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然的专著《青海高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以青海高原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数据整理和统计对青海高原生态经济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运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青海高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政府行为—生态政绩,企业行为—环境规制,公众行为—主动参与等方面的调控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政策意见。此外,郭家骥、边明社所著《迪庆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指出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影响依存,密不可分。
万基财等在《地理科学进展》第3期上发表《九寨沟地方特质与旅游者地方依恋和环保行为倾向的关系》一文。此文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自然观光地地方特质与旅游者环保行为倾向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地方依恋的不同维度对不同类型的环保行为倾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地方特质通过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的环保行为倾向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是解释九寨沟旅游者环保行为倾向的有效因子,也是旅游者地方依恋与环境行为倾向关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蒋贵彦、卓玛措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4期上发表《青海南部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一文。此文通过标准化处理、聚类分析、熵值法等方法,对16个县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研究表明:达日、杂多、甘德3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最小;河南、曲麻莱和治多3县较低;久治、兴海、泽库和称多4县中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较高的有玛多、班玛和同德3县;而玉树、玛沁、囊谦3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最大。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可持续承载的基础条件和约束条件。
王忠斌等在《林业调研规划》第3期上发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一文。此文从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4个分量指标出发,对大峡谷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2395人次;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71850人次。空间环境容量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游客量随季节分布明显且存在较大差异。
孙瑞红、高峻、叶彬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7期上发表《九寨沟景区交通碳排放与低碳路径研究》一文。此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九寨沟2012年景区交通不同主体行为的碳排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从碳排放总量看,游客乘坐观光车辆的交通活动是最主要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占97%;从碳排放强度看,游客游览因采用公共交通故人均碳排放最低,相比之下居民私家车最高;从低碳路径看,景区碳减排应着重关注观光车辆的升级换代、高效调度、提高工作车能源利用和工作效率,辅以游客规模控制、环境教育等策略。
徐秀美、多吉次仁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上发表《西藏乡村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一文。此文根据西藏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践,总结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城郊型、名村名镇型、特色民俗民风或民族文化型、自然遗产型、农业生态景观型等类型,并从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消纳两个方面对几种典型类型的目的地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尝试性的构建。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