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旅游业研究
2011年,旅游业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仍然是旅游业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学者们开始思考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和布局调整、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等深层次问题。
柳应华、倪碧野等人的《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战略支撑功能分析》(《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在概览西藏旅游资源、回顾西藏旅游发展史的基础上,构建了西藏旅游业战略支撑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西藏旅游业的战略支撑功能应当以民生改善、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为目标,并定量和定性地分析了西藏旅游业对此三个目标的战略支撑能力。文章认为,西藏旅游业未来发展需要在继续促进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优化旅游产业链上的收益分配,协调旅游企业与景区农牧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耿建忠、吴殿廷的《基于图论的西藏旅游线路评价与优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第1期)一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主体旅游交通线路进行定量评价。认为西藏旅游线路在对外联系度、环线建设和路面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增长的需求;旅游路网密度低,复杂度低,稳定性较差,区域差异显著,不利于旅游活动的组织。文章最后提出了西藏旅游线路优化策略。
李欣华的《西藏旅游业发展格局的实证研究》(《商业研究》第6期)一文,认为西藏旅游业目前单极化发展为主的方式过度依赖拉萨,容易引发旅游产业安全问题。该文参照“核心—边缘”理论判定西藏旅游业所处阶段,结合计量分析的结果对西藏旅游业的稳健持续科学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唐剑、贾秀兰的《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基于产权经济理论和关联博弈理论双重视角》(《财经科学》第1期)一文,分析了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受到破坏的制度经济学根源,并提出以关联博弈为基础健全社会声誉机制,规范利益博弈强势方的开发行为,基于产业发展的三大维度原则,构建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体系。
吕品田的《手工与藏文化生态保护——西藏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刍议》(《美术观察》第5期)一文,认为以手工高扬藏文化特色,应该成为开发西藏旅游纪念品的基本策略,需要结合藏族传统手工艺中的造物思想和设计经验,利用本土传统材料、技术和工艺资源进行创意,形成带动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发展以至利益广泛的产业链。
宋志伟、徐永志等人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以藏香原产地西藏尼木县吞巴乡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以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其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