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陈爱东、刘炳江所著《西藏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设计研究:基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视角》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此书从绿色会计角度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建设进行了分析。
邢震所著《西藏园林植物生态环境效益定量研究》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此书从西藏园林建设历史与现状、西藏园林植物资源、西藏常见园林植物生态效益、西藏主要城镇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
胥辉、岳彩荣所著《基于遥感技术的香格里拉县森林景观变化与森林生物量估测研究》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此书利用遥感技术,对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县的森林景观变化,以及森林生物量进行了量化分析。
庞丙亮等在《湿地科学》第3期上发表《若尔盖高ཅྭུ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一文。此文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和旅行费用法等价值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了2011年若尔盖高ཅྭུ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研究表明:2011年若尔盖高ཅྭུ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769×108元,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104×104元/hm2;在所有评价的8项最终服务中,大气调节价值最大,其后依次为调蓄洪水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固碳价值、供水价值、物质生产价值、土壤保持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
曹生奎等在《中国沙漠》第5期上发表《青海湖高ཅྭུ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一文。此文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的生物量进行了修订,研究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987—2010年,青海湖高ཅྭུ湿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其中湖泊、高ཅྭུ草甸、高ཅྭུ沼泽和温性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其主要构成部分。
彭隆、陈圣宾、彭培好在《水土保持研究》第4期上发表《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一文。此文采用熵权法对该区的各县域进行生物多样性现状综合评估。研究表明:康定县、理塘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综合评估指数最高;得荣县、乡城县评估指数最低,甘孜州各县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比较合理。
摆万奇、尚二萍、张镱锂在《湿地科学》第1期上发表《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与成因分析》一文。此文构建了基于“敏感性—人为脆弱性”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研究表明:拉萨河流域可分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3个等级,其中中度脆弱面积最大;影响湿地脆弱性的9个主要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年降水量、污染源、牲畜密度、人均牧业产值、植被盖度、人均耕地面积、污水排放量、住的密度和高程。
李新文等在《草业科学》第1期上发表《草原建设工程项目效益评价实证研究——甘南州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为例》一文。此文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草原建设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后,项目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6135%、5433%和14042%。
张贺全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上发表《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确定》一文。此文通过对三江源试验区最近开展的土地、草地、湿地、林地、荒漠化土地等资源调查,确定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表明:三江源生态服务功能每年价值为353015亿元,其中草原117937亿元、林地24765亿元、湿地207965亿元、农田和其他地类2348亿元。
安宝晟、程国栋在《生态学报》第4期上发表《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一文。此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0年西藏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西藏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振荡式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34hm2/人波动上升到2010年的083hm2/人,其中人均林地消费所占比重最大。
周传猛等在《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第6期上发表《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为例》一文。此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评价了甘南州各县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表明:人文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较小;植被在牧区生态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大多数在不健康域之间波动,并有向崩溃域方向发展的趋势。
王德鹏等在《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上发表《高原牧区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夏河县为例》一文。此文应用综合权重法来对综合健康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夏河县布设的27个地下水采样点的水质均属于Ⅰ类;27个采样点水质的综合健康度均高于健康的下限值,夏河县地下水水质整体上呈良好状态。
王录仓、高静在《生态学报》第21期上发表《基于小尺度的高ཅྭུ牧区碳排放估算——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一文。此文采用最新的土地二调数据,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汇、生活和牲畜碳排放进行了系统测算。研究表明: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察,合作市总碳排放表征为“碳亏”态势;城乡居民生活碳排量中,城镇明显高于农村,生存型碳排放强度高于发展型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城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逐级递减的趋势。
曾健在《西藏科技》第10期上发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文。此文从生态活力、生态经济、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生态文化6个方面,选取31个指标,构建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马晓东在《生态经济》第12期上发表《生态风险治理评估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一文。此文指出生态风险治理评估应当包括政府治理、企业治理、社会治理与个人治理,根据内容设置不同权重及指标要素,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实施。
张晓雯在《财会研究》第11期上发表《关于藏区环境会计建立的思考》一文。此文指出四川藏区开发所取得的成绩有很大部分都是以高消耗为代价;掠夺式开发大大超出藏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容量;“资源诅咒”现象明显存在;实施环境会计已是刻不容缓。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