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代表了藏族文化艺术的精粹,是研究藏族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人文各学科的珍贵资料,建立“藏戏文献数据中心”,系统搜集整理有关藏戏文献数据已提上议事日程。班典旺久《关于建立“藏戏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西藏艺术研究》第2期)一文就如何开展这一工作,从政策依据、依托方式、内容框架、利用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初步构想。
西藏纪录片作为中国影像记录的一个分支,记录了西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由于不同阶段文化的变迁,西藏纪录片具有的精确而特定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张建亮、李美萍的《西藏纪录片的影像记录特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第1期)一文,从对藏地的探险记录、文化仪式与宗教信仰记录、边缘人记录、田野调查记录和“在路上”与公路视角记录五个方面探讨了西藏纪录片的影像记录特征。
藏族题材电影是指以藏族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藏民族文化的影片,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支重要力量。张涛《试析藏族题材电影生存文化环境》[《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一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藏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探讨了藏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问题,以此抛砖引玉,希望为找准困扰藏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瓶颈”,以及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藏族宗教物包装是多种文化交汇影响下的产物,是藏族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何青萍、柯胜海《藏族宗教物包装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包装学报》第1期)一文,主要从源流和演变、艺术特征、文化意蕴三个方面探讨了藏族宗教物的包装问题。文章指出,藏族宗教物包装受到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图腾崇拜、藏传佛教、其他各地区宗教物包装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端庄敦厚、庄重肃穆的形制特征,以其物以载道的象征性及传播性、多元文化交汇下的融合性,以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性,充分体现出其典型的宗教文化意蕴。
遗产地精神是目前国际上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新的提升,拉卜楞寺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我国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宇华《从拉卜楞寺保护看遗产地精神的阐释》(《住区》第3期、《中国文化遗产》第1期)一文,在介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对“遗产地精神”定义的基础上,从历史研究和价值评估、遗产构成、保护措施三个方面对拉卜楞寺的保护规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相互结合的文化遗产构成体系,通过对“遗产地精神”的内涵和作用进行实例性的阐释,论述了遗产地精神所包含的有形和无形要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