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8:1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六)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研究

本年度该领域的研究,除了宏观上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外,在可持续发展、共享性发展与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安玉琴、徐爱燕的《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基于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视角》(Tibet’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shift on reflection——Based on economic,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第18期)一文,提出应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将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西藏资源利用效率作为转变的重要基础,将保护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确保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手段。

喜饶尼玛、李曦辉的《转变发展方式与藏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一文,认为藏区旅游业存在着盲目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应该重视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健全法律法规,科学规划,建立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调整旅游业发展方式。

徐瑶、何政伟等人的《西藏农牧业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广东农业科学》第13期)一文,从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壤侵蚀、鼠虫害、地质灾害等方面阐述了西藏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对策。

达瓦次仁、次仁的《西藏昌都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结合昌都地区60年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生态旅游三结合的区域发展观点。

赵治中的《青海藏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生产力研究》第10期)一文,认为青海藏区对生态资源的索取远远超过本地的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对此提出了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周兴维的《西藏共享性发展理路述要——基于藏汉文明共同体的解读兼应安竹•费雪等作者》(《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认为欧美藏学界关于“西藏问题”的叙事主题,似乎都对藏汉文明的历史性质重视不足。亚洲腹地“三原文明”的融合,构筑了中国藏汉文明的共同根基;植根于藏汉文明共同体的西藏共享性发展理路,从来就不是主观人为的“预设”,而是客观历史的抉择。

韩俊宇的《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思考——中国21世纪的水问题与决策》(《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认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将西藏水资源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是一项战略意义重要、历史意义深远的工作。

范小建的《扶贫开发与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一书,共有九章,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寒牧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基础、自然灾害危害和扶贫开发现状,对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及扶贫开发形成了探索性的思路,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对策措施,为青藏高寒牧区今后的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该书对推进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促进青藏高原地区减灾避灾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吴珊珊、姚治君的《西藏农村生物质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安徽农业科学》第17期)一文,认为西藏未来能源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改变目前能源的消费结构,积极实施薪柴替代战略,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农村小水电替代目前以生物质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小城镇化进程,重点发展农村沼气,减少因能源消费对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