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洪的《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拉萨社区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回顾了拉萨市社会治理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对民族地区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和角色进行定位,就提高拉萨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治理和参与水平提出了建议,界定了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宗教组织在拉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全书共六章。
赵国栋的《西藏茶馆及其社会空间》(《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认为西藏茶馆不但是饮茶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形成初级群体关系,可以放松休闲,更主要的是茶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效地促进了西藏农牧社会的整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平衡好市场空间与社会空间中茶馆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命题。
邓真、何一民的《论高原环境、民族特性及宗教信仰对西藏城市建筑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一文,认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建筑理念。民族生存方式、民族心理与审美取向,对西藏地区建筑文化个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全民信教的特殊性导致西藏建筑无论是在内部构造,还是外部装饰上都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刘新利、杨正林的《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中国记者》第5期)一文,认为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关乎西藏的文化保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围绕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舆论引导,国家驻藏媒体和西藏地方媒体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议程设置,对负面舆论进行解释和疏导,用事实引导舆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陈大琳、林航飞的《城市道路步行适宜性研究——以拉萨中心城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第2期)一文,以拉萨中心城区中“林廓”这条路线入手,通过对道路上步行转经人群的年龄、步行速度,以及交岔口过街习惯等观察分析,得出一些拉萨转经人群独特的步行特性,对“林廓”的步行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拉萨市“步行交通”提出了一些建议。
陈静静、曹云雯的《赋权,还是去权?——一个藏族村庄中的传播、权力与社会身份》(《新闻与传播研究》第8期)一文,认为被调查村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和资源、权力集中的现象,并在社会制度,尤其是非自主婚和长嗣继承制的荫蔽下,产生了贫弱和无权阶层。在一般情境下,接触媒介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权力已经被收编到整个权力结构之中,成为原有的权力格局在新领域的逻辑延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原有的权力结构格局。
王银春、刘国新的《藏族传统慈善伦理及其时代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第3期)一文,认为慈悲为怀、团结互助、锄强扶弱、济世救人的慈善观念在藏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研究藏族的传统慈善伦理,对于传承佛教文化、实现个体价值、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李芬、张林波等人的《三江源区教育生态补偿的实践与路径探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S3期)一文,从三江源区近60年的人口变化入手,分析三江源区教育和教育补偿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三江源区教育生态补偿的多元路径,建议制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提高义务教育补助,创建内地三江源班(校)。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