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9:29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有关西藏信息和传播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深度。如李炜的《提升西藏网络媒体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的策略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期)文章认为,西藏网络媒体虽然诞生于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却一直深受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和受众群体等因素的困扰。承载着丰富民族信息和文化元素的西藏网络媒体如何在未来提升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作者尝试提出了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重视新闻发声,大力发展藏语网络媒体,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善用新媒体传播形式等具体策略。

赵海静的《联豫新政对西藏地方出版印刷事业的影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一文介绍了清末联豫在西藏地方推行新政,其中,为开发民智,创办了西藏第一份报纸——《西藏白话报》,并设立译书局。第一次将近代化的石印技术传入西藏地方,且由印度购买印刷器械,对西藏地方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常凌翀的《媒介融合视野下西藏文化产业的创意发展路径》(《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认为,媒介融合技术使各种文化资源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整合与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得以不断延伸和拓展。在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迟缓滞后的不利条件和形势下,西藏文化产业要实现通过5年发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文章提出实施西藏文化产业精品内容战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使艺术与高科技联姻,打造西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把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文化工程做成惠民工程;加强西藏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培训,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李子、孔繁秀的《西藏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西藏发展论坛》第1期)一文通过问卷、网络、报刊、电话等多种方式对西藏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状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期望对未来工程建设有所启示与借鉴。

王清江的《西藏民族广播受众分布特点及传播效果分析》(《西藏发展论坛》第1期)一文通过对西藏民族广播受众分布特点及传播效果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分析相关调研数据,探索西藏民族广播的特点及民族广播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旨在为西藏民族广播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决策参考。

袁爱中的《西藏宗教文化传播偏向问题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宗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但宗教又对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造成传播的偏向。在西藏,宗教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藏的宗教造就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观念、传播符号、效果的偏向,这种偏向带来深远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的影响。

卓尕措的《我国佛教寺院图书馆发展初探》(《攀登》第4期)一文就我国佛教寺院图书馆发展状况作一简要论述,从中窥探港澳台与大陆、沿海与内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性。并通过比较对藏传佛教寺院图书馆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王缙的《西藏地区民族报刊百年发展轨迹与媒介传播品质》(《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一文认为,西藏报刊历史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出版状况和特点。西藏地区民族报刊具有鲜明的媒介品质:政治传播为本;宣传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平等;传递信息,实现内外沟通;尊重历史,传播民族文化;普及现代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

郝刚的《西藏地区图书馆教育的现状与思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一文分析了西藏地区图书馆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对西藏地区图书馆教育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