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汉文部分)

发布时间:2021-11-19 18:02:3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结古寺每年于藏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大威德金刚等密宗跳神活动,当地人称“结古哲曲”,是玉树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法会,整个法会由“叁布”(出征巡游表演)、“拉强”(跳神表演)、“跺总”(“驱鬼”仪式)、“锅哇”(意为武装者或武士舞,是玉树特有的一种风格独特的礼仪性民间舞蹈,在寺院庙会或部落的重大礼仪性场合表演)四个部分组成。永雅、秋英兰泽《独特的“结古哲曲”法会》(《中国西藏》第4期)一文,对“结古哲曲”这一独具特色宗教文化的仪式和表演进行了介绍。

张亚莎、石泽明《“西康女子”涂面习俗考略——庄学本影视人类学带来的启示》[《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根据20世纪30年代庄学本西康考察摄影图片保留的“西康女子”涂面习俗的民俗资料,从“西康女子”与涂面之俗,藏汉文史料文献中的“赭面”之俗,女国人、传说中的罗刹女与赭面习俗,赭面习俗与高原古代东氏族四个方面探讨了涂面民族的族属问题。文章认为,“赭面”习俗早在吐蕃时期已经存在,这种习俗更可能流行于“西康女子”及藏北牧区,与古代东氏族有密切关系。

藏族地区的民风习俗丰富多彩,具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特点。周毛塔《拉卜楞地区民俗之“娘乃节”》(《西藏艺术研究》第4期)一文,在介绍拉卜楞地区“娘乃节”(拉萨称之为“萨嘎达瓦节”)的基础上,阐释了“娘乃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渊源,并简单分析了“娘乃节”的宗教与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此风俗习惯具有教化人心、使人们团结和睦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青海藏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古朴而独特的风貌,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民族精神,成为藏族民众心意民俗的精神寄托。耿英春《试论青海藏族服饰中的心意民俗》(《青海社会科学》第2期)一文,以青海藏族服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祭神敬祖、祈福求吉、辟邪驱魔、免灾祛病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青海藏族服饰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文章认为,青海藏族服饰中的心意民俗满足了藏族人民的精神需求,其所折射出来的丰富精神内涵,极富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藏族的亲属称谓是理解藏语语言与文化的一把钥匙。许韶明《藏族亲属称谓研究——以藏东南部三村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青藏高原东南部三个藏族村子(所日村、左贡县龙西村、雨崩村)为个案,分析了亲属称谓的具体情况。文章指出,藏族的亲属称谓构成了丰富的亲属关系信息库;藏族的亲属称谓在文化上共享着一种深层结构,是亲属制度的直接反映;一些地区的兄弟共妻制婚姻对亲属称谓造成了重大影响。

被誉为“藏族民居之王”的日斯满巴碉房,既是嘉绒藏族地区土司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习俗、审美取向,以及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王及宏、石硕《藏族碉房住宅之王——嘉绒藏区日斯满巴碉房初探》(《中华文化论坛》第6期)一文,在实地调查及对民族志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建筑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自然条件、生计方式、土司制度、文化习俗,以及审美取向等背景研究,从建造历史、选址朝向、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装饰做法、营造技术等多个方面,系统解析了日斯满巴碉房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建造习俗的艺术价值和营造技术的科学价值。

“於菟”是一项山神祭祀仪式,存在于青藏高原东部热贡藏族地区的同仁县年都乎村,于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它和“六月会”一起构成了学界对热贡文化研究的焦点。巨浪的《热贡藏族“於菟”祭祀仪式的符号人类学分析》(《河西学院学报》第4期)一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借用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对“於菟”仪式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於菟”仪式中的“交融”状态,探讨了“於菟”仪式对社区结构的影响,重点考察了“交融”状态下仪式参与者和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文章指出,在使用“阈限”理论探讨青藏高原民俗仪式时,必须进行本土化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分析仪式。

任何民族的法律文化都必须依托于某种规范或叙事才能得以传播。西藏藏族婚姻法律文化亦不例外。李春斌《论西藏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载体》[《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一文认为,西藏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表现形态各异、载体多样,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占卜巫辞、谚语格言、传统禁忌、伦理道德、宗教规范及盟誓等载体中涉及婚姻的内容均起着维持婚姻秩序、规范婚姻行为的法律功能。

刘韫《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民居保护研究——以嘉绒藏族民居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一文,以四川省丹巴县的甲居藏寨和中路藏寨为个案,运用访谈的方式,对两个调查点民居保护状况进行调查并做对比分析,探讨了旅游发展对民族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的作用及其差异,进而根据民居现状提出了保护建议。

狰厉图纹广泛存在于藏族传统艺术的图像及器物装饰之中,在藏密宗教艺术装饰,以及造物活动中更是大量存在。朱和平、杨斌《论藏传佛教狰厉图纹在器物中的运用及其象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一文,从分类、运用、象征表达三个方面介绍了藏传佛教中的狰厉图纹。文章认为,狰厉图纹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持其生命力的同时,将被赋予新的意义。

贾鹰雷《创造藏餐:青海果洛地区藏族饮食研究》(《河西学院学报》第1期)一文,在对青海藏族地区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藏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以及“藏餐”这一概念的创造与变化,探讨了不同地区藏族餐饮的味道、制造与食用方法、原材料和新佐料是如何影响藏族人眼中的藏餐特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饮食文化所带来的符号对藏族民族认同的影响。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