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发布时间:2021-11-19 18:02:31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草原生态环境状况的研究文献,采用了更为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数据,从而使2014年的草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更具有实证性。其中代表性成果如下:

孙银良等在《中国草地学报》第4期上发表《西藏高ཅྭུ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一文。此文利用MODIS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2001—2012年西藏高ཅྭུ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并对西藏高ཅྭུ草地NPP变化及其对退牧还草工程的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ཅྭུ草地NPP值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退牧围栏区域高ཅྭུ草地NPP显著上升;退牧围栏区域中,高ཅྭུ草甸NPP在增量、增比、上升趋势上都明显高于高ཅྭུ草原的NPP;草地恢复效果与草地类型明显有关。

张起鹏等在《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第4期上发表《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为例》一文。此文通过对玛曲草地覆盖程度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2000—2010年,草地覆盖度整体呈减小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草地植被普遍存在退化趋势,低覆盖草地植被只局部有修复现象,出现稳定存在趋势。玛曲草地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有光、热、水等自然因子,超载放牧以及社会经济因子。

魏卫东、刘育红在《湖北农业科学》第8期上发表《三江源区高ཅྭུ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一文。此文以高ཅྭུ草原土壤呼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ཅྭུ草原退化程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不同退化程度高ཅྭུ草原土壤呼吸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ཅྭུ草原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CO2释放速率呈下降趋势,不同退化程度间土壤CO2释放速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郑伟等在《草业科学》第6期上发表《禁牧后环青海湖高ཅྭུ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动态》一文。此文对环青海湖地区高ཅྭུ草原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封育第二年生物量和群落盖度最大;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时间推移总体表现为显著降低,均匀度指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

温军等在《植物生态学报》第2期上发表《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ཅྭུ草原土壤呼吸特征》一文。此文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的高ཅྭུ草原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高ཅྭུ草原土壤呼吸均表现出一定的月动态;高ཅྭུ草原在退化演替序列上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除重度退化外,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高ཅྭུ草原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

蔡延江等在《山地学报》第4期上发表《牲畜排泄物返还对藏北高ཅྭུ草原土壤CH4排放的影响》一文。此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施加牦牛粪便、藏绵羊粪便和不施加粪便处理土壤的CH4排放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粪便斑块的CH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藏绵羊粪;藏绵羊粪便斑块的较低含水量和较少有机碳施加量是致使其产甲烷潜力小于牦牛粪便斑块的主要原因。

马琳雅等在《草业学报》第4期上发表《2001—2011年甘南草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一文。此文模拟分析了甘南州2001—2011年草地生长季期间不同等级的草地植被盖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面积变化动态。研究表明:MODIS-EVI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使用更具优势,能很好地反映各类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

王向涛等在《草地学报》第4期上发表《不同放牧强度对西藏邦杰塘高ཅྭུ草甸土壤种子库的影响》一文。此文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上植被群落土壤种子库物种种类和种子数量等特征。研究表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围栏样地和中牧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

刘玉等在《西北农业学报》第1期上发表《青海湖北岸不同类型退耕还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研究》一文。此文要对青海湖北岸三种不同类型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草地质量指数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地种草播入种在群落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群落植物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优良牧草产量显著增加,草地质量指数显著提高。

益西措姆等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期上发表《放牧强度对西藏高ཅྭུ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此文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和总盖度降低,均匀度指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的盖度和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增大。重度放牧是高ཅྭུ草甸植被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主要因素。

朱霞等在《草业科学》第9期上发表《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时空变化》一文。此文以青海达日县境内的项目试验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退化草地时空变化。研究表明:2000—2007年,非黑土滩总面积减小,草地呈现退化趋势,黑土滩总面积增大;2007—2011年,非黑土滩总面积增大,黑土滩总面积减小,草地退化和黑土滩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吴志丰等在《自然灾害学报》第2期上发表《三江源区草地参照覆盖度提取及草地退化研究》一文。此文采用基于遥感的参照覆盖度提取及草地退化评价方法,研究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研究表明:三江源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已经基本形成,之后草地退化情势没有大的发展。而进入2000年后,草地退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退化形势依然严峻。各县草地退化严重程度不一,相比而言西部各县较东部各县草地退化更为严重。

张良侠等在《草业学报》第5期上发表《生态工程前后三江源草地产草量与载畜压力的变化分析》一文。此文基于GLO-PEM模型和载畜压力指数,对比分析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工程前后草地产草量和载畜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的草地平均产草量比工程实施前的平均产草量提高了。草地产草量的提高和载畜压力的减轻,主要归因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

胡雷等在《草业学报》第3期上发表《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ཅྭུ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一文。此文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高ཅྭུ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随着高ཅྭུ草甸的退化而降低,而是在中度退化阶段达到最高;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结构更加复杂;不同土层中,0—10厘米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其群落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在高ཅྭུ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具有显著相关性。

刘正佳、邵全琴在《水土保持研究》第6期上发表《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一文。此文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三江源1998—2012年植被覆盖,并对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增加的趋势;高ཅྭུ草甸植被覆盖度与生长季温度的相关关系更加密切;高ཅྭུ草原植被覆盖度与生长季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