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藏族文学研究,从发表的汉文论文来看,古典文学方面主要关注敦煌文献中的古典诗歌、中世纪传记文学《米拉日巴传》和“格言故事诗”、新近重新流行开来的《仓央嘉措情歌》;近现代文学中对于大诗人根敦群培诗歌的关注也成为本年度的一个亮点,当代汉文创作中著名作家阿来、次仁罗布、龙仁青以及格央等一批女作家也受到了热评;藏戏和民间歌曲音乐特别是后者的研究突破了以往民间文学研究的局限性;同时,《格萨尔》史诗一如既往仍是关注热点。
(一)古典文学研究
古典文学方面的汉文研究论文,近年来不知何因正在逐年减少。因此,本文并没有按一般文学史断代法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仅将20世纪以前的文学著作统统划归这个范围。本年度有几篇论文值得推介。
任小波的《吐蕃盟歌的文学情味与政治意趣》(《中国藏学》第2期)是一篇探讨吐蕃王朝时期“盟歌”文学的不错的小论文。该论文通过分析P.T.1287中266行—272行与435行—446行之间的两首答问形式的君臣“盟誓歌”,指出藏族古典文学中,善于运用“禽鸟”“骏马”等比喻手法来曲折表达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此传达一种特殊的文学效果与隐含的政治关系。除此,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前辈翻译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原文进行翻译与解释。还需要加强对原文理解中的注释与说明,比如bya bang为何译为“鸡”,而不译作“渡鸦”(根据《东嘎藏学大词典》)等等。
万么项杰《论〈五卷书〉与〈萨迦格言〉的关系》(《西藏研究》第4期)一文详细介绍了《五卷书》的结构体例,其中的故事与谚语分布情况以及编著者的目的,即“治理国家的智慧”等,进而介绍了该著作对《萨迦格言》的影响。作者指出尽管至今尚未能在藏族文献中看到《五卷书》的全文翻译,但如《萨迦格言》等藏族后期文献中采用《五卷书》的内容却比比皆是。期中的原因何在,作者特别援引了两者之间相似的15则故事作为例证,并分析了其中典型的几个例子,进而指出其可能的影响路径是与萨迦班智达通晓梵文及诵读过诸多梵文经典等等有关。并推断,《五卷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创作风格方面等影响着藏族文学。宋珂君的《〈米拉日巴传〉的三种汉译本及其研究述评》(《明清小说研究》第2期)一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米拉日巴传》作为一部小说研究的部分成果,并将三种汉文译本进行了比较,认为:“与刘立千译本追求严谨的学术性、王沂暖译本追求文学性阅读的简洁生动特征相比”,“张澄基译本,重视《米拉日巴传》作为佛教高僧传记的宗教性特质,以流畅通俗、阐明佛教修行大意为翻译原则,其译本在国内外爱好佛教文化人士中流传甚广”。
本年度对于《仓央嘉措情歌》的研究有所升温。荣立宇的《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文化圈中的早期译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一文详细介绍了四种汉文翻译及翻译者及翻译特点等情况。作者认为最早的于道泉译本“以其严谨的学术性著称,然而却在译诗的文采诗意方面为人诟病”。而谙熟藏汉文的“刘家驹的译文呈现出鲜明的民歌特色,句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语言也颇口语化,但基本保持了藏族谐体民歌每首四句的体式”。不懂藏文而长于七言古诗文的“曾缄译诗充分利用了古体诗歌言简意赅的传统优势以一联两句的极为经济的篇幅就将源诗的全部意义纳入进来”,创造了“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佳句。同样擅长于五言古诗的“刘希武译诗在内容方面与源诗可谓是亦步亦趋,在译诗的忠实性方面比曾缄译本靠近源诗很多”。总之,上个世纪在北京与四川两地进行的翻译采用了多种手法,“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忠实性翻译与创意性翻译、古诗体翻译与民歌体翻译等”,这为后来此情歌集在汉文化圈中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柏云飞的《浅析两首仓央嘉措诗歌的法语翻译》(《法国研究》第3期)一文介绍了《仓央嘉措情歌》中的两首诗即《在那东山顶上》与《印度东方的孔雀》的法文翻译中文化意境的缺失问题。作者指出前首诗的翻译中,通晓藏文的大卫•妮尔(Alexandra David-Néel)翻译的诗集(Poésiesérotiquesattribuées au sixièmeDala lama. By TsangyangGyatso, in Textestibétainsinédits. Paris:Pygmalion, 1977)与ZénoBianu从英文转译过来的诗集(L Abeille turquoise - Chants d amour du VI dala lama. By Tsangyang Gyatso. Paris:Editions du Seuil, 1996)中,尽管两者忠实原文并进行了文学提炼,但均落入了“归化式”的翻译,特别是对于“ma skyes a ma”(慈母般少女)一词理解上的文化差异与困惑,造成了翻译中审美意境的缺失。后一首的翻译中也同样受到了这种文化现象差异的影响。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