来解决西藏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杨涛的《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的街区可持续整体保护方法探索——以拉萨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现代城市研究》第6期)一文,回顾了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演变,结合本轮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简述本次规划在保护方法上的探索与收获。
刘冬梅的《家的延续与唐卡的传承——西藏昌都嘎雪唐卡的社会技术体系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5期]一文,认为唐卡既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手工艺,更是一种“心灵技术”,其社会技术体系不仅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叠加而成的物质世界,还应包括精神维度。家庭、村落中的信仰文化传统是唐卡技术再生产中最为重要的根基。
陈植、欧阳照的《我国藏族地区新媒体面临的困境与对策》(《青年记者》第2期)一文,认为由于长期以来藏区新媒体的发展受到诸如地理环境、技术、人才因素等多方面的限制,存在新媒体建设严重滞后,新媒体质量不高,传播效果不强的困境。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传统媒体单位应成为新媒体的实施者和推动者;藏区新媒体建设还应在结构调整上下工夫。
王媛的《青海藏族与回族群众外出务工的特征分析——以化隆县藏族A村和回族二村为个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认为尽管共居于同一县域,都外出务工,但由于语言、信仰等不同,当地藏族、回族在外出务工的地域、时间,从事的行业及具体工种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特征。双方以各自不同的主要生计方式共同印证了文化特征对其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