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药物研究方面有专著8部,学位论文6篇,学术期刊论文200余篇。按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9个领域:藏药专著、药物(单味藏药或藏成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有效成分研究、生药学鉴别、药物炮制、质量标准提取工艺、药物资源调查和药物栽培技术研究。专题介绍如下:
藏药专著方面,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藏医大师措如•次朗的《珍贵藏药配制法实践记录》,记载了措如•次朗大师有关珍贵藏药配制法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操作价值。噶玛群培所著的《甘露本草明镜》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多次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组织的野外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并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著成,是藏药研究重要的参考工具书。其他藏药著作还有:洛桑多吉的《藏药材图谱大全》(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西藏人民出版社)、杨本扎西的《常用藏药制剂炮制方法》(青海民族出版社)、王晓勤和刘永年主编的《藏成药》(青海人民出版社)、旦增智华的《格康药宗》(甘肃民族出版社)、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编著的《云南民族药志》(云南民族出版社)。
单味藏药或藏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论文,代表性的研究有:李长山等的《藏药多刺绿绒蒿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第5期),通过制备藏药多刺绿绒蒿的全草醇提取物,采用常规试管凝集实验方法,测试该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结果发现,该药液在1∶4稀释度时对体外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认为多刺绿绒蒿提取液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彭蕴茹等的《藏药郎庆阿塔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11期),研究藏药郎庆阿塔对复合因素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郎庆阿塔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检查指标和病理学指标,具有明显的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他类似的研究还有:张树娜等的《藏药唐古特红景天水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时珍国医国药》第3期),吴穹等的《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中成药》第2期),袁明等的《藏药全缘叶绿绒蒿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青海医学院学报》第3期),朱艳媚等的《藏药八味沉香散对Na2S2O4所致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22期)等。
毒理学研究方面,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红梅等的《藏药藏降脂胶囊毒理学研究》(《亚太传统医药》第2期)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对该院在藏医古方“居日尼阿”的基础上研制的“藏降脂胶囊”的毒理作用进行研究,认为该药的临床剂量是安全的。同类的还有《藏药手参肾宝胶囊的毒理学研究》(《中国医药指南》第30期)、《藏药吉堪明目液毒理研究》(《亚太传统医药》第1期)等藏药的毒理学研究。
各种现代药物分析方法普遍地被用于藏药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获得藏药有效成分的具体数据,或用于完善藏药质量标准。代表性的研究有:阿呷尔布等的《藏药脉花党参的化学成分》(英文),发表在被SCI-E收录的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中国天然药物》第5期)上,其研究采用 D101大孔树脂柱、硅胶柱、ODS柱、凝胶柱等色谱手段对藏药脉花党参进行化学分离和纯化,并利用各种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了15种化合物,其中多种化合物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江宝红等的《SPE-HPLC-ELSD法测定复方藏药制剂肝纤消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3期),采用固相萃取系统对复方藏药制剂肝纤消颗粒进行处理,用SPE-HPLC-ELSD法测定其中的黄芪甲苷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药物的质量控制。其他类似研究还有:李岑等的《藏药矾石化学成分与结构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1期)和《藏药珠西的化学成分与结构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6期)、罗明等的《藏药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9期)、徐冰《藏药波棱瓜子化学成分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阳勇等《藏药“甲蒂(印度獐牙菜)”中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苷等10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与质量评价》(《中国中药杂志》第20期)等。
藏药生药学鉴别方面,各研究应用各种生药鉴定方法,观察藏药的生药性状及显微特征,从而为藏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生药品种和真伪的鉴别提供依据。如王亚琼等的《藏药夏果贝的生药鉴别及荧光显微镜的应用》(《药学学报》第11期),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藏药夏果贝的生药性状与显微特征进行观察,在夏果贝的叶、嫩茎及花萼下表面,发现了一种花柱状含黄色分泌物的单细胞腺毛,通过荧光显微镜对叶和茎的横切面观察即可寻找到发出明显荧光的木质部和中柱鞘纤维群,这一研究结果为藏药夏果贝的生药鉴别提供了实验依据。类似的研究还有张福卓等的《尖突黄堇的生药学鉴别》(《华西药学杂志》第3期),葛志乐等的《湿生扁蕾的生药学鉴定》(《华西药学杂志》第6期),孔营等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模式识别方法应用于藏药麻花秦艽真伪鉴别的研究》(《亚太传统医药》第3期),骆桂法等的《藏药榜嘎的生药学研究》(《时珍国医国药》第9期)等。
藏药炮制研究方面,共有论文4篇,均发表于《中国藏医药》。泽戈的《铁煅粉及其煅烧工艺浅谈》(第1期)、才让卓玛的《“赞都曼玛”中的药物配置及其制作工艺》(第2期)、李启恩的《小寒水石神奇灰剂炮制工艺的试验研究》(第1期)和仁青措等的《浅谈寒水石炮制方法》(第3期),分别介绍了铁、“赞都曼玛”和寒水石的炮制工艺。
藏药质量标准研究方面,钟国跃等的《藏药材常用品种及质量标准现状调查分析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16期)以《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调查文献中收载的制剂及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生产使用的院内制剂、藏成药制剂等,分析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研究发现,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研究者据此提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其他对具体藏药制剂的研究包括:小尼玛等的《藏药天门冬膏质量标准的研究》(《西藏科技》第7期)、贡布东智等的《藏药制剂—西周卡策尔质量标准研究》(《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第22期)、巴桑央宗等的《藏药二十五味绿绒蒿丸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15期)、田喜莲等的《藏药五味渣驯丸质量标准研究》(《中国药事》第9期)、董海彦的《七味螃蟹甲丸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第6期)和冀静的《藏药余甘子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
药物提取工艺的研究方面,单玉刚等的《藏药安儿宁泡腾片的制剂工艺研究》(《中国医学创新》第20期),研究藏医经典儿科验方安儿宁泡腾片的制备工艺,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合适的酸碱源及其比例,并试验选择其他制剂辅料和比例,确定最佳制剂处方。张云坤等的《藏药余甘子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含量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第11期)以藏药余甘子体外药效为指标,采取正交设计试验优选得到余甘子药材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建立了HPLC多波长融合法定量测定余甘子抗肿瘤活性成分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和鞣花酸。类似的研究还有景明等的《药理效应法对藏药熏倒牛不同提取工艺的评价》(《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5期)、王玉冰的《醋酸高产菌株的筛选及沙棘果醋加工工艺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
药物资源调查方面,曹雨虹等的《藏药资源概况及品种整理》(《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1期),查阅了近20年来的藏药专著、文献,对藏药资源概况、种类数量、分类记载、名称来历和基原等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藏药材研究中基原不清、品种混乱的现状及成因,阐明了藏药品种整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藏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的相关建议。张弓等的《ICP-MS法测定青海地区常用40种藏药材中8种重金属》(《中成药》第12期),对青海地区常用40种藏药材中As、Ni、Sb、Bi、Hg、Cd、Se、Pb这8种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符合中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及药典2010年版一部重金属标准的占62.5%,符合美国FDA药品与功能性食品标准占2.5%,其中Pb、As两种重金属的含量偏高或处于临界值,是造成重金属超标的主要因素,并发现重金属的含有量与土壤、肥料及水分中重金属的含有量相关。司万童等的《黄河首曲湿地藏药植物资源的调查》(《安徽农业科学》第7期)通过野外采集植物、制作标本、鉴定、分类等方法,对黄河首曲湿地藏药植物资源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玛曲县的藏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发现46科145属272种,其中菊科、玄参科、豆科的一些种为当地的优势种,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为因素及环境变化的影响,首曲湿地的藏药植物资源不断减少。其他的研究还有:孙辉的《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野生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国中药杂志》第22期)、巩红冬的《青藏高原东缘毛茛族藏药植物资源调查》(《江苏农业科学》第1期)、常毓巍等的《甘南州藏药植物种质资源及分布调查》(《北方园艺》第4期)、何淑玲等的《甘南州道地藏药植物资源区域分布与保护对策初探》(《广东农业科学》第6期)、于顺利等的《藏菠萝花在西藏的生态分布调查和资源量估测》(《北京农业》第15期)等。
药物栽培技术方面,共有3篇论文:闫士珍的《珍贵藏药天南星的栽培技术》(《林业实用技术》第3期)、高玉朋等的《长白山区引种驯化狭叶红景天育苗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第6期)和杨涛等的《野生濒危中藏药桃儿七人工育苗技术》(《中药材》第12期),分别通过田间研究并介绍了天南星、狭叶红景天和桃儿七的育苗、栽培的新技术。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