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的《藏汉接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以舟曲地方为例》(民族出版社)一书,以藏汉接合部舟曲地方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探讨藏、汉两大主体民族的信仰者们在日常生活中围绕苯教、藏传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现象所发生的冲突和对话,勾勒出当地多种宗教并存的宗教格局,从冲突走向对话,最终实现宗教和解,这一过程则是舟曲地方宗教信仰的基本态势,并将继续延续。全书共五章。
陈立明、张媛的《拉萨市城关区当巴社区宗教信仰现状调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5期]一文,认为藏族普通群众的宗教信仰正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世俗化、宗教活动形式简便化、个人信仰方式理性化,以及宗教观念渐趋淡化等方面。宗教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人的生老病死等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增加。
蔡华、来仪等人的《藏彝羌民族宗教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研究报告——民族地区公共领域宗教透视》(《宗教学研究》第4期)一文,认为藏区藏传佛教、彝区毕摩宗教和羌区民间宗教三种宗教作为各自独立的意义系统,长久以来为各地区的信仰族群提供了关于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神圣解释;其作为各族民众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对于加强和巩固族群内部的团结和发展,调整族群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应的作用。
白林海的《论藏族形成跨界民族之成因》(《贵州民族研究》第8期)一文,假设将藏族形成跨界民族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并通过梳理其成因的基本历史时间和事件,分析总结出民族内部分离、外部入侵、分离内部联合外部入侵是使藏族形成今天跨界民族的三大主要因素,经济和文化是次要因子。
周拉、炬华的《断裂与重建:藏族水库移民社区宗教信仰及民俗文化重建研究——以青海省尖扎县夏藏滩移民安置区为例》(《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一文,从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及民间公共管理机制等三个方面,分析移民社区原有的传统文化发生断裂的后果及影响,重点探讨在新的生态移民社区亟须加强和重视社区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尕藏加的《宗教信仰与各民族和谐相处——以青海省贵德地区为例》(《世界宗教文化》第6期)一文,以几个个案为例,描述了贵德地区的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
王晓云的《微型化了的寺院——藏族村落中的“苯噶”调查》(《西藏研究》第2期)一文,认为“苯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半农半牧区藏族村落中特有的民众集体宗教活动场所,部分替代了寺院的宗教功能。除了宗教活动外,民众的议事、解决纠纷、扶贫物资发放等俗事也在此进行。而且,“苯噶”也慢慢成为村里老人散心、排解烦忧、锻炼身体、交换资讯的平台。
韩正康、袁晓文的《藏彝走廊:族群互动背景下的多续藏族认同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分析多续藏族多元认同的发展和民族认同的强化,以及与多族群互动的关系。政府的强势介入对多续文化的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多续藏族的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灿松、梁海艳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族群关系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塘镇为例》(《西北人口》第3期)一文,认为汉族与藏族、回族的居住分离程度较高,远远大于白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有效地进行居住迁移调整不仅可以减少各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的矛盾,而且也能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之间、各民族流动人口与原住居民之间的融合。
阿斯卡尔·居努斯的《新疆塔城柯尔克孜族的藏传佛教信仰特征》[《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一文,认为:1该族群对藏传佛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但普遍对藏传佛教有深厚的情感;2藏传佛教给塔城信仰此教的柯尔克孜族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3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对佛的观念日趋淡化,宗教已是世俗化趋势;4宗教融汇于其生活和风俗习惯之中并将长期存在。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