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旅游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23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旅游业是藏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2012年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如何与传统宗教文化、高原生态环境相互结合、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同时也研究了如何加强旅游业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区域化统筹发展等重要议题。

柳应华、宗刚的《西藏旅游业的富民强区贡献及其区域差异》(《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认为过去20年中,西藏旅游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强区功能,但是旅游业的富民功能却并没有明显地显现出来,并没有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基本收入增长的显著推动因素,而且旅游业对西藏7个地市的富民强区功能也存在较大差异。文章结合目前西藏旅游业的现实,对未来应当做好的工作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罗许伍、胡海燕的《面向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西藏游客满意度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在分析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炼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构建了游客满意度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藏游客满意度进行评价,得出游客满意度的等级序列,提出西藏在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过程中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策略。

郑乐平的《西藏入境旅游现状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0期)一文,从西藏旅游的现状分析出发,对西藏入境游的发展历史、特色资源、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通过在西藏优质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和满足境外游客需求之间进行战略平衡,最终使西藏入境旅游成为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高品位国际旅游品牌。

刘小芳的《提高公共关系意识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期)一文,分析了公共关系意识薄弱对西藏旅游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如何提高公共关系意识、促进西藏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思考。

钟高峥等人的《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经济地理》第11期)一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西藏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均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西藏旅游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不是旅游外汇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耿香玲的《西藏旅游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及其内化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认为减少西藏旅游外部效应的对策包括政府运用税收、补贴、押金、保证金等经济手段实现旅游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合理界定旅游资源产权,防止“公地悲剧”发生;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实行民族文化“前台、帷幕、后台”开发与保护模式;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成本—收益分析,追求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田祥利等人的《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影响评估与响应机制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第4期)一文,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西藏2005—2010年月入境旅游人次统计数据,评估2008年拉萨“3•14”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的影响,提出构建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建议。

王亚欣的《潜在需求市场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一文,依据“市场细分”和“潜在需求”理论对藏区旅游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提出藏传佛教寻宗探祖游、藏传佛教文化修学游、藏传佛教医疗保健游、藏传佛教艺术观赏游、藏传佛教节庆游等高端、专项旅游活动的设想。

陈娅玲、孟来果在《“唐蕃古道”文化线路之开发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5期)一文,分析了“唐蕃古道”的价值特性,对其线路遗存及景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为未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申请作了初步探索。

阳宁东的《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互动研究——以九寨沟旅游表演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揭示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的互动关系,指出旅游发展演进为民族文化的复制、再造、建构、消解等现象提供了平台,文化的重新生成又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化及其功能的转化,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和演进。

杨建翠的《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4期)一文,认为旅游业的集聚、扩散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在九寨沟推进了城镇空间扩张和经济水平提升,为经济社会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广大西部民族地区,推行以旅游业为主导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科学论证。

刘润等人的《藏区大尺度同质景观格局背景下风景道的建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开发研究》第1期)一文,认为风景道是促进藏区旅游发展的有效模式,从结构体系、沿线景观、沿线设施及管理与保障四个方面对甘南藏族自治州风景道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