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林、陈崇凯的《西藏农牧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分别叙述了从远古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明了其进化演变的历史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开拓性和创新价值,填补了西藏农牧史研究的空白。对我国农牧史的研究和西藏地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该书共九章。
杨春学、朱玲的《排除农牧民的发展障碍:青藏高原东部农牧区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聚焦于西藏、甘南藏区等特定的调研地区,分专题评估现行发展政策并探讨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参考。该书共分为产权的确立和保护、人力资本投资、社区文化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护与消除排斥,共四篇十四章。
陕锦风的《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一个藏族牧业乡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基于生态人类学视角,以青藏高原地区一个藏族牧业乡为个案,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不同层面对藏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该书共八章。
张剑雄的《西藏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选择》(《西藏研究》第5期)一文,认为政府支持的农用机械和大棚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西藏农业生产水平。因此,应加大挖掘西藏各地的传统农业经验,提高传统农业经验技术的传承和利用。
张长耀、刘秀丽的《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西藏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西藏科技》第8期)一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藏七地市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西藏七地市农业竞争力可分为三类:拉萨、林芝和山南为一类;昌都和日喀则为一类;那曲和阿里为一类,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桑德杰布的《从“艾玛土豆”初探西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基于西藏艾玛乡的调查研究》(《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总结了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乡“艾玛土豆”产业的发展经验,分析了该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张海良、陈雪君的《甘肃藏区特色农牧业产业链构建》(《贵州民族研究》第10期)一文,认为甘肃藏区已形成草场、猪禽、粮油、藏药、林果和蔬菜共六条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特色农牧业产业链支撑体系,可以从优化特色农牧业核心产业布局、改善特色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特色农牧业配套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靳乐山、孔德帅等人的《藏区畜牧业后续产业发展的差异分析——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不同类型牧户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2期]一文,发现以暖棚建设补贴为主的补贴在不同类型牧户间的分配差异明显。加强牧区人工饲草种植、草地改良、促进不同类型牧户参与人工饲草地流转,以及转变扶持方式都将有利于牧区后续产业发展。
戴正、闵文义的《牧民定居规模与牧区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甘南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一文,认为政府在产业选择方面的控制力强于市场因素;现有牧区产业发展依赖人口规模与第一产业的程度较高,但社会整体效益并非最优;甘南州牧民定居规模应当保持适度规模,最优模式应加大第三产业投入,通过扩大牧区劳动力市场规模来实现人口定居规模的扩大。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